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晔: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要义、障碍与对策

教育   2024-10-01 00:02   吉林  
▲姬晔

作者简介:姬晔,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先进功能材料及传感器件、高等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

文章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24 ,42 (09) :89-94

摘要:随着新兴行业不断兴起,传统学科已不能满足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势必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立足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进行综合研究,对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要义、现状、培养模式展开深入讨论,分析总结现阶段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在培养制度、师资水平、培养体系等三个维度的阻滞因素。基于阻滞因素从完善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制度、提高多学科交叉培养师资力量、优化多学科交叉培养指导体系等三个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支持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走出学科条块分割的约束,为学科交叉与融合持续发展助力。

关键词: 多学科交叉  创新型研究生  培养  障碍  对策 

一、文献综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各种新兴行业不断兴起,传统学科不能满足专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更新下,多学科交叉的新特点凸显,高度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把握科学发展最前沿的关键。无论从时代发展下社会需求的人才维度,还是从研究生创新能力维度,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势必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多学科交叉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也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

学科建设包含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员队伍和设施。在21世纪初期,我国多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工作率先从北京部分高校开始,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的发展规模和质量得到相互的匹配,在互有成效的交叉与培育中不断提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结构。

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是指那些在研究生阶段,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相互融合、交叉,从而在科研、技术创新或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出创新能力和独特视角的研究生。

目前,有关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对研究生培养的现存问题、发展历程等的研究。王大海等人在对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研究中,针对专业研究生在实习环节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剖析问题的成因,进一步探析解决问题的前景[1]。周鲜成和吕阳以专业型硕士研究对象展开了深入分析,对研究生培养中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2]。其二,对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史兰新和陈永平在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分析中,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方式中总结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层次、方式多样化以及学制、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学位授予弹性化的经验[3]。刘男和李智敏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中着重探讨了基于科学研究项目及学生科技实践的创新人才方法[4]。张而耕和朱州从高校学生住宿分配、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及教材资料、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创新型师资队伍方面探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5]。黄娅立足多学科交叉视角下梳理高校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成立交叉学科专门委员会等途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6]。其三,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的研究。梁海鹰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中,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办世界一流教育”“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结合多年研究生实践,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方法[7]。李芳以新文科为出发点,对在应用经济学学科中新文科学科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高端应用型创新人才[8]。方思宇等人在对农艺与种业专业的针对性研究中,从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平台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9]。其四,依托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实例,对多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进行研究。陈长坤针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进行综合研究,通过中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教育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研究生生源、师资结构、培养方案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并提出大力发展研究生所对应的本科教育、建立适合交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建议[10]。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已经粗具规模,但以多学科交叉和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为主题的研究较少,其研究总量有待提升。现有研究存在方法单一、内容简单、结论趋同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相关研究的综合性和广泛性。综上所述,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作出边际贡献:其一,立足多学科交叉视角下针对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障碍与对策进行综合分析,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丰富了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其二,基于宏观视角,对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问题进行体系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研究成果,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和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多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要义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优化机构制度,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针,为21世纪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作出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十四五”规化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有核心地位,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研究生培养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储备优质人才,而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正符合“十四五”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2023年,教育部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重点说明了改进高校专业设置、调整、建设工作,强调了“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背景下,多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成为教育发展趋势。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完成现代化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学术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创新是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创新型研究生是指以创新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目前对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探索性、前瞻性,对于研究生来讲,创新性的学术思想会成为其未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主体。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需求一直是多元化、创新性的,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现状

