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点燃火焰。”
育儿是照顾与陪伴,更是爱与尊重的传递。今日小编分享7本佳作,献给每一位渴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无论孩子处于什么年龄段,您总能从书中收获经验与启发。
1.《怀孕需要改变什么》:果壳联合创始人、医学科普大V、二胎妈妈刘旸写给准妈妈的知心话;用漫画解读孕产知识,缓解孕期焦虑,让怀孕成为幸福的经历。
怀孕时究竟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中医和西医的意见不统一,该听谁的才好?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理儿”,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高人气科普大V刘旸结合自身的怀孕体验,在分析海量科研数据的基础上,从起居、运动、吃喝、孕吐、护肤、出行、防辐射、产检等大众关心的角度,以轻松幽默的笔触阐释了孕期真正应该注意的事项,破解了关于孕期保健的常见迷思与谣言。
同时,这是一本难得的以漫画解读孕产知识的图书。特别邀请拥有医学背景的插画师绘制趣味漫画,让医学知识和科研实验数据变得通俗易懂,在会心一笑中消除准妈妈心中的困惑和疑虑。
如果你正在备孕或处于孕期,面对身体的种种变化和亲友们的众多建议,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你的伴侣正在孕育宝宝,你想更好地理解她的感受,给予恰到好处的安慰与支持;
如果你想为怀孕的闺蜜舒缓情绪,或是为即将转换身份的她准备礼物——
那么阅读这本书都将是不二之选。
2.《理解儿童:生命重要的前三年》:意大利幼教专家蒙塔纳罗力作,对蒙台梭利育儿理念的发扬光大;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的教师培训读物,对0-3岁儿童教育详尽的科学建议。
0-3岁是人生重要的前三年,父母所做的一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人格塑造和潜能发挥,产生贯穿孩子一生的影响。
蒙塔纳罗博士详细解读了这些婴幼儿的成长秘密,让父母了解促进和阻碍孩子早期发育的做法,发现孩子哭闹、暴躁等行为背后的原因,挖掘孩子的潜能,做孩子最亲密的朋友。答案就在书中!
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她1948年出版的著作《发现儿童》中把儿童称作未被理解的人。她说得非常有道理。即便现在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儿科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依然看到这些学科还没有得到整合,也没有对人类教育产生任何重大影响。
儿童,尤其在生命最初3年,还处在未被理解的状态,尽管我们很清楚这几年是他人格发育最关键的阶段。期间他主要接受父母(或者家庭其他成人)的教育。当父母工作时,他被送到专门的机构照看,而这些机构的人员未经必要培训,难以承担重要的教育任务。
毋庸置疑,家庭是保障儿童顺利成长的首要因素,因此父母应当明白,他们手中握有能够使儿童快乐、全面和健康成长的钥匙。
促进每个儿童的心智发育,需要给予他适当的人文关怀。这是一项非凡的任务,蒙台梭利如是说:“这项使命在于让儿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实现自我。由此可知,儿童才是成人之基。”
3.《儿童成长教养导图》:一本分阶段介绍孩子发展的全面、专业的育儿指南,适合发展心理学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适合家长、教师、早教工作人员及婴幼儿照料者阅读。
本书解密0-19岁儿童的发展,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每一年龄段孩子在生理、运动、感知觉、认知、语言、社会性和情绪六大发展领域的发展水平,给出每一年龄段孩子应该达到的发展里程碑,提出不同年龄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年龄期望”,即普通正常儿童获得某种技能的大体时间范围,帮助家长、教师评估儿童的成长,发现儿童成长中的可能问题并提供重要的、实操性强、贴近生活和教学的指导建议。
本书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作者拥有超过30年的工作和教学经验。自首版以来广受美国市场欢迎,至今已经更新至第7版。
对孩子、家庭和教师来说,2岁这一年,既美妙又富有挑战性。恼怒的家长经常这样描述2岁孩子:难以忍受、费心费力、不可理喻或执拗叛逆。然而,2岁儿童表现出的强烈决心、发脾气和对约束的零容忍,都只是正常发育的一部分,几乎不受孩子的控制。
大多数2岁儿童能够辨别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是他们认为,只要他们想改变或者简单地换一套不同的衣服,性别就改变了。日常事件(如媒体、玩具、成人期望、同伴回应等)会继续塑造和影响儿童的性别概念。
虽然这一年的转变可能对所有人来说都有些难熬,但是也会发生很多积极的变化。2岁儿童经常不由自主地爆发出欢笑和喜爱之情。由于自我发现、游戏和亲身实践活动,儿童迅速学会一些新的技能。视频、电脑游戏和电视节目并不能支持学步儿这种类型的学习,也不会给儿童带来任何教育优势。通过反复试错,2岁儿童早期学习和新获取的技能得到了巩固,开始表现得更加精明能干、和蔼可亲。
4.《儿童生活中我是谁:学前教育导论》(第9版):经典学前教科书,自1979年出版以来历经八次修订,作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教材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本书对于广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来说可以称得上是良师益友。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我充分肯定这部译著,并向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幼儿园系统推荐这本书。
本书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专业乃至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目的,明确了幼儿园教师应该并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应该并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勾画出了幼教工作者的专业形象。
本书完整呈现了学前教育领域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教育模式、关系指导、教育评估、环境创设、课程设计、家园合作、专业化等内容,具有理论的科学专业性、内容的丰富教育性、教学法的独特操作性、语言的通俗易读性。
儿童发展理论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儿童通过直接的、动手操作的活动学习效果最好,而游戏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做中学”信念的最终实现。
