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旺孩子的习惯,就3个字,很重要!

情感   2024-12-11 12:00   北京  



看了最近爆火的电影《好东西》,被年仅9岁的王茉莉圈粉了。

有人当着她的面说坏话,她淡定自若地怼回去。

不想在台下鼓掌,她勇敢地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告诉老师。

邻居小叶讲述自己的月经羞耻时,她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血怎么会脏呢?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会流血啊!”

虽然在单亲家庭中成长,但她自信开朗、内核稳定、有主见。

大家都盛赞她为“满级小孩姐”。

认真分析了妈妈王铁梅和女儿王茉莉的相处方式后,我发现“满级小孩姐”的背后站着一位不扫兴的妈妈。

刚搬进新家,王茉莉在墙上画画,王铁梅不但不责怪,反而夸赞她比米开朗琪罗还厉害;

王茉莉想上台表演,王铁梅非常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去尝试各种乐器。

当得知茉莉因为没出过国而自卑时,她立刻计划带她出国游玩。

生活虽然有很多不如意,但她从来不扫女儿的兴,反而和女儿一起尽情沉浸于所有能带给自己快乐的“好东西”。

人民日报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

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转移给孩子,做不扫兴的父母,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的确,不扫兴,是一个很旺孩子的习惯。


还记得去年万圣节,因为模仿那英而一夜爆火的“这英”吗?

她的模仿惟妙惟肖,每一句话都能精准地踩中网友的笑点。

而频频爆笑的背后,是长达二十年“被扫兴”的童年创伤。

六岁的她第一次参加才艺大赛并获得了三等奖,第一时间和父母分享喜悦,得到的却是父母的不满:“也就三等奖,有什么好高兴的?”

当她兴致勃勃地和父母讲述学校的趣事,换来的往往是不耐烦的打断或轻蔑的一笑。

渐渐地,她不再与父母分享任何快乐,也不敢随意说话。

就连吃个苹果都要躲在被窝里,生怕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或嘲笑。

在父母长期的否定与打击下,她变得敏感而自卑,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内心深处充满了不配得感和深深的不安全感。

成年后,她花费了很多心血,把自己打碎了重新养育一遍,才有了镜头前的从容淡定。

她的成长之路,本应充满阳光与欢笑,却因父母的“扫兴”而布满了荆棘与坎坷。

在生活中,扫兴的父母比比皆是:

好不容易出来玩一趟,却要在孩子高兴时说,回去要写一篇游记;

孩子考试进步了,父母却说骄傲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考了第一名;

孩子悉心准备了礼物,父母却说浪费钱;

……

兴高采烈时被兜头泼来一盆冷水,想必谁都会难过和委屈。

扫兴的父母,就像拿着一把晦气的扫把。

表面上看,扫走的是孩子当下的喜悦,实际上扫走的却是孩子的福气。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经提出一个著名概念:

“有毒的父母”,是指那些以持续性的负面行为模式支配子女生活,给子女带来情感伤害和心理负担的父母。

扫兴的父母其实就是“有毒的父母”。

他们习惯用否定、指责、讽刺等负面行为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不断的否定中产生自我怀疑,无法认可个人的价值。

他们甚至还会变得诚惶诚恐、脆弱、多疑,亲子关系也逐渐疏离。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
未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形式涌现出来。

父母的每一次“扫兴”,都有可能在无意中埋下摧毁孩子精神力量的种子。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句话:

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当代年轻人最值得炫耀的奢侈品。

深以为然。

扫兴的父母千篇一律,有趣的父母万里挑一。

54岁的陈雅翔就是别人家不扫兴的父母。

从小只要女儿喜欢,他就让女儿尝试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不以学会为目的,只是为了玩。

他们会一起讨论喜欢的“小男孩”,会在犯错后瞒着老师一起“对口供”,会为了收养流浪猫在妈妈面前唱双簧。

直到女儿21岁,陈雅翔依旧会陪她一起去看漫展,给她拍照,买周边,甚至还会跟着一起cosplay。

这样松弛而不失温情的父爱,羡煞了众多网友。

而女儿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兴趣广泛、自信满满、精神世界富足。

不扫兴的父母,正在用无尽的耐心与理解,默默积攒着孩子成长所需的能量。

他们懂得尊重孩子好奇的天性,不会因孩子的“无关紧要”的发现而嗤之以鼻,更不会因孩子的奇思妙想而嘲笑打击。

他们懂得给予孩子试错的空间,不会一味强调结果,更不会在孩子失败时冷嘲热讽,而是引导孩子从中汲取经验,教会他们坚持和勇敢。

他们懂得建立信任与爱的桥梁,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感受,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他们懂得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为孩子创造美好回忆和体验。

让一个孩子尊重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感觉,就是原生家庭最好的祝福。

不扫孩子的兴,就是在充分尊重孩子的感觉,是在肯定他的自我,也是在唤醒他的生命力。

不扫孩子的兴,给孩子的内在世界蓄满能量,他才能更自如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也许大家会发现,那个曾经“被扫兴”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了扫兴的家长。

这是为什么呢?

有个网友给出了高赞的回答:你的父母,他们自己也被困在上一辈的人生剧本里。

他们习惯打压你、否定你、泼冷水,很大程度,是在“搬运”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

你淋过的雨,父母也曾淋过,这就是代际创伤。

前事不可追,后事尤可鉴。不妨就从我们开始,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尽最大的努力去阻止创伤的代际传递。

1.看得见孩子的进步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

不扫兴的父母懂得做孩子的“捧场王”,看得见孩子的进步,善于挖掘并将孩子闪光点无限放大。

赞扬孩子的进步,不是疯狂输出一顿彩虹屁,不是华而不实的吹捧,而是要真诚真心地赞美具体的事实,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真正被欣赏。

2.不干涉孩子的私事

孩子藏着抽屉里的日记,家长总是偷看;

孩子交往了哪些朋友,家长总是问三问四;

孩子关门躲在房间里,家长突然闯入……

这样的父母确实有点扫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也渴望拥有不被打扰的秘密花园。

聪明且不扫兴的父母,要学会适“隐身”,不轻易触碰孩子的隐私边界,给孩子必要的自由与空间。

3.保护好孩子的快乐
奇葩说辩手席瑞说过:

家庭很重要的一个功效就是帮孩子制造更多可供回忆的快乐瞬间。

保护孩子的快乐,就是在给孩子的一生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做不扫兴的父母,就是要尝试理解孩子的兴致。

当孩子和我们分享他感兴趣的事物时,千万不要说“这有什么好玩的”“搞这些有什么用”“纯属浪费时间”这类丧气的话。

不妨先听着,即使不感兴趣,也可以告诉孩子:“你这个东西很有趣,我虽然不了解,但你喜欢的东西,肯定是不错的。”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允许孩子做一些和功利教育无关的趣事、闲事,孩子才能尽兴地活着。


《父母的觉醒》中说: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不做扫兴的父母,而是做助兴的父母;不做负能量的父母,而是做赋能的父母。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成为助兴的父母,为孩子喝彩,更为孩子的人生添彩。
作者 | 花朵之蓝,有最遥远的梦想和最朴素的生活。
主播 |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海蓝博士
伴你面对人生各种风雨,回归内心宁静和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