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衔接看中学语法教学
邓木辉
多年来,受“淡化语法教学”观念的影响,中学语法教学内容一删再删,教学极不正常,学生语法知识极为欠缺,初高中语法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衔接,影响了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当前中学语法教学内容安排上的问题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语法教学内容全部安排在初中学习,高中除有些练习题涉及语法知识外,未安排语法教学内容。初中的语法知识主要安排在一至四册介绍,五、六册仅有些综合性的练习。其中,一册介绍了名、动、形等12类词,二册介绍了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等5类短语,三册介绍了句子和句子成分、句子的主干、陈述句和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句子成分的搭配、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四册介绍了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一重复句及简单的二重复句。由以上安排可以看出:在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这五级语言单位中,少了语素和句群;由于未介绍语素,在介绍词的知识时也就略去了词的构成;只按结构关系介绍了5种短语,未按功能关系介绍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及其他有特殊标志且经常涉及的介宾短语、兼语短语、连动短语、复指短语等;未介绍稍稍复杂的多重复句(三重及三重以上)。而且,以上内容的介绍极为简略,缺乏必要的理论阐释;未集中安排,只是附带在练习中涉及。特别成问题的是,现在语法知识大多只学不考(各种考试一再声明不考),师生对它往往淡化处理甚至不屑一顾。由于以上原因,语法知识教学极不正常,学生语法知识极为欠缺。
二、淡化语法的负面影响
语法的淡化处理,其负面影响非常之大,本文仅从初高中内容不衔接的角度列举一二。比如:高中《语文》(必修本)二册有个“单元知识训练”在介绍“推断词语大意的技巧”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这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对“吞噬”一词,学生如果懂得词的构成的有关知识,知道它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熟知语素“吞”的意义的基础上猜测语素“噬”的意义,进而理解“吞噬”一词,这显然极为方便快速。正因为如此,教材在介绍“推断词语大意的技巧”时说:根据造字法、构词法可以推知词语大意,掌握这样的技巧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但问题在于:学生未学过词的构成的有关知识,能知道“吞噬”是意义相近的并列式合成词吗?能在理解“吞”的基础上猜测“噬”的意义吗?能真正掌握这种根据构词法推知词语大意的技巧吗?能自觉运用这种技巧去思维去阅读吗?由此可见,教材在安排这样的知识短文时,应以学生学过相关的知识为前提;或者说,教材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这才有利于学生学习。
再如:高中《语文》(必修本)二册三单元后单元训练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句子》也试图从语法的角度教给学生技能。教材说:“句子的确切认知主要是就其结构而言的。句子是怎样构成的,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含糊不得。”并以《呐喊·自序》中的一个句子为例分析说明:“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教材分析说:“第一个分句之后是个转折,这一‘转’到哪儿为止?这就是结构的确认问题。看来从‘然而’一直到‘可有’都是这转折的后一部分,这部分对第一分句的‘确信’有所否定。这种否定的结果,就是‘于是’以下所说的答应做文章了。”鲁迅原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多重复句,第一层是因果关系(“于是”前的语句表原因,“于是”后的语句表结果),表原因的部分又套着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因为”后的语句说明前面“不能抹杀”的原因,并与“不能抹杀”对“我的确信”有所否定。学生如果熟练掌握了多重复句的有关知识,借用多重复句层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句子结构有助于他们确切认知句子的意义。然而,学生在初中仅学过简单的二重复句且由于种种原因还学得不好,对稍稍复杂的复句是难以进行层次分析的,一般没有借助语法分析认知句子的习惯和能力,教材告诉的方法也难以掌握。这一不良后果正是淡化语法及初高中内容不衔接所造成的。
又如: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第2册中有这样一个题:
“沙漠驼铃”这一风景片段中有这样一段话: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声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问第一个分句有几个状语,它们分别由介词与什么短语或句子形式来充当,在内容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这段话是一个复杂的一重复句,解答以上问题涉及这样一些语法知识:①第一个分句划到哪里’?②第一个分句的状语是哪些词语?③有几个状语?④这些状语分别由介词与什么短语或句子形式充当?这些问题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解答的;而且,尽管练习题后有答案,学生也不会知其所以然。因为学生在初中从未分析过这么复杂的一重复句,从未分析过这么复杂的状语,从未学过这么复杂的短语。
其实,学生如果学过介宾短语并掌握其使用规律(动前为状,动后为补),将以上“当……”看作复杂的介宾短语,回答以上问题就不会太难。
初高中语法内容不衔接的例子太多了,其负面影响也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三、几点建议
