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黄梅天下禅
黄梅四祖寺第五届禅七法会开示
第二讲 生命在片刻间
(2007年12月25日上午)
各位大德:
参加禅七的人来自四方八面,各人用功的法门不同,要在禅七中把各人所修的法门统一起来也很困难。因为参加的人并不都是固定的,有的参加一个七,有的参加两个七,只有常住的人可能坚持五个七,所以在讲方法的时候很难讲。
千个师父千个法,各人有各人的法门,但是在用功的过程中,有一些总的要求,可以适用于每一个法门。比如说我们坐下来,都要求盘好腿子,腰板挺直,头靠衣领,眼观鼻,鼻观心,注意观察自己的呼吸。身体上的调整是为了使呼吸畅通,呼吸的畅通是为了使心念稳定。呼吸不能畅通,一切功夫都用不上去。
修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在调好身体的前提下,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调呼吸上面。如果身体坐不端正,勾腰驼背,呼吸顺畅不了;如果在饮食上或饥或饱,或酸或辣,呼吸也调不好;如果睡不够,昏沉多,呼吸也调不好。用功的法门尽管很多,从坐禅这一点来说,调呼吸是根本。呼吸随着每个人年龄的不同,有快有慢,有长有短,有深有浅。随着健康状况的不同,有的人坐下来呼吸是顺畅的,有的人坐下来上气不接下气,调起来很困难,但是不调又不行。
调呼吸从数呼吸开始。开始学调呼吸,一定是从数呼吸的一、二、三……一直到十。用数数的方法把心念拉回到自己的呼吸上来。即使是念佛号、观心、持咒、参话头,都要把呼吸调好,呼吸调好了才坐得住。在数呼吸的时候,一出一入数一次。一息(一次完整的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入、住、出。入就是吸气,住就是呼吸到身体的胸腔、腹部或者丹田时的短暂停留过程,然后是出。出从鼻孔出,入也是从鼻孔入。入、住、出,合在一起叫做一息,数一次,数一。然后下一息数二,再下一息数三,乃至八、九、十,数到十为止。然后又回来数一,不要再往下数十一、十二, 一定数到十为止,也不能只数到九。数呼吸的基本要求,就是每一次一定要满十数。假使心念比较昏乱,数到一、二、三,数到五、六,忘记掉了,不知是七还是八,怎么办呢?再回过头来从一开始。
如果一直坚持五个七,在呼吸上用功夫,使心念与呼吸保持一致,大概一个七能够做到数呼吸与所用的功夫基本上路。上路以后,会感到数呼吸比较费力气,心难以定下来,接下来可以随呼吸。用什么来随呼吸呢?还是我们的心念,我们当下的这一个念头,随着呼吸入、住、出,知道呼吸在入、在住、在出,使心念与呼吸紧密相依。有不明了、不清楚的时候,就要提起觉照。如果念依于息,绵绵密密,就不要有意识地提觉照。到了绵绵密密时,有寂也有照。寂就是定,照就是慧。真正能够绵绵密密不间断,清清楚楚不糊涂,这种境界就是寂照同时、定慧相资。功夫做到这样的程度,就基本上了路,就坚持这个方法好好做下去。
假使我们是念佛号的,可以使佛号与呼吸结合起来,与数呼吸、随呼吸保持一致;是参话头的,同样可以保持一致;专门修呼吸的,也可以。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虽然数呼吸、随呼吸、念佛号都是妄想,以妄制妄,最后妄想消亡,真心现前。
在用功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方法,让当下的心念有所安顿。在整个禅七过程中,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止语呢?因为禅七是一种专修,一个七也好,两个七也好,堂内堂外,要保持功夫的连续性,不要有间断,尽量地息诸杂务,尽量地使这颗心时时刻刻保持平静的状态。古人把做功夫、调伏妄念,比喻作牧牛。牧牛的功夫,没有一刻可以放逸。你有一分钟一秒钟不管这头牛,这头牛就很可能犯人苗稼。既然是牧牛,就是时时盯住它,不要让这头牛犯规矩。所以行住坐卧、堂内堂外,都要看好自己这头心牛,管好自己的心猿意马——让心猿不要跳动,让意马不要奔驰,让心牛不要犯人苗稼。这就是止语的根本目的。大家想想看,如果在禅堂里坐着还可以,回到寮房去了,就大谈世间杂话,张三长、李四短,菜咸了、汤少了,尽说些没有利益的话,尽说些影响心态平和的话,不但是自己的功夫打失了,也对同寮的其他人有很不利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做到禁语,不说话,时时观照此心。
能够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时时不失念,不放逸,保持功夫的连续性就有把握。否则的话,就是凑凑热闹,白吃苦头而已。一天坐下来,还是很辛苦的,不要白白浪费了这个时间,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一定要在这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乃至三十五天中,使自己的功夫有一个新的突破,真正能够为今后长期的修行打下基础,那就是了不起的收获。
学习佛法,一定要从真修实证上着手。没有真修实证,即使有一知半解,也不起作用,也不能逃脱生死这一关。在生死面前,在烦恼面前,我们的心安定不下来,我们会手忙脚乱,我们会恐慌、会恐惧、会叫苦不迭。
时时要想到死亡就在眼前,生命只有片刻的时间。我们的活动、我们的生存、我们的生命,佛说生命在呼吸间,现代人把它理解为片刻。片刻就是呼吸间,片刻就是极短极短的时间单位。生命极其脆弱,所谓“国土危脆,人命无常”,生命也是朝不保夕。说朝不保夕已经说得很长命了,只有真正把生命看成是片刻的存在,修道的心才发得起来,要了生脱死、开悟见性的要求才能真正建立得起来。生命就在片刻之间,大众要时时想到这件事,时时面对这件事,一刻也不要放逸!
推荐阅读
肝病都是拖出来的,一旦晨起有4个表现,是肝在“求救”,别大意
【免责申明】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文所有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