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从抗体药物到ADC药物

学术   2024-11-16 10:21   湖北  



前沿生物医药技术漫谈

在肿瘤治疗领域,有一类叫ABC的新型靶向药物越来越受关注。哦,不是ABC,而是ADC。ADC是Antibody-Drug Conjugate的首字母缩写,Antibody即抗体,Drug即药物,主要指小分子化学药,Conjugate即偶联。所以ADC就是抗体+小分子化学药的偶联物。


认识肿瘤靶点

要认识ADC药物,首先需要了解肿瘤表面的靶点蛋白。肿瘤细胞是由体细胞突变而成,极其狡猾,会批量制造一些跨膜蛋白装饰在自己表面。例如,一种叫PD-L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蛋白,可以结合到免疫T细胞的PD-1受体上,传递“假”抑制信号,使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另一种叫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蛋白则可以诱导附近生成大量新血管,为肿瘤野蛮生长提供氧气和营养。此外,还有Trop-2(Trophoblast Cell-surface Antigen 2,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2)蛋白、CLDN18.2(Claudin 18.2)蛋白等,均与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关。

抗体蛋白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些特定蛋白也反过来成为对付肿瘤的靶点。人们利用生物技术合成出了相应的抗体蛋白,可与这些肿瘤表面靶点特异性地结合,阻断其信号传导作用,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比如PD-L1抗体蛋白药物和HER2抗体蛋白药物已被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并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小分子化学药

为了更有效地对付肿瘤,近年来,人们探索将抗体蛋白与小分子化学药偶联起来。这些化学药通常是细胞毒性药物,包括微管抑制剂、DNA损伤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等。例如,从太平洋紫杉树皮提取物中发现的紫杉醇就是一种微管抑制剂。它们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增殖过程,或破坏细胞膜等作用来杀死肿瘤细胞。但是在单独使用时,由于无法精准给药,往往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1+1>2

将抗体蛋白(A部分)与小分子化学药(D部分)偶联起来得到的ADC药物,可以发挥1+1>2的作用。用药后,ADC的抗体蛋白(A部分)就像导弹的引导头,精准识别并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上,阻断蛋白信号通路;然后ADC会通过细胞膜内化作用,进入肿瘤细胞内部,断开偶联链,释放出细胞毒性药物(D部分),发挥杀伤作用,使肿瘤细胞凋亡或死亡。

ADC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已经显示出靶向性、高效性和安全性等优势。不过目前,对ADC药物的研究开发主要集中在PD-L1,HER2,Trop-2,CLDN18.2等少数靶点上。相信随着对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未来将发现更多靶点可用于ADC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为人类战胜肿瘤提供更有力的武器。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抗体圈
关注生物药行业动态,对热点进行深入解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