在时代发展和知识更迭加速的背景下,多学科交叉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对于教育的变革可以深刻体会到多学科交叉带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巨大潜力。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中逐渐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教育模式,研究生的培养也从传统的方式向学术型、专业型变革。多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校创新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改革,是实现学术前沿探索和重大创新成果取得的保证。目前,我国重点院校尝试推进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取得一定成效。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不仅建立在本校多学科交叉基础上,而且实现了与多所高校的跨学科培养,突破了研究生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为传统研究生培养发起新的挑战。学科交叉教育项目、学科交叉研究所、学科交叉学院、学科交叉研究院、学科交叉中心是我国大学学科交叉教育依托的主要平台[11]。在开展学科交叉科研与研究生培养方面,这些学科交叉平台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基础学科知识储备方面,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仍显现出储备不足的现状,影响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明确规定,各高校学科目录保留一级学科、取消二级学科,这一变化使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以其所存在的一级学科为基准,对曾经单一的二级学科进行“大而全”的改变,这样不仅将原来的二级学科都扩展到一个新的层次,还开辟了更多的学科方向,凸显研究生培养口径进一步拓宽,体现出国家对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导向是根据社会需要与人才需求状况设置一级学科专业,各高校可以进行多学科交叉专业的设置。2024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发布,预计全年培养高端人才2 000人,这一计划以更新前沿科技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安排了4个方面、21项活动。2024年年初,教育部第三批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多项改革措施如引入跨学科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国高校数量超过2 600所,其中,理工类高校数量最多,其次是文史类、财经类、医学类等,这为多学科交叉培养提供了广泛的学科基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跨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参与专题研修项目,由知名专家进行授课。2024年,中国高校战略稀缺专业设置与排名显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与国家战略经济转型密切相关,这些专业的设置体现了市场对特定技能的需求增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A+专业数量上位居前三,这些高校在多个学科领域表现突出,为多学科交叉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

在诸如“2011计划”、2024年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下,多学科交叉教育得到发展,多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也粗具规模。随着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体量的加大,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对其他基础学科知识的选修学习增多,高校出现明显的师资力量配比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等问题,处于起步阶段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遇到瓶颈。在国家和高校对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大力扶持下,学生和家长对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了新的认知,希望通过这种模式来获得更多的知识积淀和更强的社会生存本领。国家和高校在导师队伍质量和数量、培养机制、学位授予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并予以执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生的生源、录取问题。由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体现出专业与交叉学科学习的平衡性把握较差的问题,因此出现既没有学精专业领域知识也没有学透交叉学科的内容,从而造成毕业、就业困难。

四、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创新型研究生,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对创新研究生培养这一途径而实现的。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的剧烈变革,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具有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进一步扩大。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是以两个学科或两个以上学科知识融合作为学习、研究内容,从而形成复合型的能力、知识、素质结构[1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八个阶段,从1949年开始的研究生教育启动到2010年以后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充分体现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002年,我国进行将“权力”下放到各大高校的改革,高校可以增加研究生的名额并且增加了研究生学科点,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确保高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能够对自己研究的学科有所作为,对国家的发展有所帮助,加大培养研究生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学科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多学交叉融合发展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新模式。2013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依据不同的载体形成不同的培养模式。李雪飞和程永波在相关研究中将多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总结为三种较具代表性的典型模式[13],如表1所示。

课程依赖型模式注重研究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有助于研究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依托型模式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鼓励研究生参与跨学科的研究项目,通过实践锻炼,研究生能够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机构依附型模式强调通过媒介平台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共同发展,通过协同创新,能够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表1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模式类型基本内涵主要特点
课程依赖型由核心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拓展学习内容;突破以学科知识逻辑进行课程编排理念;创造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人员共同参与
项目依托型学校或研究单位承接相应项目或选定一个交叉学科研究问题或者领域通过让研究生参与项目的研究过程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实现各高校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共享
机构依附型依附专门研究机构或实体平台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属于该机构,教师管理在跨学科平台,学生管理在专业学院

五、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障碍

培养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对于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很难突破原有的水平,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就。总体而言,我国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

1.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针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完整、明晰的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理念以及思路尚未形成,并未形成合力推进局面。对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而言,实体组织意义重大,可为其提供必要师资、经费、场地等资源。我国高校目前虽然认识到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但对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平台建设不够重视,且学科之间的壁垒仍然存在,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建立实体培养平台的高校只占少数。高校对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处于探索阶段,相应制度保障缺乏,高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分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性较低,课程结构呈现分散化状态,尚未形成体系,最重要的是课程设置不规范,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缺乏深度的基于问题的研究型教学和协同教学,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师资水平差

