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龙年的第一篇文章,预先恭祝各位开工大吉!
“沟通”是我一直很想写的一个话题。以前我一直认为,只要是学习法律的人,应该都是擅长沟通的,毕竟法律是一门咬文嚼字的专业。后来发现并非如此。沟通其实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提升的技能,文字运用只不过是浅层技术,“沟通能力”(或者说现在很流行所谓的“高情商”),背后其实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同理心。和一些非法律行业的朋友交流以后,发现“沟通”这门技能适用于各个行业,甚至提高沟通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提升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
甭看我现在讲得头头是道,时钟拨回八年前,那时的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时,并不懂得沟通的重要性。有一回,合伙人给我发了一个邮件交办一项工作,邮件中提供的信息言简意赅。当时收到邮件的我虽然快速反馈会尽快处理,但其实完全不了解前因后果,碍于恐惧心理(同时也担心合伙人认为我领悟能力不够)在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下按照合伙人邮件中简短的指示出具了文件初稿。合伙人看完估计也是觉得完全没法用,只能叫一个资深律师重新梳理出具。当时的我年少气盛,认为是合伙人没有把和客户沟通的细节告诉我。但现在回过头想想,其实这个责任确实在我自己。我作为这项工作的承担者,需要主动去沟通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我没有做到。
从这个小故事也不难看出,一旦工作中出现沟通障碍,即使付出了一百分的努力完成这项工作,最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现在和比较年轻的同事一起工作时也一定会提醒如果有任何问题不要惧怕提出来,整理好问题约时间一起沟通清楚,而不是靠猜或被动等待他人提供信息来完成工作。
通过这个故事,我也想引出我对“沟通”的理解:如果非要定义,我认为“沟通”是一种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接收。传递或接收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时候传递或接收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去,向什么类型的对象传递信息……这些细节要素的变化导致了沟通效果的千差万别。
所以,当我们发起一次沟通时,具体的场景可能有千千万万,但只有达到初始目的才算是有效的沟通。其实无论是在哪种场景中,没有任何一套方法是可以普遍适用的,沟通的方式方法也一定会根据具体情况发生变化。其次,我认为沟通中没有绝对正确的做法。无论哪种说法或做法,重要的是能够以恰当的方式达到目的。如果沟通中虽然获得或传递了信息,但是用错误的方式,以至于让别人产生了不利的印象,也不算是一次成功的沟通。
还是举几个例子更加直观和形象:
场景一:你敏锐地感觉到公司准备开展的一项重要业务存在风险。作为法务,你的职责当然是提示风险。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准确地提示风险,同时又不会成为其他部门的眼中钉?
场景二:又到了一年一度发年终奖的时候,你作为某律师团队的主力干将,自认为在过去一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合伙人给你的年终奖数额低于你的预期,你想问问合伙人具体原因,同时也想试试看,是否还能争取到更多的奖金。
以上场景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场景一的情况是需要对外有效输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最差的沟通方式便是未经详细论证和分析便当场说出结论,这个业务风险很高,不能开展。因为法务不是决策部门,其次法务本来就是风险控制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因此,在将一件不令人开心的事情说出来之前,必须先经过谨慎的论证,必要时可以请外部律师背书(既可以确保风险分析的准确性,还可以缓解部门之间的对立情绪)。
其次,要考虑风险提示的对象和形式。通常比较温和的方式是通过逐级披露的方式,将风险披露到合适的对象为止。这种做法虽然杀伤力相对可控,一对一的沟通可以避免问题扩大化,但也会导致沟通链路过于冗长。所以,在比较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组织相关人员直接开会一次性把所有问题讨论清楚。开会之前需要对议题有充分的预估,同时组织开会也需要一定的控场和组织能力,将开会前的通知和开会后的待办跟进到位,否则会导致会议产出收效甚微的情况。高效开会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少企业还专门就开会这件事颁布制度和优化流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到相关话题的内容延伸了解。
