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知道戡定英帝的关键:出兵埃及,占领印度,掐断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海洋贸易线
滑铁卢之战后,沙俄一跃成为欧洲“宪兵”,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被称作“欧洲的救世主”
膨胀的俄国又开始执行“彼得一世”的遗诏:尽可能靠近君士坦丁堡(黑海)和印度(洋)
(俄国国旗上的双头鹰,一边望着大西洋,另一边不是望着太平洋,而是粮油通道印度洋)
英国则为了“世界平衡”,直到一战结束,始终堤防俄国越过“大西洋—巴尔干—印度洋”
在清朝领土上发生的“日俄战争”之所以被日本苟得胜利,很重要的原因是英国金融支持
二战德三帝国重演了拿破仑战略,“沙漠之狐”隆美尔出色的完成了元首定下的北非任务
无奈的是原本计划从乌克兰南下和支援埃及的德械师,都被苏联红军钳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
当时轴心国的高层们无不期盼元首打败俄国,征服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直逼印度边界
到了美、苏争霸时期,争霸路径没变:争夺巴尔干和中南半岛,最后决战中东和印度洋
于是有了一系列:柏林危机、朝鲜冲突、中东战争、美越战争、苏阿战争、埃塞俄比亚投共......
苏勋宗勃列日涅夫更是直奔地缘政治主题——打通中亚草原,控制波斯湾,进军印度洋
“卫星上天,红旗落地”,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迅速拉起从韩国到菲律宾的战略岛屿链条
并将苏联的东欧卫星国变为北约东扩的前线,并以武力打败南斯拉夫,掌控巴尔干半岛
通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稳固中亚,通过巴以冲突和过海湾战争将波斯湾石油尽收囊中
综上,不断更替和转换的霸权虽然波诡云谲,但受地理制约的地缘战略不可能有新花样
除非科技已经进步到不再需要化石能源,否则阿富汗“帝国坟墓”的性质一百年不会动摇
极致而不极端,简单而不简约
长按下图关注公众号
往期好文回顾
中东大局已定,中国需谨防境外伊斯兰“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