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芳:初遇桐城|文旅中国
教育
文化
2024-11-12 16:00
安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初遇桐城,是我定居安徽的第十四年。这十数年间,作为一个远嫁的人,疲于应付生活的琐碎,我与安徽的交集竟然一直停留在吃喝拉撒的奔忙之中。一来是没有闲暇之心,仔细品味安徽文化,二来是没有遇到喜好人文的同道友人共话乐趣。深秋时节,老年大学文学创作班的桐城采风,让我巧圆夙愿。霜降之后,秋意缱绻,秋色愈发斑斓热烈。清早的雾霭,柔纱般蒙蒙的,遮也遮不住那些红的枫叶,绿的松柏,黄的银杏,橙的梧桐,更为这次人文之旅增添了一些缥缈和神秘。随着车速加快,眼前的色彩揉合模糊起来,汽车的引擎声,学友们的嬉笑声也渐渐模糊起来,光影闪过时,竟有了一种穿越之感。初遇桐城,我们便邂逅了1800年历史的孔城老街。光滑但不平整的石板路,透过脚底,向我们讲述着那些不平凡的过往。石府大院、李鸿章钱庄、孔城影剧院、桐乡书院、知府大宅、抗战团部旧址等一排排明清建筑在高墙大锁中萧瑟静谧。还有烧没了的白果厅,一屋破败的四百年倭房,蒿草满院的茶楼旧址……我在孔城老街一高一低地走着,荡着,飘着。一会儿看到了繁荣的市井,一会儿听到了十甲宵禁的鼓点,一会儿朗朗的书声清脆响亮,一会儿抗击日寇的狼烟四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店铺空了,宅子空了,书院空了,衙门空了,老街空了。这一切无疑是历史长河涤荡后的空寂。然,人心不空。
你瞧,在随后参观的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里,上下两层人文历史的荟萃,从广度到深度,从厚度再到高度,哪个观者不是频频点头啧啧称赞?夏商伊始穿越千年的桐城硕果,这是时间无法磨灭的存在!这存在栖居于一个个的名,一本本的书,一首首的诗,一张张的画,一颗颗的心!人头攒动的六尺巷又何尝不是这永恒的信物?青灰的砖石,矮矮的墙体,窄窄的巷道,近悦远来,接踵摩肩,人声鼎沸,一派繁荣。都说建筑是凝固的美学。六尺巷的美,是超越了视觉形态的限制的。它散发的是桐城派文人睿智与谦逊的叠加之美。人们与其说是来参观,不如说是来洗礼——用智慧和道德交相辉映的光芒,拂净心灵的蒙尘,照亮人性的幽暗,悦纳世事的无常。桐城所有的景观中,文庙的古朴给了我很多感动。身兼省民俗协会会长的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桐城的文庙是安徽省内保护得最好的。”语落,我心为之一振:怪不得文都桐城翰墨流芳,弦歌不辍,不仅孕育发祥了江淮文脉,而且引领驰名中国文坛200余年。其对文庙的保护就是最好的佐证啊!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本在提倡一种德性生活,让人在仁爱中不失智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用热爱创造生命价值,心灵自由,和谐共处。然而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统治阶层利用了儒家所倡导的德性准则,将其制成自己权力的华丽外衣,实质上是在道德光芒的庇护下,实现统治的顺畅。两千年来,统治者的权力欲望越强,这外衣异化出的形态就越多,愚忠愚孝,男尊女卑,八股取士,文字狱……层层叠叠,沉重得竟成了一层壳,将中国人的心灵禁锢愚化。当国运崩塌,华夏惨遭荼毒的时候,哪一个中华儿女不是心口滴血,悲愤交加?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破除的正是这妖魔附体般的封建毒害。只有打破桎梏千年的封建枷锁,解放心灵,解放思想,打开格局,中华民族才能重新以人性的光辉屹立世界,活力四射。孔子是不该被玷污的!他所推崇的仁者爱人的人伦基调,温良恭俭让的谦逊美德,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辩证灵活,这正是人心安住之所在,更是人性高洁之所依,是中国人的魂!而今,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生产生活蒸蒸日上,国力大举,文化繁荣。抬望眼,修缮一新的桐城文庙,雅致淳朴,威严庄重。孔夫子目含慈爱,衣袂飘飘,携领众弟子,款款而立。他得到了应有的崇敬和爱戴。历经千年风雨的桐城大地,也因他厚重的仁爱良知,浸润滋养,愈发生机勃勃。桐城的觉知是先进的深刻的。我们的瞻仰是虔诚的善良的。大家都是仁爱的门徒。走出文庙,阳光普照,一阵温暖袭来,心旌荡漾。我不由得嘴角上扬,回味起“桐城三祖”之一姚鼐的墨宝: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脑海里闪现出在定夺这次文化采风目的地时,学识渊博的安徽土著程学长,那笃定的面容:“桐城,必须是桐城!”(本栏目由安庆大酒店赞助支持。配图由作者提供)
薛芳,内蒙古人,现居合肥。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曾旅居重庆7年,喜好文学。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心。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