自学前教育起始以来,幼儿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理解和支持这种最为自然的活动。和过去一样,相信游戏的价值依然是当今学前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游戏与我们过去的经验相联系,并把学前教育专家维系在一起。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你对游戏要有足够的了解——游戏是什么,游戏是如何发展的,游戏在儿童成长和学习中有何种功能,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角色,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支持儿童的游戏中起何种作用。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练习新技能的途径;游戏能厘清演变中的概念;游戏有助于你评估儿童发展的水平和情况。游戏具有引导儿童社会性、情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强劲影响力。因此你掌握这些知识至关重要:过去人们是怎么看待游戏的,现在人们对游戏又知道些什么,以及这些知识与你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有何关联。
因为游戏能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的,所以它是发展适宜幼儿教育项目的核心,也是课程的中心。游戏是儿童发展和学习的方式,是儿童表达他们对世界理解的媒介,同时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游戏为我们了解儿童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观察玩耍中的儿童,你可以获得关于儿童知识和技能的大量信息,也意识和了解到他们是怎样的个体,即他们的兴趣和独特个性是什么。
5.《心灵的成长:儿童心理学导论》:格式塔心理学派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名著,解释儿童期和心理发展的问题。
西方心理学学派中完形派(即“格式塔”派)的心理学家美籍德国裔人考夫卡(Kurt Koffka)经典著作,是一本从“格式塔”派心理学的观念来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书。
本书作者考夫卡以“格式塔”心理学的假说,解释儿童期和心理发展的问题。这个假说虽多非英美读者所熟悉;但是作者既很善于著述,又很熟知近来儿童心理学所有实验的结果,可使读者对于本书发生无限的兴趣,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
6.《梅洛-庞蒂文集 第11卷:1948年谈话录 儿童与他人的关系》:梅洛-庞蒂思想转型时期的重要著作,探讨儿童关于他人的知觉问题。
梅洛-庞蒂,法国著名哲学家,与萨特同为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运动的重要人物。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梅洛-庞蒂于1948年接受电台采访的七篇谈话录,另一部分是梅洛-庞蒂于1949年到1952年间在索邦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课程的笔记记录。
第一部分的访谈可以被视作梅洛—庞蒂早期哲学思想的简要概括。梅洛-庞蒂在这里向公众清楚易懂地解释了他的哲学思想。
第二部分的课程笔记中,梅洛-庞蒂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儿童关于他人的知觉问题,希望在成熟的人类理智活动之下、即在认知主体与被认知对象的关系层面之下,探讨儿童对经验进行组织的原初活动,尤其是这种活动如何受到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即情感性的影响。
7.《儿童心理之研究》:“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代表作,“中国幼教经典名著”《家庭教育》之姊妹篇。
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机会。
本书被誉为“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奠基之作”,是教育学名著《家庭教育》的姊妹篇。书中全方位聚焦儿童心理教育问题,分阶段探讨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
对于婴幼儿,注重动作、语言和感知力的发育,作者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长子一鸣出生后的808天,是我国首例关于儿童心理的长期个案研究。
对于三岁以上儿童,从游戏、好奇心、美感、思想、道德等方面,结合丰富实例与细致分析,探寻儿童的感性与智性世界。陈鹤琴特别重视“环境”的因素,提出:“环境愈复杂,学习的机会愈多;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愈快。”
书中特别侧重对儿童心理的观察与探索:
1. “游戏”对于儿童究竟意味着什么?
2. “好奇心”从何而来?
3. “惧怕”是天生的还是经验的?
4. “知识”的获得到底和什么有关系?
5. “学习”的进步,到底有没有加速的法门?
6. “美感”的养成,“色彩”的偏好,如何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7. “思想”的触发,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
8. “道德”的观念,如何做到因势利导?
这本开创了中国儿童心理研究之先河的经典著作,为我们留下了陈鹤琴先生宝贵的观察与思考。其所尝试的原理、方法,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儿童的好奇心不是永久不变的,乃是随年岁而发展的。
儿童长到 3、 4 岁的时候,他的“why question”(为什么)的问句格外多,所问的大抵关于普通公理,比方“天黑暗因为太阳下山了”。他的兴趣常常关于应用真理一方面的:“太阳下山么?”“没有。”那么为何天如此黑暗呢?在这个时期,他的对于真理的问句, 加“为什么”三字,而且他一直要问到底始肯息,或等到受成人的责骂“keep still”为止。
儿童究竟爱悦什么样的东西,我们也应当研究的。当 7、8岁的时候,他对于颜色比较对于形状有兴趣,对于动物与小孩比较对于成人有兴趣。到了 12、13 岁的时候,他的兴趣在于理解、迷物(puzzles)推想,在这个时期研究历史的兴趣亦浓厚起来了。年岁再长一点,对于道德宗教的问题就很有兴趣。总之,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可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它的。
每日一书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每日一词
《新华典故词典》
来源: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