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婷,江苏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教师。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试图构建教育目标与教育成果高度一致的育人体系,强调“教学评”一体化。其中,“教”是“教师教了什么”,是指向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学”是“学生学了什么”,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评”是“学生学得如何”,是对学习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活动。“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对教与学的效果的评价”构成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制约,互相促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教学效果的测评提供了理论依据。《水浒传》的结构复杂,人物繁多,主题鲜明厚重,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可以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去落实《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教”是教师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目标的阅读指导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章节分析与情节梳理,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线和支线。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逐章阅读,并在每个章节后进行总结,梳理主要情节;也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情节图,标记主要事件和情节转折点,帮助学生了解情节的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文本特征绘制《水浒传》中的人物关系图,了解人物间的互动和冲突。例如,学生可以绘制主要人物的关系图,标注他们之间的关系、冲突和合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等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书中的叙事手法。在《水浒传》中,作者主要使用了插叙和倒叙的叙事手法,在学生理解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手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书中哪些部分用了倒叙,哪些部分用了插叙,然后仔细研读,模仿这两种叙事手法,编写自己的故事。
基于此,教师可以制定整体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水浒传》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1. 理解《水浒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书中的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3. 探讨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问题。
“学”是学生在《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中实现自己的阅读目标的行为和态度。根据整体阅读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逐步达成这些目标。例如,编写人物分析报告,组织情节分析讨论会,制作书中的历史背景的展示板。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水浒传》的内容划分为多个板块,按照主要情节、人物分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整合板块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具体的学习活动,比如,探讨书中的主要事件和情节发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发展轨迹,探讨书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研究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民间传说,分析书中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
“对照互文”是学生阅读时本该掌握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照互文”。其一,选择与《水浒传》主题、风格或背景相似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比如,分析《红楼梦》与《三国演义》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上的异同。其二,教师可以选择历史背景相近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比如,分析明清时期的其他小说与《水浒传》在社会现状和历史背景描写上的异同。其三,教师可以从主题与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手法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比如,主题对比一一比较《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主义和忠诚主题,分析两者是怎样表达这些主题的;情节对比一一对比《水浒传》中梁山泊起义的情节与《红楼梦》中家族争斗的情节,探讨不同情节设置的背景和目的;人物性格对比一一对比《水浒传》的宋江和《红楼梦》的贾宝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人物关系对比——分析《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之间的关系与《三国演义》中英雄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间的合作与冲突;叙事手法对比—比较《水浒传》的章节结构和《三国演义》的回目安排,分析这些结构是如何影响故事情节发展的;语言风格对比一一分析《水浒传》的口语化语言与《红楼梦》的细腻描写,探讨语言风格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评”是教师和学生对《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表现进行的评价,检测学生是否达成阅读目标。教师可以将《水浒传》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具体的测评方法,比如,“关注书中的主要事件和情节发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发展轨迹”“探讨书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研究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民间传说”“分析书中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这些都是设计阅读测评的聚焦点。
首先,设计思辨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引导问题,检测学生的阅读结果,比如,“《水浒传》中宋江的领导风格对梁山泊的影响如何”,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也可以让学讨论文本中有争议的话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开展思辨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关注文本的主题、结构、人物和语言。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水浒传》的主题,如“正义与权力”,探讨作者在文本中是怎样体现主题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水浒传》的叙事结构,讨论叙事结构是如何影响故事情节发展的,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如“梁山泊的‘义’是否真正符合社会正义”,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开展思辨写作。教师可以设计思辨性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写作,比如,撰写分析文章,谈谈《水浒传》中人物的道德选择及其后果,锻炼思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观点论证类的写作任务,比如,“梁山泊是否真的代表了民众的声音”,鼓励学生提出观点并提供充分的论据支持。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详细的写作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思辨写作的质量。教师可以提供思辨写作的框架或模板,包括引言、论点、论据、反驳和结论。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比如,从新的视角改编或续写《水浒传》中的情节。
一言以蔽之,设计整体性的阅读目标是《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逻辑起点,呈现互文性的阅读学习活动是《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核心环节,形成思辨性的阅读学习评价是《水浒传》整本书阅读的有效保障。这种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水浒传》整本书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文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教师需要系统地思考“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和“读到哪种程度”等问题。
转自|语文学研究
来源|《语文世界》2024年第33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