1.给予重视。语法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就阅读来说,对有的语句和语段的分析理解借助语法手段要方便快捷得多。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段话只由一个句子组成,但这个句子长约200字,所讲的道理学生也不易理解。如果从语法的角度让学生把握这个句子的结构,则有助于他们理解这个句子的意义。这段话可看做一个单句,基本结构是“马克思发现规律”,主语中心语是“马克思”,谓语中心语是“发现”,“发现”后一直到段末全部是宾语。“……事实”是对“规律”的进一步解说,“事实”后是冒号,冒号后一直到段末的内容又是对“事实”的进一步解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尽管“发现”后的语句很复杂,有的甚至是多重复句形式,但它们统统是“发现”的内容,是“发现”对象的具体解说,是“发现”的宾语。至于“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介宾短语,充当“发现”的状语,其作用是引入类比对象,揭示“发现……规律”的巨大意义。学生如果语法知识掌握较好,借助语法分析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句子的结构,显然有助于他们理解这个句子的意义;而不借助语法分析,很难有更好的理解方法。就表达来说,学生可利用语法知识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比如:对“由于……使”、“随着……使”、“在……下,使”等,学生如果知道它们误用介词短语缺少主语,或者懂得“由于……”“随着……”“在……下”等是介宾短语且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就不会使用这种句式。学生作文中这种句式大量出现,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掌握这些语法知识。对句子的认知领悟要靠语感,而语法功底是形成语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句子搭配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完整等,有较强语感和语法功底的人能很快作出判断;反之,语感和语法功底差的人对其反应就比较迟钝甚至难辨正误。学生学好语法不仅有利于学好语文,而且有利于学好其他科目。如:高中英语语法内容增多,学好汉语语法有助于学好英语语法,进而学好英语(事实上,高中学生英语差与他们汉语差并不是没有关系);高中数理化定义定理抽象概括,学好语法有助于理解定义定理,进而学好数理化。
2.增补内容。重视语法教学应增补教学内容。了解语素知识和词的构成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词义,了解句群知识有利于学生阅读写作,这些知识都应让学生掌握。而且,学生学了语素和句群,便于他们了解五级语言单位的框架与概貌。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其功能分别相当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他们碰到这些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可以又快又准地把握句子的结构与意义。兼语短语、连动短语、介宾短语等,有特殊标志与特殊功能,学生阅读分析要经常涉及,也应让他们了解。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分析语句语段,把握语句语段的结构与意义,也应让学生掌握。
为使理论阐释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形成系统,语法知识应集中安排;同时,为分散难点,巩固成效,应增加练习密度,贯穿教学始终。
3.注意衔接。随着高中、高校的扩招,享受中高等教育的人将大大增多。为有利于他们学习,教材编写应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特别是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应调整语法教学内容,使之形成合理梯度。如要减轻初中教学负担,则应在高中阶段安排一些语法教学内容。可在高中阶段结合单元训练介绍一些语法知识。如:结合“认知词语”的训练介绍语素知识和词的构成知识,让学生从构词法的角度认知词义;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搞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分析,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结构、理解句意;还可结合阅读写作训练介绍一些句群知识,让学生运用句群知识去阅读写作……总之,应注意内容衔接,能在初中安排的尽量在初中安排,不能在初中安排的则应在高中安排;不应出现未曾介绍有关知识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失误(现行初高中教材语法内容不衔接,可能是因为初中教材多次修改而高中教材多年未曾修改的缘故;1990年~1996年的初中语文教材语法内容较全面系统,比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语法内容衔接得好些)。
4.进行评价。评价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评价,还在于导向与激励,所以,重视语法教学,还需对其进行评价。平时的检测考试对语法内容要有所涉及,中、高考也应有一定的语法内容。在考试指挥棒作用存在的情况下,一再声明不考语法,无疑会使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取消语法。
总之,语法教学应强化,教学内容应增加,教学体系应调整,教学情况应评价;这样才能发挥语法教学的积极作用。
〔编后语〕本栏目在1999年第11期《短语结构辨析与文意理解一例》一文的按语中倡议开展有关中学语法教学的必要性的讨论。一年来,我们收到了各地老师寄来的不少稿件。限于篇幅,我们只选取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刊出。本期刊出邓木辉老师的文章,其中有不少建设性意见供大家参考。至此,我们的讨论暂告一段落。十分感谢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上世纪末,马建忠把西方语法学引入中国,对汉语语法研究、汉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可是时至今日,无论是汉语语法本体研究还是语法教学研究及实践,都还不能让人满意。教育部今春颁布的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初中生“了解”语法常识,但语法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在高中“要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要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大纲的这些规定对语法教学提出了新的高层次要求。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视为这些规定的体现。本栏目今后要更积极地配合老师们的教学工作,衷心欢迎大家把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把对新大纲的理解和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写成文稿惠寄给我们。大家互相交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原载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2期,被人大书报资料收入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