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ing medical advances from the lab to the clinic.
关键词:李政道;评价;Nature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于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7岁。
▼美国主要媒体均发了讣告或报道,评价其突破性研究;其中Nature杂志的则从多个维度介绍了李政道博士。
Nature杂志在李政道的讣告中,高度评价了这位打破既往认知界限的物理学家【1】。文章指出,李政道是一位富有艺术感、极富创造力和突破界限的物理学家;1957 年,年仅 30 岁的李政道博士成为诺贝尔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他与同胞杨振宁因在粒子物理学中对称性破缺方面的工作而共同获奖。
- 李政道在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45年在中国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学习物理。
- 19岁时,李政道获得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前往美国学习,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其导师是意大利裔美国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恩里科·费米。
此后,他的职业生涯主要在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度过。
(🔺物之道,由李政道博士设计。既显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代表着不可分割的对立面,据说构成了万物的基础;又像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现代粒子加速器的环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美物理学交流的桥梁
李政道虽然出生在中国,但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度过。他致力于促进中美两国物理学家之间的交流。
李政道建立了中美物理考试和申请系统,通过这个系统,美国物理学家为中国的大学设置考试,然后亲自到中国批改。基于考试结果,美国的大学在1979年至1989年间向近千名中国学生提供了奖学金。
(李政道(左)和杨振宁)
诺贝尔奖:物理学界的辉煌时刻
李政道的诺贝尔奖之路是二十世纪科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当时,物理学家们对τ和θ这两个粒子感到困惑,它们除了衰变方式不同外,其他方面都完全相同。如果将它们视为不同的粒子,就会产生无法解决的理论问题;而如果将它们视为相同的粒子,则违背了物理学的基本结构--宇称守恒,即物体与其镜像的行为总是相同的。
1956年夏天,李政道和杨振宁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同事们回忆说,他们经常在办公室里交替用中文和英文大声争论,在海滩上用沙子画方程式。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物理学家真的知道宇称守恒适用于τ和θ衰变所涉及的“弱相互作用”吗?在查阅了巨量资料后,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从未被实验验证过。1956年6月22日,李政道和杨振宁向“Physical Review”(物理评论)杂志提交了一篇题为‘Is parity conserved in weak interactions?’(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文章。杂志编辑认为论文标题中的问号不科学,将其改为‘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问题)。
起初,李政道和杨振宁很难找到实验人员来验证这个被广泛认为是荒谬的假设。只有哥伦比亚大学的吴健雄同意进行实验。吴健雄博士设计了一个实验,在超冷放射性钴中检测β衰变--原子核发射β粒子的过程。1956年底,她的团队宣布,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正如另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Isidor Rabi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结构在基础上被粉碎了,我们不确定如何将这些碎片重新拼凑起来。”
到年底,李政道和杨振宁因他们的发现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和其他人认为吴健雄也应该分享这个奖项,但她从未获得过。
关于吴健雄的推文: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登上美国邮票
多领域的杰出贡献
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时,发起了一个名为“中国午餐”的传统。每周一中午,物理学家们会邀请一位客座研讨会演讲者到当地一家中国餐馆用餐;李政道会为每个人亲自点菜。讨论经常非常热烈而受用,以至于参与者宁愿为此而从校园奔赴而来。
李政道的研究涉及天体物理学、流体力学、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和统计力学等多个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