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生:我该考公吗?

文摘   2024-10-20 08:30   广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今年以来,咨询我要不要考公的人明显比以往多起来了。

当然,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趋势。今年的就业形势有多惨淡不用多说。甭说今年,我本科和研究生毕业时考公已经是Top 1的选择,更何况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今天,公务员必然是火上加火。前几天国庆同学聚会,我问在家乡四线城市当高三班主任的小学同学,现在高中生填志愿有什么倾向?她说,能进体制内的专业都特别热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今天愈加深入人心。

公务员有多好无需赘述了,毕竟这个观念深入人心不是没有理由的。但我为什么今天还想要写这个话题呢?大概是从最近的咨询中发现了一个端倪:不少有职业困惑的法学生,是被普罗大众的观念影响着认为自己应该去考公的同学,但他(或她,下同)们的内心似乎总有小小倔强的火苗,想去看看别人眼里“风高浪急”的世界。很简单,真正坚定考公务员的人不会多花半小时一小时去问别人的意见。只有在“不想考”和“应该考”当中纠结的年轻人才想要问问一个陌生人的看法。

通常遇到这种问题,我都会告诉他们。我无法代替他们做决定,只能分享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因为,职业选择本来就是非常个性化的决定,但也许,我的某几句话说到他们心坎上了,他们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力量。所以今天还是斗胆说几个我的观察和看法,可能没什么实用的意见。望诸君海涵。

对我而言,考公当然不是唯一或最好的出路。本科毕业以后,我为了照顾家长感受,“象征性地”参加了一下公务员考试。但实话说,志不在此。从小家里人就和我说,我的八字特别适合当公务员(没错,玄学无处不在)。然而,我还是没有选择走这条路。最大的原因是比起稳定,我更害怕没有选择。为什么我会认为是“没有选择”呢?很简单,非体制内的人,干得实在不开心了,还可以选择换个老板。但是在体制内,“换个领导”不是一件个人可以决定的事。因为个人成长的环境,目睹了长辈“与领导理念不合,但没有勇气离开体制”的两难境界。稳定,从来没有成为我择业的第一考虑因素。我始终坚信,有能力的人,路会越走越宽。“没有能力改变”,才是我最抗拒的人生。

所以,如果正向思考没有答案的话,不妨反向思考一下。你更害怕哪种生活?假如考完公务员因为种种原因被调动到你最不喜欢的岗位,你可以接受吗?如果不进体制内,意味着持续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有成功有失败。你可以接受在失败中不断需要自我迭代的人生吗?这两种人生,你更不能接受哪一种?

可能有些同学甚至连自己不喜欢什么都不知道。这也正常,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有太多太多试图引导我们思考的声音。其实在职业道路的选择上,无所谓对错。即使真有一天,发现自己千辛万苦考上公务员后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也无妨,不过就是考虑在哪个阶段放弃这种安稳的体制内生活。准备跑路之前,打听辞职的前辈们走上哪些道路,在业余时间多做一些技能的准备(比如提升外语能力找到涉外工作)。比如,我在红圈所工作的时候就认识了一位毅然决然从检察院辞职的前辈,现在已经成为白领犯罪方面的知名合伙人。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过往检察院的经历不仅不扣分,反而是其职业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他人不可比拟的优势。

通常来说,一个热爱成就感、追求自我突破、不爱躺平爱折腾的人,恐怕比较难安定在体制内毫无波澜的生活。而且,在体制内工作久了,面对另一拨在体制外摸爬滚打的同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番天地,甚至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也难免心中不是滋味。个中微妙,恐怕不是在刚毕业的三两年内可以体会到。

这就不得不提到前段时间与我多年未联系的一个学妹,她打电话告诉我,自己辞去了家乡的体制内生活,回到一线城市当了律师。她说:其实真的很喜欢每天工作到很晚的感觉,因为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她还说:很想像我一样能够给别人带去能量我却苦笑着告诉她,我是怎样逼着自己把身上这样那样的小毛病给磨掉,在这条路上我其实流过很多眼泪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最后我问她,你准备好了吗?接受一条很苦,但也许能走上你想要的成长的道路。她说,我想好了。

我由衷地为这位学妹高兴,并不是因为她认可了我的成长,而是她走在一条能够让自己愉悦的道路。其实,如果把时间的维度拉长,不难发现,我们有限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谈恋爱,我们都在不断接近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或伴侣,又在不断调整自我定位和对世界的认知。在无数次的尝试、调整、复盘以后,我们才有机会做到接纳自我,和外部世界达成和解。内耗有时候是年轻时自我探索的副产品。如果内耗难以避免,不妨让它变得“有价值”。想想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害怕、困惑到底是什么

之所以今天很多人困在两难的境地里,其实是拿到人生的考卷以后发现,啊,这张卷子前面都是选择题,现在开始要进入开放题部分了。对的,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不是你顺着公式解题就一定能获得正确答案的数学题。如果你还在苦苦挣扎,试图寻找正确答案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平顺,那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所以,结论其实挺简单的:按照自己当下最强烈的想法去生活。想考没考上或一开始没想到要考的,35岁之前还有上岸的机会。早早上了岸却想着下海游一游的,也做好心理和体力准备,认真闯一闯。

行文至此,有些读者不免失望,本文并没有太多干货,更像鸡汤。我其实无意误导大家,因我不是体制一员,很难在公开平台分享道听途说的信息。唯愿各位尚有困惑的法学生,在接受了至少四年的法学教育后,保持独立思考之精神,不被网络或社会情绪裹挟,仔细地、认真地、详实地审视个人的需求。

祝各位的人生,得偿所愿。

喜欢我就点赞


公众号终于开放留言啦,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踊跃讨论。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请帮我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一起加入讨论吧。


理理田上草
一个红圈律师的法务转型之路,偶尔闲聊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