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我的良师益友
邓木辉
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已有20来年。20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开阔了我的知识视野,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指导我搞好教学,引领我思考疑难、投身教研,培养我健康的爱好与兴趣,不愧是我的良师益友。
初识《中学语文教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是恢复招生考试后考上师范的中师生,毕业后在一所偏僻的小学教初中(小学有“戴帽”初中班)。读小学初中都在“文革”中蹉跎岁月,根本没学到什么。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除了“毛选”,没什么书可读。考上中师,没有课本,学一点语基知识和几篇古文都是老师抄在黑板上的,且只学一年就下去顶课(那时学校师资紧缺)。就这样,我走上了“戴帽”初中的讲台;因为师资紧缺,先后教过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那时学校简陋,办公经费紧缺,除了课本和教参,没有什么教辅资料,除了订有《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没有一本教学刊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知识的浅薄和视野的狭窄简直羞于言说。后来到教育学院进修中文大专,毕业后在一所乡镇初中教语文。所在学校订有几种教学刊物,其中就有《中学语文教学》。于是,我与《中学语文教学》结缘。那时翻阅《中学语文教学》,仅仅是为了汲取一点教学经验、消除一些教学疑难、增加一点业务知识、开阔一下知识视野,力争对教材的解读准确一些、深入一些,力争将课上得好一点罢了,丝毫没想到要写稿投稿,因为身边没有人干这些事,而且对我来说,投稿发表文章一向被看作高不可攀的事。
向《中学语文教学》投稿是后来几年的事。因为要晋升职称,而晋升职称需要发表论文,所以才有写稿投稿的想法。当初写稿投稿的原始动机确实如此,实在是很功利!那时重视语法教学,但正值“提要”取代“暂拟”,教师及教研人员普遍对“提要”不熟悉,故语法教学内容十分混乱。作为一线教师,对此我有深切感受。于是,我写了篇《应该消除中学语法教学中的混乱现象》的论文,以我州学期统考语文试卷中的两道语法题为引子,列举了语法教学中的混乱现象,分析了造成混乱的主要原因及混乱导致的负面影响,呼吁消除语法教学中的混乱现象。当时,除了《中学语文教学》,我手里没有其他语文教学刊物,只好将写好的稿件投寄《中学语文教学》。现在想来,第一次写论文,格式都不对,而居然敢投教育部主管(那时主管单位如此)的国家级刊物《中学语文教学》,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幸运的是,不久就接到用稿通知,不久又接到稿件清样(《中学语文教学》处理稿件的程序严谨,由此可见!),稿件终于在1995年2期刊出,后又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收录标题作要目索引。在如此高档的刊物(一般认为是中学语文教学范畴内的四大名刊之一)发一篇论文,这在学者专家看来,也许不足挂齿,而对基层教师来说,实在难于上青天!或许正因为基层教师难发论文,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中国青年报》对“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要不要论文”还开劈专栏讨论了几个月;且至今各级学校教师基本上要靠花钱发论文来评职称!第一次投稿就顺利刊发,我很受鼓舞,我兴趣大增,于是我将“提要”与“暂拟”的异同进行梳理,写了篇《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的长稿件(初稿约12000字),又投寄《中学语文教学》,不久收到编辑部退回的稿件及编辑老师客气、具体且字体工整美观的修改意见;编辑老师说栏目空间有限,要我压缩内容。我将过于浅显的例子和针对性较差的内容删掉,稿件仍有约10000字,在1996年8、9两期连载刊出,又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2期全文转载。至今,退回的稿件及修改意见我还珍藏着,将作为永久的纪念,因为每当看到那工整美观的字体及客气礼貌的用语,我总会倍感温馨,倍受鼓舞。
1995年,“由于……使”等类似句式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这类使用频率极高的句式误用介词缺少主语(也可看作句式杂糅),应该加以规范。于是,后来我写了篇《我看“由于……使》的文章,投寄《中学语文教学》,但很久没有消息。因为付出了心血(几年时间摘录了大量用例),且自认为有几分道理、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颇有些敝帚自珍,于心不甘,故又抄了一份寄给当时的主编孙移山先生,并随文附上短信,请他回复我的稿件是观点不正确还是表述不清楚。现在想来,这实在是非分之想、不情之请,实在是冒昧唐突,因为不退稿不回复是所有刊物处理稿件的通常做法,何况主编事务繁杂!该文最终得到认可,在1998年3期刊出(几乎未作改动,原貌刊出),可见主编及编辑对普通作者的关爱与呵护。该文刊出后,引出了山东宁阳一中程贯珠老师的一篇商榷文章《约定俗成承认现实》(《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2期)以及我针对程老师文章的另一篇商榷文章《再谈“由于……使”及相关问题》(《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12期。改动较大,删舍较多)。然而,也许是我人微言轻,也许是人们习惯成自然,也许是有人对这类句式有不同看法,至今这类句式依旧高频使用,畅行无阻。当然,在高考试卷中,这类句式绝对被看成病句!