我国高校对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招录方式与传统研究生培养基本相同,由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导师需要具备多学科基础知识的背景,因此凸显高校对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师资力量的不足。一部分导师难以在繁忙的教学任务、研究任务中再抽出时间进行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且部分教师可能存在缺乏跨学科知识背景的情况,难以在多个学科领域内提供深入且有效的指导,由于缺乏跨学科的教学经验,因此他们可能难以设计并实施有效的跨学科课程和教学方法,这便可能陷入缺乏与其他学科教师的科研合作和交流的困境,从而导致跨学科的研究项目难以得到推进,最终影响研究生的科研参与度和成果产出。一部分导师由于高校缺乏明确带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激励机制而并未真正投入大量精力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努力,另外部分高校没有制定相对有力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导师引进的政策,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的匮乏,难以保证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3.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待加强

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因素有导师队伍、平台建设、资金、招生名额的欠稳定性。首先,部分导师缺乏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研究经验,难以在多个学科领域内提供有效指导,这导致研究生在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中难以获得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其次,现有的指导制度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缺乏跨学科的指导和评价,这限制了研究生在跨学科领域内的深入探索和创新发展。再次,目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实验室、企业大学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平台,这限制了研究生在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中的实践机会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健全,因此导致研究生在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中难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这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课题项目中,国家基金、省各项基金对于多学科交叉研究倾向性较弱,对学科交叉研究专门支持的国家科研资助也比较缺少,导致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缺少实践的平台。无论是导师队伍多学科基础知识的培训,还是各级课题项目经费,都存在资金投入不多等问题,研究生培养体系以传统研究生培养为主。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但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较为分散、培养导师队伍匮乏、培养质量和就业难以保障等问题凸显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完善。

六、提升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对策

通过分析制约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因素,需从这些方面提出推动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对策。

1.完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

研究生生源是否能够达到较高质量,这是由招生制度所决定的。研究生教育目标是明确的,即把更加优秀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人才输送到社会,所以在招生时要更加慎重,所吸纳的专业人才要具有较高的创新潜力[14]。第一,在基础考察课程中纳入政治和外语,如果学生的思想品德优秀并具有较强的外语表现力,就可以享受到优先录入的资格;第二,加大面试、复试环节的选拔力度,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使用自主选择权,不仅可以采取调整考试模式的做法,还可以采取组建专家组后由其负责与学生的交流、制定出各种问题由学生答辩等新型方式;第三,调整和改善考试标准和方法,明确重点,不仅要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基础理论的考核力度,还要着重考查学生在综合素质和创新方面是否具有较大潜力;第四,在扩大硕连读、硕博连读规模的同时,还要使其更加规范;第五,考察和录取的内容与依据是在本科学习期间的表现,包括学习与活动成绩、是否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为什么要考研等,尤其是要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第六,大力支持跨专业报考,由于各个专业领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知识视野更加开阔,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构建。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研究生基础学科资源平台的搭建前景更为广阔,因此在资源平台搭建中,各高校还可以构建完善保障制度,包括组织机构保障、政策保障、管理制度保障,对交叉学科创新型研究生资源平台搭建提供切实保障[15]。各高校在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平台搭建上要制定鲜明的学科组织制度,鼓励高校教师尝试跨学科项目的申报、研究,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要制定严谨的组织管理制度,构建新时代全面的多学科交叉基础知识资源平台搭建体系,实现高校基础学科在资源平台使用的共享,从平台搭建机制、组织管理建设上保障研究生培养顺利进行。多学科交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基础知识平台的搭建可以使研究生的培养与时代同行,让研究生在现代化的大数据管理、应用中创新思维,养成创新思维逻辑,获得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融合提升,促进研究生在研究中成长,使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提高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

