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冬至的起源与发展

文摘   2024-12-19 06:00   四川  
奇怪的知识
冬至,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古以来就被人所重视,只因它不光是一个节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自然意义。它既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点,又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与气象智慧。
一、冬至的由来
冬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冬至,古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一个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的日期。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夜晚最长。因此,冬至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从冬至开始白天时间一天比一天长)。
冬至的出现和周朝的一次测量有关系
那么冬至怎么来的呢?
周朝成立以后,周公要找全国的中心,以便于建宗庙、举动祭祀活动等。他派专家拿了一根八尺的杆子,叫土圭,想当于现在的测量仪器,插在地上,根据影子的长短测出全国的中心。
根据这批专家的推算,洛阳是全国的中心(为什么是洛阳?这中间太复杂,不去纠缠)。
这本来是一次政治活动,没想到对天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个杆子高八尺,为什么是八尺,现在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经过精密的数学计算。这个我们不去讨论。

他们经过测量,在洛阳太阳影子最长为一丈三尺五寸(相当于现在的13.5尺),最短为五寸(最短相当于现在1.5尺)。


他们把影子最长的这一天,定为冬至,所以冬至是第一个定下来的节气。
最短的这一天定为夏至,这是第二个定下来的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按照现在的天文学就比较好理解了,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的这一天,就是冬至;接着向北移,直射到北回归线的这一天,为夏至。
这个就是冬至的由来,所以冬至和阳历有关系,和阴历没有关系。
此外,补充一句,农历是阴阳合历,但古代不叫农历,农历只是俗称。每个朝代都有名称,比如夏朝叫《夏历》,汉朝叫《太初历》,南朝宋时叫《元嘉历》,祖冲之后来制定一部历法叫《大明历》等等。
由周朝到秦,一直是以冬至日当作一年的开始,到了汉初还是这样。
为什么呢?因为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比如北京白天只有9个多小时,南京只有10个多小时。而从冬至开始,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天地之间阳气开始渐渐增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的日子。所以,冬至才是一年的开始,人们最初过冬至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

现在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都出现在冬至。那时的正月,就相当于现在的十一月,因为冬至在十一月。

这个风俗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一直到汉武帝,汉武帝重用使用夏历,不使用周历,夏历的正月就相当于现在的正月。为什么改呢?

1、汉武帝本身喜欢标新立异,不走寻常路。
2、和气候有关系。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慢慢变长,太阳开始北移,但还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一个缓慢恢复的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我们经常听说数九寒冬,冬至就是数九的第一天,到了“三九”,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就很冷了。所以说“冷在三九”,“三九严寒”。但三九并不完全是指27天以后,而是指“三九四九”相交的日子。
有个《九九歌》(歌词有差异)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意思是到了“九九”,开始春暖花开,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称为“九九艳阳天”。
而“三九”“四九”之日,恰恰是夏历的一月,天气开始真正的回暖,所以把这个月定为一年的开始。
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汉武帝以后,冬至不再成为正月,但古人还是非常重视,又被称为“小年”,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
那么为什么又说冬至大如年呢?因为冬至是根据太阳历,而年或称除夕,只是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只有历法纪年意义,隔几年还要不断加插闰月以保证准确;而不具备如冬至般的天文意义,即不可违抗的公自转规律对于人类的影响。

所以冬至的“靠山”是太阳,年的“靠山”是月亮,冬至自然大如年。

到唐宋,冬至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成为官宦宫廷人士祭天祭祖的重要日子,看得出来有关冬至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样。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冬至不同寻常,与以往不同且被称为六十年难遇。

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阳气开始回升的时刻,因此这个节日被视为一个吉祥的日子。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平安等。同时,冬至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二、冬至的文化内涵

阴阳调和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调和的象征。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互换的时刻,阳极而阴生,阴极而阳生。因此,冬至这一天,人们会注重阴阳调和,以求达到身体健康、长寿的目的。

2. 团圆和家庭观念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团圆和家庭观念的象征。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同时,冬至也是家人表达亲情和思念之情的日子,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关爱。
3. 祈求丰收和平安

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祈求丰收和平安的象征。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天地万物生长收藏的季节,也是祈求丰收和平安的时刻。因此,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三、冬至的习俗


古代的冬至有哪些习俗呢?在周、秦、汉初,全民放假、亲戚互访,官场互拜等等都出现在冬至。
汉武帝以后,冬至称为“亚岁”,百姓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1. 饮食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羊肉等温补食物的习俗,寓意驱寒保暖、迎接新春;南方地区则流行吃汤圆,象征团圆与和谐。

中国民间有“冬至进补”的说法。人们认为在冬至这一天进补可以更好地吸收营养,增强体质。常见的进补食物包括羊肉、鸡肉、红枣、桂圆等。

2. 祭祀习俗

冬至祭祖是中华民族传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早在唐宋时期,冬至便已成为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一天会亲临郊外,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百姓们则会在家中向逝去的父母先辈祭拜,以示缅怀与敬仰。

3. 其他习俗

九九消寒:冬至过后,我国各地将迎来“数九寒天”。所谓“数九”,正是从冬至这天开始的,每九天为一个“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便是“九尽桃花开”。民间流传着各种记录“九九”八十一天的习俗,表达着人们盼望长冬尽快过去、春天早些到来的美好心愿。

赠鞋:在冬至节,民间有赠鞋的习俗。这主要是因为冬至之后天气越来越冷,送鞋子给亲人朋友可以表达关心和祝福。同时,人们还相信冬至赠鞋可以带来好运与吉祥,为长辈的健康与长寿祈福。

藏冬冰: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到河里凿冰块,然后藏到家里的地窖里。这些冰块在来年夏天可以用来制冷饮或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

画消寒图:消寒图是冬至节的一种特色活动。人们会在纸上画一枝梅花或是一个九宫格,每天在上面涂上一笔或是一个颜色,直到九九八十一天后春天来临,梅花或九宫格也完成了,象征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

酿米酒:在苏州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制作米酒来饮用。他们会将糯米洗净、蒸熟后放入酒曲进行发酵,待米酒酿成后便可饮用。

总之,冬至不仅是自然界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也承载了人们的各种美好祝愿。


(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推荐


版权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至群、朋友圈

投稿请发752911920@qq.com

在此鸣谢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