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制度仅有三次脱胎换骨的变化
1.夏禹之变:部落推选制变为宗法封建制
2.周秦之变:宗法封建制变为地主集权制
3.清末之变:地主集权制变为迈向共和制
中国是个早熟的国家,自管仲在齐国变法时便开始逐渐走出封建制,到商鞅在秦国推行霸道时已事实上脱离封建制
秦国一统天下后2000多年都在为“地主集权制”打各种补丁,直到清朝康雍乾连盛三代,“地主集权制”至臻化境
文
北边有西伯利亚,东边有汪洋大海,南边有高原峻岭,西边倒是一马平川的欧亚草原,不过却绵延了15000多公里
古代中国的“表里山河”孤处于欧亚大陆的最东边,除了偶尔会崛起的“地缘大锤”,很少有外因打扰中国人种地
另有“亚洲水塔”青藏高原孕育的雅鲁藏布江、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以及纳木错、青海湖、鄂陵湖等支流湖泊
筑创了巴蜀平原(四川)、渭河平原(陕西)、黄淮平原(河南与河北)、洞庭湖平原(湖南与湖北)等多个粮仓
“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手工业”最次的小农经济,注定祖先累积的经验很重要,崇拜祖先成为应有之义
没有祖先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探索,就没有后人方便的掌握“四季”、“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
所以甲骨文常常出现“蒂”或“上蒂”,即成语瓜熟蒂落中的“蒂(根)”,代指部族的祖先,而非基督教的上帝
尊祖、尊老、尊长在不同辈没问题,相同辈则需要“嫡庶”区别,因为“贤能”标准不定,极易引起 “兄弟阋墙”
周天子威望江河日下,到了姬宫湦,不但为褒姒烽火戏诸侯,还废了申皇后,皇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等弑君于骊山
周幽王薨后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各个诸侯都只在称霸会盟时对“天子”走走流程,到底听谁的还要看哪国实力强
肇始于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之后的四霸七雄均开始了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直接导致天下征战无休、百姓水深火热
“大一统”、“王道乐土”、“天下大同”等观念随着“百家争鸣”应运而出,明眼人儿都能看得出封建制不久矣
秦国抄袭各国优秀制度,发展出以“耕战”为中心,以“严法”、“郡县”、“功绩”为基本点的“地主集权”制
即把国家当成集体化农场,国君一脉是大地主,皇亲国戚、知识精英、军工集团是小地主,底层百姓是“经济作物”
换言之,地主集权制是家的三重嵌套:百姓家“爷”说了算;臣子家(郡县)“官”说了算;国家“皇帝”说了算
大地主秦始皇就这样指挥着一群小地主层层收割“经济作物”,最大限度的汲取土地财富,再转化为灭六国的优势
大地主们清楚知道,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已经深深烙印在所有听过这句话的人心中,必须有通道引导
对于那些“草木成精”、“奇骨灌顶”、“变异穷人”,大地主会将其拔擢至麾下问候并赐予选择:或仕或隐或死
底层上升通道从“著书立说”滥觞,一直不断变得更加公平、公正,虽然晋朝短暂的关闭过,但隋唐立马升级重启
故而有“三代以降,未有不仕而能富者”的讲法,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也从侧面印证该制度
发展出“地主集权”制的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不足十五年,不意味着这套制度不好俾使,恰恰相反,是过于好用了
以至“百代都行秦政法”,但该制度也存在血脉残次、后宫乱政、权臣窃国、宦官僭越等诸多“小地主翻天”问题
贫农出生的朱元璋希望所有国民都像植物一样待在本地,从吃饭穿衣到读书识字,把所有人的事情安排的明明白白
甚至他不允许“梅妻鹤子”之类的隐士脱离“朱家王土”,老朱的理由也很正当“没俺定天下,尔等早死于兵乱”
清朝康雍乾三位精明君主一边继承了朱元璋的遗志,一边通过密折、军机处、秘密立储等方式升级“地主集权”制
等到英国特使乔治▪马戛尔尼出访大清时,他看到的是英明伟大的皇帝、有能力缺操守的官吏、普遍饥饿匮乏的底层
有人总结古代中国人对于宗教的需求无非“升官发财”、“姻缘送子”、“无病无灾”,极度功利背后实际是匮乏
除了宋朝为苟安一隅而大力发展商业给付岁币时,其它朝代的底层百姓都活得有些匮乏,最高愿望不过“五十食肉”
例如佛家从天竺传来,到了我天朝上国大变样了,一切从速从简,想要加入净土宗只需口念一声“阿弥陀佛”即可
搞复杂了底层百姓没那时间,还要耕读传家呢,没工夫瞎胡闹,而且宗教发展势头过大还会碰到“三武一宗之厄”
跋
“安静种地”的价值观和“奢靡生活”的地主们构建了外儒内法的地主集权制,这套制度非常稳定,除非王朝末年
吏治崩坏、农民起义、地缘大锤才能破坏它的安静和糜烂,开国后超不过三代,乡愿和巧宦便横行其道,坐视民瘼
戎狄(秦)、鲜卑(唐)、蒙古(元)和女真(清)等少数民族融合后,也逃不脱地主集权制“治乱循环”的规律
恰如学者张宏杰所言:中国古代社会即早熟又怪异,像是一个缠着脐带长大的孩子,也像一个背着蛹壳飞翔的蝴蝶
往期好文回顾
中东大局已定,中国需谨防境外伊斯兰“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