在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对学科的学习,研究生才能实现从知识的本源出发,发现各基础学科的知识逻辑、学科特点,探索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辩证关系,为研究生确立在学科之间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而在研究生阶段的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导师是起到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16],因此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从而可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综合素质进行提高。一是引进人才可通过多渠道,这样可以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可以向外籍优秀教师发出邀请,由他们来担任兼职导师,为了使教师队伍具有更强的实力,可以吸纳更多的优秀博士、博士后加入,并对在职青年教师加大培养力度来提高其上升空间。二是明确对研究生导师进行选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考察教师科研经费和项目以及所获取的研究成果的等级和数量。除此以外,还要把参选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前沿性与创新性作为遴选的重点。要淘汰落后的导师终身制,制定出更加有利于优胜劣汰的聘任制度。三是实行正导师、副导师制度。要把学术梯队人才互补的重要功能发挥出来,体现出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17]。四是为了充分激发导师的教学积极性需要完成激励机制的构建工作。在把导师岗位津贴制度落实下去的同时,对于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导师要予以一定奖励。

3.优化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指导体系

学科交叉融合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会直接影响到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对学科结构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推动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合理、科学学科结构使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理论强化,从而充分发挥学科之间相融、互助的特点与优势。在多学科交叉体现的优势下,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体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学习效率是培养研究生的关键内容和重要目标,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善于思考,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课程精炼成精品,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学业特点和学科强项,使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具备不同于传统研究生的学业设置,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高效培养。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同步,对研究生的培养不断创新,可以采取多导师集体指导这一新型制度,从指导组的结构来看,可以引进外籍教师、政府工作人员、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等,将具有不同行业特点的人士融入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学业指导队伍中,不断地开拓研究生思维,创新思维模式,增加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另外,培养体系环境作为重要内容要予以改善,把创新氛围营造出来,对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整:第一,研究生激励机制亟待建立健全,可以采取设置奖项的做法,对科技竞赛成绩优异者、优秀学位论文的撰写者、获取学术论坛成果奖者都要设立专门的奖项来予以奖励,使他们成为研究生学习的创新榜样;第二,构建出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对于学术上的不同观点要引导和鼓励研究生争论、切磋,为他们构建出创新交流的机制,形成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使他们的思路得以拓展;第三,设置校外创新培养基地,对于研究生参与企业科研的行为要予以支持鼓励,实现产学研合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培养提供良好的学科交叉生态。

当前,科技创新是全球科技进步推动力量,高校要及时进行调整,以科学发展规律为前提条件,化解学科条块分割的约束,使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目标能够实现。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主要体现为多学科交叉是多学科资源的整合,是多学科思想的交融,是研究生创新发展的内生需求。多学科交叉将各基础学科内容交叉渗透于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中,在拓宽研究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将不同学科思维进行渗透,有利于研究生学术思维、理论的碰撞,得出新的创造性结论。这也充分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大海,陈亚男,杨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发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8-59.

[2]周鲜成,吕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28):10-12.

[3]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7-121+128.

[4]刘男,李智敏.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团队培养问题探讨[J].才智,2015(6):146-147.

[5]张而耕,朱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9):24-25.

[6]黄娅.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风,2022(28):52-54.

[7]梁海鹰.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7-9.

[8]李芳.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20):1-4.

[9]方思宇,李承彧,黄胜楠,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农艺与种业专业领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现代农业,2022(4):97-99.

[10]陈长坤.多学科交叉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分析及建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9-240.

[11]黄俊平,陈秋媛,瞿毅臻.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5):39-42.

[12]张洪华.跨学科博士生的学科认同与社会适应[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41-45.

[13]李雪飞,程永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三种模式及其评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10-15.

[1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14-116.

[15]徐跃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培养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23-125.

[16]熊勇清,胡娟.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与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基于在校研究生的调查与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40-47.

[17]原帅,黄宗英,贺飞.交叉与融合下学科建设的思考: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4-7.

了解作者更多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唐卫民  吴雨萌:中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叶飞 尹珺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教育督导功能覆盖组态分析——基于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巡查的实证
秦书生 李瑞芳: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协同培养探析
冯祥强 黎瑛:学位论文选题视角下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究——基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考察
蓝文婷 彭林 熊建辉: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以美国密歇根大学为例

高教研究前沿
长春光华学院高教所主办,刊载高教科研前沿成果,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