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川南新思想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时期赤水地区学生运动概述

文摘   2024-12-20 06:01   四川  

传承红色经典

讲好红色故事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黔北川南新思想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时期赤水地区学生运动概述


文/王大勇

赤水地处贵州省西北边缘,与四川省接壤,赤水河与长江相连,因其特殊的地域优势赤水县受川渝思想文化影响较深,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特别是近代,赤水人民和众多先贤创造的光辉思想文化,哺育和丰富了赤水人的思想文化意识和内涵,使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在贵州省相对较早。在新文化、新思想传播过程中,教育、文化等部门以及革命先行者功不可没,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本文重点梳理在地方党组织引导下赤水地区学生运动史料,缅怀革命先辈,纪念一二.九运动87周年,供参考。

赤水平民夜校(一)
1927年11月梁业广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在赤水县和合江县一带传播马列主义,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开展地方组织创建工作。
1928年春,梁业广在进步人士邹华轩的帮助下,通过金奚生与赤水县图书馆馆长协商,筹划在图书馆所在地文庙开办“文庙学校”和“平民夜课学校”(简称平民夜校),得到了赤水县图书馆馆长的支持。“平民夜校”由李学普任校长,梁业广任教导主任,金奚生、汪荃江等中国共产党员及党外人士陈国藩等义务任教。学校开学后,所印《讲义》使用的油墨、蜡纸和纸张等经费均由邹华轩资助。
“平民夜校”主要招收赤水县城内兵工厂、织布厂等工厂的工人,以及商店店员、学徒等入学,也招收社会失业、失学青少年和少部分在校学生。“平民夜校”进行识字扫盲和小学课程教学,通过合法的文化课教育,将革命道理寓于教学中,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语文课上,教师从分析字形和讲解字义入手,启发学生的阶级觉悟;算术课上,教师联系社会现实讲数学原理,通过计算地租和高利贷揭露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历史课上,教师讲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回顾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音乐课上,教师教唱大革命时期的歌曲,诸如《打倒列强》、《工农民众大联合》等歌曲;《修身》课上,教师从“智、勇、仁、诚”等做人原则讲起,借孔子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爱人”、“博爱”理论,分析人吃人的社会现实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梁业广等人一边向学生教授文化知识,传播革命思想,一边通过观察培养,先后秘密发展兵工厂工人学员罗奕云、罗远香、王荫南、邓汉彬、毛其国等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赤水兵工厂基层组织创造了条件。1929年 12月,梁业广在赤水兵工厂建立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的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赤水兵工厂支部。1929年底,中共合江特支改建为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赤合特支”),梁业广任书记。至此,在赤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的最早的县级地方组织。
1931年12月,为声援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声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共赤合特支”把曾在“平民夜校”学习的学生贾若瑜、黄星元等发展为少共团员,以“平民夜校”学生为基础,发动工人、学生、进步青年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和抗日宣传,在县城十字口搭台集会演讲,号召人民奋起抗日,不当亡国奴。
“平民夜校”自1928年开办到1934年停办,历时近6年。开国少将、原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贾若瑜,曾任共青团合江特支书记、“少共”四川省委秘书的黄星元(女),曾任少共复兴支部书记的陈芳型(女),曾任中共赤水特支书记的杨大庸、赵世咸等当时的一批进步青年,以及原中共赤水兵工厂支部书记罗奕云等一批兵工厂工人在这里接受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启蒙教育,此后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之江书店”(二)
随着梁业广等人在赤水一带传播马列主义及中共赤合特支的成立,进步书店应运而生,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余正华开设的“之江书店”。
1930年,余正华从贵州大学毕业,毅然放弃到国民党政府任职的机会,返回家乡在赤水县城开设民营合资书店——之江书店,主要经营赤水县中小学教科书,附带销售“五四”以来的新文艺作品。期间:余正华1931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流波社”,并任《少年大众》《寒夜之华》的编辑。
1931年春,余正华去上海见到段雪笙,段雪笙对之江书店的作法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余正华深受上海之行的影响、激励和启发,回到赤水县城后,立即安排之江书店秘密购进并出售进步的政治书籍和鲁迅、郭沫若、蒋光慈等人的著作,如《拓荒》、《萌芽》、《新文艺》《共产党宣言》等。
为使这批新兴书刊广泛地引起读者注意,之江书店更名为“新文化书店”,并将店址从文庙搬到人员流动较大的梁家巷口。随后,店址又迁搬到正街(当时的县政府旁边),并改名为“新赤水书店”。通过努力,这些书刊不仅吸引了赤水县众多的进步青年,而且还吸引了一河之隔的四川省合江县九支、二里、先市等地的青少年。1932年,新文化书店被当局查封。
之江书店为时虽然较短,但它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读者提供或出售的进步书刊,为青年学生、进步知识分子学习新知识,接受进步思想提供了条件;为马克思主义在赤水县的传播,“这个书店在当时起了一定作用。”[ 贾若瑜:《我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中学生成为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干部的》,1985年6月印刷出版。]

