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御心居
以佛法来讲,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
什么叫净心呢?
平常无妄想、无杂念,绝对清净,才是净心。有妄想,有杂念、有烦恼,是因喜怒哀乐、人我是非而来的。里面提到很多病,一条条都是关于我们心理行为的毛病。
“喜怒偏激是一病”,因大喜大怒或偏执自己的成见,偏见固执得厉害即是一病。尤其大喜大怒,肝就首先受影响,将来都是问题。
“亡义取利是一病”,做人做事不讲仁义,对朋友不讲义气,光是图谋利害,这是一大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因为好色而不顾人伦的道德。这些病是讲人的病根所在,心理行为,属心理学范围,心理学是现在新的科学。
我们晓得,“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导者了解心理行为有助于更有效地管理和领导团队。真正讲心理领导的人,就要进一步研究佛学的唯识与这些佛所说的心理病态,而且这已经变成最新的科学了。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样学问是新的,都是旧的,只是创了一些新名词,写了一些新理论,至少我看了觉得好笑,只不过换了一个名词,就蒙蔽了现代人。
假如拿佛法所讲的这些病态来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尤其是研究领导心理学的必须要知道。至于讲做人修行,这里每一条都是戒条,应该天天念的。
现在你们在座的年轻人,五十岁以下的大都不清楚,讲中国文化,过去我们小时候念书,最早背的是《昔时贤文》,我们七、八岁就念得相当顺口了,一辈子做人都用得着。
其次,我们小时候念书,先背“朱子治家格言”,不但会背,像我所受的家庭教育,父母管得很严,再冷的天也要叫起来扫地、扫雪,手都冻得发肿,非做不可,所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硬是要做到。
另外有一本书也很重要,每个读书人案头都有一本《太上感应篇》。换句话说,我们以前念这些书,好比你们现在念的公民道德的课,都是必须读的。
下面讲治病的药,“动静有礼是一药”,这一条太难了,动静包括很多,做人做事,处处有礼,礼还包括了合理,这是一药。
“起居有度是一药”,就是生活有规律。“推分引义是一药”,推分就是说一个人要守本分,什么叫本份?
人有人的范围,男人有男人的范围,朋友相处,讲话、作人、态度各有范围,超过了范围就是过份。过份了就容易出错,不要做过分的事,不要说过分的话,不要做过分的行为。做人做事要晓得自己的本份,本份就是立场;讲话、作人、做事都要有立场,不要任性乱讲话,一句话讲错了,没有办法改变。
引义,引用义理,尤其读书人要合理,就是讲道德的义理。
现在研究中国文化,中文底子不好,看过去似乎也懂,中国字嘛!
怎么不懂?但是一考你就完了。
这些地方要注意,在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文字不好,中国文化非常危险,这样搞下去,文化要断了。
“虽憎犹爱是一药”,虽然我讨厌这个人,嗔恨极了,但是我总觉得他也是一个人,应该改变他,还是慈悲他、爱护他。这是治心病的一帖药,如果做到,每个人都有道德、都得长寿。
我看世界上男女之间感情久了,或成为夫妇的,都在这个病中,须吃这个药。讨厌到了极点,不过,好久不回来又担心,走开了又舍不得,都是在虽憎犹爱中。如果扩充男女夫妇之间的心理,爱一切人,那就是大药了。
“教化愚顽是一药”,这里所讲的“一药”是一件功德的事,功德是行为,功德成就了,才能证道、悟道。你们平常喜欢讲禅宗开悟,开悟那么容易啊?
功德不成就,做人都不行,悟了干什么?况且你也不能悟,即使悟了干什么?悟了以后再去“误”人,那还得了!
所以,有此机缘将《大藏治病药》这一篇影印发给大家,应该自己再抄写一遍,作为做人品性的标准,这也是学佛的基本。
推荐阅读
【免责申明】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文所有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