再次,要考虑沟通的具体方式。通常而言,对于比较复杂的法律问题,我会准备一个PPT,不仅利于分析问题,同时也方便会后转发给其他相关同事。和非法律向的管理层沟通需要特别注意,我的直属领导就曾告诫我注重一些方式方法,以加强管理层的关注。在其中一次与贸易制裁有关的汇报中,她指导我将过往遇到的几个咨询案例放在开头,并且设置一些提问避免大家走神。效果立竿见影,本来是比较枯燥的专业汇报,因为接地气和互动变得有意思了。
在我的过往经验中,还有一点比较困难的是与境外的沟通。这其中还涉及到文化的差异,因此在遣词造句方面要更加准确。我就曾经因用词不准确导致误会。经验教训就是有时候宁可用简单的词汇直截了当地表达,也不宜用过于抽象或概括的词语让对方不了解具体的含义导致误会。同时,和境外管理者的沟通既要以恰当的方式标注法条(以便境外管理者查询相关规定原文),也要讲透立法背后的考量以及监管局面,才能帮助境外方准确了解和评估境内现状。
我相信不少在外资公司工作过的法务应该都遇到过这个头疼的问题:如何告诉母公司的管理层,国内的业务虽然从法律规定上来说可能并不那么合法,但目前来看风险仍然可控,且这种风险的评估是准确、可靠的。对于外资公司的法务来说,传达此类信息既要控制自身承担的风险,又要避免境外决策影响到国内业务发展,非常考究沟通技巧。长期来看,这需要境内外各方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不断磨合和交流,才能达到动态平衡的局面。
总结一下,对于输出信息的沟通而言,目标在于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对方。因此,输出之前一是要尽可能收集参与者可能感兴趣的信息;二是要考虑受众的背景,以其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对方;三是传递的信息要精简、有条理、有逻辑,引导对方走向与自己一致的思路。但从过往和不同管理者开会的经验来看,由于每个管理者的风格不尽相同,具体的沟通内容还需要结合实际受众的差异和偏好进行调整。所以每一次关键沟通过后,及时复盘,才能不断提升沟通能力。
对于场景二,与场景一有点差异的是需要通过沟通获得信息,而非输出信息。在这种场景下,如何设置问题引导说话者提供你需要的信息则显得关键。有时候,关键沟通的功夫往往不在沟通的当下,而在平时。以场景二为例,奖金低于预期,从实践中来看有几种可能性:一是外部环境不佳;二是自我评价不准确,即自己认为劳苦功高,而合伙人认为产出不及预期;三是内部平衡的考虑,即合伙人还要照顾团队其他人;四是合伙人确实考虑不妥。对这些可能性的分析需要基于平日的观察才有初步的判断。
有了初步判断以后,在时机比较合适的时候(一对一,且气氛比较放松的情况下),可以从询问合伙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反馈作为开头。在双方都确认对工作表现认可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谈话。如果在第一步发现双方对工作表现和贡献度存在差异,那么再深究奖金分配公平与否已无太大必要,更可能导致双方不欢而散。
再多说一句,对于利益分配的问题,除非双方存在比较大的信息不一致,或合伙人确实考虑不够周全,尚有改善空间,如果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通常比较难改变。假如你在沟通中表达了自己对利益分配的不满,合伙人还有心挽留的话,可能会画饼或安抚。如果连安抚都没有,那……(此处省略一些字)
我时常遇到初年级律师提问自己的工作量不饱和是基于何种原因,分析大致同理,要观察大环境,也要留意团队其他人,还要反观自身的工作表现,必要时和自己的合作者在工作满意度上“对齐颗粒度”。其实,职场中这种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关键沟通并不会有太多次,但是其中的一两次沟通可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职场中其实很忌讳带着情绪进行沟通。我记得之前看《令人心动的offer》时,弹幕就讨论过,因工作不佳在合伙人的办公室里流眼泪到底是不是一种合适的行为。我自己也发生过在办公室带着情绪沟通的情况,虽然大家都会安慰我年轻压力大,难以控制情绪是正常的。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样的做法确无太大必要。对个人做出的不利决定(例如降职降薪甚至裁员),与其挑战决定正确与否,不如深思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否有翻盘的可能性,怎么做才能翻盘。职场中,没有人有义务包容另外一个人的情绪,理解TA的感受。相反,这种情绪化的沟通反而成为一个人职场成熟度不够的佐证,这是很多年轻朋友容易想不通的地方。
一不小心,又写了一篇长文。其实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总结和复盘过往这些年自己在“沟通”这件事上踩过的坑以及前辈传授的经验,不知道是不是也能给屏幕前的你一些启发呢?
愿你新的一年能够达成自己的有效关键沟通。
因公众号设置,目前没有留言的功能。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请帮我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一起加入讨论吧。
欢迎戳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