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抑郁的人,多半有这3个好习惯,希望你一个也没有
情感
2024-12-04 12:02
北京
如果你常有这样的情绪体验,那么可能你需要多关照自己了。因为这些症状,都与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息息相关,那就是——抑郁症。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很多小伙伴,明明工作得那么认真,生活得那么努力,抑郁却偏偏找上门来。根据观察发现,很多我们以为的“好习惯”,恰恰是抑郁的推手。前同事Jakey,过去每次看他负责项目,都是一种煎熬。倒不是工作本身有多难,而是Jakey紧绷到极点的工作状态。他反过来念叨:“你知道这个任务有多重要么,一点错都不能有。”项目开始后,他黑眼圈更加严重并且天天加班,每次都是最晚一个离开。终于写完,临到交付的最后一刻,他又觉得不行,折返回来重写。趴在桌上告诉我,今天客户验收的时候,指出项目里有两个细节做得不好。最终,在长达2年这样的工作状态下,Jakey确诊了轻度抑郁症。很多时候,人能力的高低,确实是由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决定的。特别如果你还拿着放大镜去逐帧搜寻,那更是不可收拾。你会发现自己永远有担忧不完的问题,永远有解决不完的矛盾。最后,你便会陷入一种状态,就是觉得做什么都没有用,都是徒劳的。小穆是一位语文老师,辅导学生时,总是希望照顾到所有人的感受。吸收快的学生希望老师多讲点新内容,小穆于是增加了新内容。理解偏慢的学生,希望老师把知识点讲透,小穆于是每道题都讲得很细。还有学生想要老师及时答疑,于是中途只要学生问问题,小穆立马就停下来回答。学生的任何要求,小穆只要听到了,必定在下一节课做出反馈。不,这样的讲课,让小穆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节奏,讲得相当难受;并且,课程变得冗长且破碎,很多学生都反映听感不好。这让小穆极度苦恼,自己明明已经全力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了,怎么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想满足所有人,却顾此失彼,很多人都面临过这样的窘境。说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资源(专注力,记忆力,激情,认知能力等等)都是有限的。所以人最好的处世方式,就是一次满足一个人,或者同一群体。这样你的心理资源不会分散,可以更大程度地让对方满意。但如果你进行多线任务,想满足很多人或很多群体,那么你就很难一碗水端平。其中一条支线要是占用你偏多的注意力,其他支线任务就很难完成。顾此失彼之后,你又想立刻挽救,于是再次打断自己的节奏。更何况,除了心理资源有限,人的需求也是多样并且多变的。有时候你就算是倾注了所有心力,也可能无法令对方永远满意。发现当下,这句话在夫妻情侣之间,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但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把所有错误都归予自身,那是要得病的。男生有轻度抑郁,和他交谈的时候,发现他特别喜欢把“对不起”挂在嘴边。他却说:“老师对不起,是我的问题,我来早了,没看到你在忙。”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划分出了向内和向外,两种归因趋势。这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体现。舍友几天不回宿舍,就忍不住反思是不是做错什么得罪他了;所有错误,都是自己导致的(尽管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种惯性思维,让他经常陷入自责、懊恼、悔恨的负面情绪中。说到这,不知你发现没有,上述这三个习惯,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关键词——完美主义。任何时候,对自己有要求都是正向的,可一旦过度那就不好了。完美主义者一旦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局面,就会开始内耗然后陷入EMO。所以,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完美,那一定是“恰如其分”的完美。把握好一个度:可以让你相对愉快地坚持下去的“度”。就像洗澡一样,水冷了会起鸡皮疙瘩,热了又会烫到自己。只有不冷不热的温度,才能让你愉快地洗澡,并且爱上洗澡,坚持每天洗澡。说到这,我们教大家几句口头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因为完美主义的背后,是自恋,是认为自己有能力掌控一切。但,我们不是神,是普通人,是普通人就会有缺陷、有弱点。所以,当一件事到你面前,你要努力,但不要为了所谓的完美去掏空自己。最近网上有一个热词,特别适合送给完美主义的小伙伴。任何一件事,至少允许自己可以失误3次,实在不行4次也行。当下的困境和问题,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很可能会产生新的变化。别急着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在你能力和精力还不够的时候。Anyway,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但咱们自个,一定要记得,时不时拥抱一下那个疲惫又焦虑的自己。点个“在看”,愿你我皆能以乐活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种种不易。你有抑郁、焦虑的时刻吗?又是用什么办法熬过来的?欢迎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海蓝博士
伴你面对人生各种风雨,回归内心宁静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