争夺青年学生(三)
青年学生是革命的生力军,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争夺的主要对象。中共赤合特支特别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和争取工作,在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进步信息和先进思想的同时,组织发动学生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运动。

偷梁换柱  巧妙斗争
自1927年起,赤水县由侯之担的军政势力统治。侯之担的特点是谁侵犯其利益就反对谁。共产党是侯之担反对的。但共产党在贵州省境内仅赤水县才有1个组织,且是刚建立的,还未形成势力。对侯之担来说,共产党只是潜在的威胁,而不是现实的劲敌。国民党是侯之担要防范的。因为国民党在贵州省建立了指导委员会和党务训练所,在赤水县派驻了特派员,公开开展活动。对侯之担而言,国民党才是现实的威胁,直接影响到侯之担的势力范围。
1930年夏,国民党赤水特派员饶平一企图插手省立二中等校,欲将《公民》课改为国民党《党义》课,对学生灌输反共思想。中共赤合特支书记梁业广得到消息后,决定利用侯之担同国民党的矛盾,阻止国民党的企图。于是梁业广派进步青年贾若瑜去做侯之担的工作。
侯之担的妻子是贾若瑜祖父的干女儿,侯之担的叔父侯沧帆曾是贾若瑜的老师。贾若瑜凭借这种特殊关系,通过分析国民党向赤水县渗透的实质,及其对侯之担势力的威胁等利害关系,激化侯之担与饶平一的矛盾。侯之担决定同饶平一展开硬碰硬的争斗。饶平一要求在省立二中每周讲6课时《党义》课,而侯之担却强行要求把这6课时一分为三,只允许饶平一用2课时讲《党义》,而其余4课时则由他用来讲《孟子》。随后,中共赤合特支书记梁业广又通过贾若瑜,采取“偷梁换柱”方式,用孙中山的《总理遗嘱》和《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有关“唤醒民众”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等内容同国民党特派员作斗争,用孔孟之道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和《礼记·大同篇》中的有关思想同侯之担斗争。
中共赤合特支这一巧妙的斗争,既激起了国民党赤水县特派员与侯之担的争斗,又挫败了国民党特派员和侯之担扩大自身势力范围的如意算盘,还为中共赤水地下组织争取了一个活动的空间。

动员劝阻  抵制招募
为扩充势力范围,国民党赤水特派员办事处实施所谓“赤水人治赤水”政策,公开在省立二中拉人:凡是省立二中的学生就可参加国民党,参加国民党就可到贵阳党务训练班学习;只要是省立二中毕业的学生,均可保送到贵阳党务训练班学习。贵阳党务训练班毕业后,安排工作,月薪60~70块大洋。1930年夏,中共赤合特支书记梁业广指示贾若瑜尽量想办法劝阻同学们应招。这项工作难度相当大。省立二中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当小学教师,月收入一般只有16块大洋。对比起来,丰厚的薪酬对学生的诱惑力是非常之大的。尽管如此,贾若瑜通过多种方式,成功地劝阻了一些同学应招,较好地完成了中共赤合特支交办的任务。
总之,土地革命时期,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一大批赤水籍的热血青年、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为学习新知识、新思想,追求救国救民真理,投身到血与火革命斗争中,一边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一边宣传先进思想。还有许多青年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走出赤水县,身在异乡,心系桑梓,冲破山峦阻隔、军阀封锁,有的回到赤水县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有的通过书信、寄回书刊等多种方式,将外地的优秀文化、先进思想、革命信息等传回赤水县,推动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使其成为黔北川南新思想重要发源地之一。




往期推荐

何长工与抗大教育(上)


中国是可以成为世界足球强国的——读骆德荣《戮力发展中国足球,推进强国强军伟业》有感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END







扫码投稿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百年强国梦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