很长一段时间,《中学语文教学》很重视语法及语言知识教学,长期开设栏目“语言知识与教学”刊登相关稿件(这一栏目很务实、很实在、很管用,但现在受“淡化知识”的影响而有所淡化)。从1999年11期起,《中学语文教学》开辟专栏讨论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一直到2000年12期。2000年,我开始上高中语文,这才深深地感受到初高中语法内容不衔接给教学带来的诸多不便及对学生造成知识缺陷的严重危害。我根据教学的切身感受,写了篇《从教学衔接看中学语法教学》的文章参加讨论。稿件投寄出去,很长时间杳无消息,我以为不被刊用;后来终于接到用稿通知和清样。原来编辑老师比较重视这篇稿件,将其作为压轴卷安排在讨论结束的2000年12期刊出,还加了3段含义深刻、针对性强、约500字的编后语。2002年,《中学语文教学》又开辟“问题之鉴”“特别关注”等栏目讨论语法教学,我写了《对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及《语法教学与阅读写作及相关问题》参加讨论。前一篇是长稿件,谈了四点“思考”,其中三四两点在2000年6期的“问题之鉴”刊出,并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年12期全文转载(约3500字);后一篇应汪大昌老师的约稿而写,约2000字,在2000年7期的“特别关注”首页刊发,获优厚稿酬。后来猜想,汪大昌老师可能长期编辑“语言知识与教学”栏目,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的10余篇关于语法教学和语言规范的稿件可能大都由他编审刊发,故对他常怀感激之情。
《中学语文教学》激发我热爱教研,引领我思考疑难、深化认识,使我取得一些成绩,获得同行认可。除了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论文外,我还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之友》《中学语文》等核心期刊和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这首先应归功于《中学语文教学》,因为是她刊发了我的第一篇教研论文,鼓舞了我的信心,激发了我的兴趣。2007年,贵州省搞“教育名师”评选,并组织“教育名师培训对象”到上海华东师大参加为期20余天的培训,我荣幸地忝列其中。在华东师大培训期间,认识了黔东南州教科所所长陈子玉先生,交谈中,得知他是我申报特级教师那年的语文学科特级教师评委,他对我申报材料中的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篇论文还记忆犹新,说是“质量很高”。教研成果得到同行专家认可,我由衷喜悦,而同时也想到这同样要归功和感谢《中学语文教学》,因为如果不是她刊发了我的文章,拙文又何具交流价值,获得专家认可?
因为对《中学语文教学》格外偏爱,我所写的教研稿件只要内容大致符合其相关栏目要求,一般都首先投寄《中学语文教学》;但或许因为是首投稿件,难免表达粗疏,故大多未被刊用。尽管如此,我还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痴心不改,喜爱依旧。
通过多年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和向《中学语文教学》写稿投稿,感觉《中学语文教学》的编辑老师不仅处理稿件认真严谨,而且对普通作者也常常关爱细致、服务热情。记得我刚学会发电子邮件,第一次用电子邮件向《中学语文教学》投稿,细心可敬的编辑老师注意到我刚学会发电子邮件,在我的邮箱里回复“祝贺你学会发电子邮件”;这个回复,至今仍令我倍感温馨,虽然我那次所投的稿件没被刊用。2006年,我向《中学语文教学》发了一篇《高中〈语文〉通假字术语运用分析及建议》的电子稿件,汪大昌老师在我的邮箱里回信,赞许有加,勉励有加,并在2007年2期刊发了我的稿件。之后,我以为该期样刊“弄丢”(后来记起这期样刊被作为原件送省教育厅参评“贵州省教育名师”),打电话与李煜老师联系,请她补寄一本;邮费及书款寄去后,李煜老师及时免费寄来样刊而退回邮费及书款。这些,或许只是编辑老师千千万万件编辑琐事和服务琐事中微不足道的几件小事,或许只是编辑老师十分随意的一个举手之劳,然而,这对于普通作者,对于基层教师,其暖人和鼓舞作用十分巨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在商品大潮的冲击和拜金主义的诱惑下,包括不少核心期刊在内的众多期刊已经不顾斯文而搞收费发文,对此,《焦点访谈》和《中国青年报》曾经详细披露;而《中学语文教学》始终冰心一片,操守依旧,十分难能可贵,令人敬佩信赖!愿《中学语文教学》永葆高洁!
如今,我早已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特级教师,还被评为贵州省教育名师培训对象,当初为评职称而读稿写稿投稿的动因已不复存在,但我仍然阅读《语文学习》《语文建设》《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重要业务期刊,而且每期必读,一期不落,对感兴趣的内容还搞点摘抄;教学之余,仍然忍不住会写写心得投投稿。不因为什么,不为了什么,仅仅是兴趣使然,习惯使然。而这种兴趣的保持和习惯的养成,首先得益于《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归功于《中学语文教学》。
回首来路,前行中,一路有你,《中学语文教学》!是你,开阔了我的知识视野;是你,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是你,指导我搞好教学;是你,引领我投身教研;是你,培养了我健康的爱好与兴趣!当初,我只是一个“文革”中虚度光阴的初中生,只是一个恢复招生考试后短期“速成”的中师生,只是一个算不得“合格”的小学教师;如今,我任教于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特级教师、贵州省教育名师。横向看,我微不足道;纵向看,我进步不小。而这,应归功于你,《中学语文教学》!我虽不是名人大家,而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教师之中的一员,渺小得犹如一粒尘埃,但在你创刊3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当我看到“我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栏目设置,我还是不忌浅陋地展示了我的成长经历,情不自禁地讲述了你对我的深深影响,以此聊表我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在此,请让我由衷地再表心声:《中学语文教学》,我的良师益友!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入选《中学语文教学》30年(1979——2009)文萃《语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