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母婴关爱协会
通常人们认为:生命的动力源头源于心脏。其实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动力源头,它才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有杀菌灭毒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
脾虚的六种表现
1、舌边齿痕(如锯齿状),就是舌胖大,老是碰到牙齿,久了就有痕迹。
2、口水多,比如睡觉时,老是把枕巾给弄湿了。
3、饭后就想大便,特别是喝冷饮或油腻之品也不舒服,说明运化不了。
4、有食欲想吃,但吃几口就饱了,饭量变小。
5、大便不成形、稀溏。
6、身体沉重困倦乏力,嗜卧多睡或饭后困倦欲睡。
脾胃生病的起因
1、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肝与脾胃互相影响,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2、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说吃完饭还觉饿,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肠药不管用。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肝郁气滞有关。生气动怒忧思郁结,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3、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现代城市人,普遍吃得多,运动少,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多见,容易导致痰湿内滞,直接的结果是体重易超标。因此说,对于痰浊偏重的人,用补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阳明,泄去浊毒,最利于健康。
不少人有体会,平时喝萝卜汤,或吃炒香的莱菔子粉,即觉舒服。痰湿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为主,千万别滥吃补药或营养品,以免壅滞气机。
4、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灵枢•决气》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可见饮食充足,同时机体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气勃勃。
这里灸一下,脾好身体好
1、脾俞穴
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具有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功效。
2、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中脘穴促进经气运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肤色。
3、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足三里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具有培肾固本,行气活血,补虚益损。
4、三阴交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具有健脾补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5、太白穴
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属脾经上的原穴,也是补脾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化湿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病的治疗,诸如胃痛、腹胀、便秘、呕吐等症。
在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中,脾号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气受伤,各种疾病也就由此而生。自古以来,中医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法。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够保持脾脏健康,那么就可避免所有的外邪,可以很好地保持!
推荐阅读
【免责申明】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文所有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