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读研的小师妹问我现在红圈所只招paralegal了,给的薪资低但工作量一点都没少,在这种形势下还有必要进红圈所吗?我当时还安慰小师妹,你的背景很优秀,不必过于担心。也许等你毕业时给到你的offer就不是paralegal了,不要杞人忧天。
直到前几天我和红圈所在职律师聊天,才发现现在的情况确实比我预想的还要更糟糕。红圈所们当初涨薪的时候有多高调,降薪裁员的时候就有多果断。
小红书上也到处是“揭露”红圈所律师们真实生存情况的帖子,下面的留言不是在拔草,就是在劝退。信息越来越透明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法律人对红圈所“祛魅”。当高薪、专业的光环褪去,也难怪越来越多人有疑虑,红圈所,还值得去吗?
说一件挺有趣的事情:我从红圈所离职之后半年,各大红圈所就高调宣布进入“三万元俱乐部”。在此之前我为了转型法务还从红圈所降了薪,同年级的律师涨薪后,收入甩开我一个身位。当时的我根本不敢和律师们谈薪资问题,也深知自己选了法务这条赛道不能仅仅考虑收入。现在兜兜转转,大家回到了差不多水平。相比之下,法务的工作压力更低一些,似乎确实是不错的选择。正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看机会的红圈所律师不少,想要上岸当法务同样也会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周围人直言“我跳槽的时机很正确”。但其实在这波降薪潮前,我也默默承担了好几年的同辈压力。
有一点我一直没和其他人谈起的是,我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能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跳槽成功,说白了就是我比纯粹的红圈律师多了法务的背景,但是又比圈所律师便宜。不争气地自我嘲讽一句,还不是因为性价比高。这可真不是什么夸人的好话。
说这个事,其实想说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有谁能永远占着时代的机遇,所以我们要习惯生活的高低起伏。地产、互联网、教培这些行业曾经都站在风口上,当时代的浪潮褪去,咒骂、抱怨、消沉、焦虑的情绪半分改变不了现实。每次当风口来的时候,处在风口的人总是不自觉就飞起来了。当风平浪静时,很多人才发现,原来压根不是自己会飞。
红圈所降薪,圈内人忿忿,圈外法律人的态度却理性得多。不少法律界人士都在复盘,当初高调涨薪时其实有“追涨”的不理性因素在里面,现在不过是回归到了均值水平。当然,对于目前初年级岗位的过分低薪可能也是有“杀跌”的不理性因素在其中。但认真冷静想想,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小白,月薪三万是真的合理吗?这个合理与否,不是和外所、魔圈等等相比,而是和该区域其它非法的就业岗位相比,和自己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相比(并不是将人工具化,只是理性探讨薪资合理性问题)。所以这股刹车的势头迟早要来,只不过这次来得有点猛烈。
但是不是一个业态就此陨落,红圈所从此再无意义了呢?也不尽然。以互联网为例,虽然大厂普遍都在裁员,但应该不会有人认为互联网将要从地球上消失吧?只不过降本增效的环境之下,真正的价值创造者才会被重视。这是很多人的共识。
之前王一快在B站视频里也讲过,当自己的薪资高于实际价值时,其实心里是虚的。我也有过好几次类似的体验,最好笑的是某一次我无意间听到所内资深律师交谈,说一个合伙人的营收标准对应组内成员人数,大概可以换算为多一个人平均多200万(比如团队3个成员,那么创收目标应该是600万)。这句话的真实性完全无从考证,但我当时着实有点惊恐,心想如果我没办法帮老板赚够200万岂不是就很容易被劝退?说起来很杞人忧天,但我那时候总在掂量着自己的业务量到底“够不够这笔钱”,心里还一个劲地批判自己“被洗脑了”。在红圈所工作到第五年左右时,由于业务领域过于狭窄和单一,技能点也很有限,在危机感的驱使下,也因为其它种种因素,决定转型法务,拓宽自己的业务领域。
当然,我并不是说红圈所的出路就一定是转型法务,而是每个人需要客观地评价自己,前提是,需要建立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当我和同侪一起感慨红圈所没日没夜的工作,赚的钱只够拿来按摩时,我的先生总是提醒我,可能还有很多人干着比我们苦的工作薪资却不如我们。“不要拿自己身边人的情况作为评判世界的标准”,这是让我醍醐灌顶的一句话,让我从人云亦云的不理性之中抽离。多听听自己圈子以外的人和事,才能对自己的境况有更客观的了解。
说了这么多,回到标题。红圈所还值不值得的问题,真的很难三言两语概括。比如,除了红圈所还有没有其他的offer,红圈所也要看是哪个所哪个业务范围哪个团队。假如有其它offer作为对比,这个offer的平台赛道团队薪资如何,这些都要纳入考量。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容易因为薪资而忽视平台的作用。这一点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不再一一赘述了。有个朋友之前和我说起一位候选人的经历,说这位候选人因为第一份工作的赛道不佳(P2P公司类似性质),急于脱身干了半年去了另外一家与法律无关的事业单位干了两年,现在想重回法律行业。他一直感慨候选人“可惜了”,尽管个人为其感到惋惜,但面对招聘这种严肃的话题,他也不敢轻易冒险,还是要优中选优,所以最终还是给了候选人拒信。
如我前面所说,对于有些明显工作量很大但薪资很低的红圈所offer,可能存在“杀跌”的因素,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就业领域也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强大的手。真的会有人心甘情愿在低薪的岗位长久干下去吗?假如工作了两年以后该律助的能力和创造的价值远超当前的岗位,是不是很容易因为“性价比高”就会被挖走?
某种程度来说,我其实鼓励年轻人把一些职场话题放大讨论。既然作为劳动力提供者的打工人需要被市场反复衡量,那劳动力接受者也要经受市场的考验。我也真心希望,在降薪裁员潮过后,以往一些红圈所团队中紧张、压抑的氛围能够得到改善。毕竟,钱都给得少了,情绪价值总要保留一些吧?
因公众号设置,目前没有留言的功能。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请帮我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一起加入讨论吧。
欢迎戳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