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前后,不少公司和律所例行发年底奖金和公布新一年涨薪。由于市场遇冷,今年普遍预期不高,拿完了年终奖不少人开始看机会。在热火朝天的求职和摇人需求中,我发现尽管不少公司放出法务岗位的招聘需求,但却往往难以匹配到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强调候选人需要有相关行业背景了。尤其是对于甲方的法务岗位而言,一些甲方对候选人的要求已经不仅是需要有甲方背景,而且还要同行业背景。这就会导致市场上虽然仿佛不缺法律人,但人岗适配度却难尽如人意的情况。
这个要求很容易就把一些优秀的或有潜质的候选人挡在了门外。传统行业和科技行业(如AIGC/互联网/物联网等)之间仿佛有一道鸿沟,去年我在求职过程中就明确感受到自己作为传统行业的法务看机会时备受“歧视”,更别提医药、金融此类有明显行业壁垒的赛道。
对业内人士来说,我们都很清楚行业和行业之间纯粹法律专业而言,迁移难度并不是大到难以逾越。那是什么阻却了用人单位去录取没有行业背景的法律人呢?
不得不承认,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壁垒(只是程度深浅不一而言),有时候行业背景确实可以帮助法务快速进入新公司的角色,尤其是对于直接支持业务的法务而言,可以快速发现风险,并且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管控。没有在公司工作过的律师可能不太知道,法务属于公司里的职能部门,并不创造收入,属于人力成本。所以在公司里,想要增加多一个Headcount(人头/编制数量)是非常困难的。每个岗位上的人员都要尽可能匹配到合适背景的人员,才可以降低部门整体的用人成本,而这种成本考核,是计算在部门领导的业绩之内的。如果因为试错而产生多余的工作量,也是由部门领导自行消化。所以,对于部门领导而言,最高效的方式当然是选取有同行经验的候选人。
其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律所降薪裁员潮的蔓延,越来越多红圈所的律师和我谈起他们正在看机会。所以,近期好的法务岗位也会有更多的候选人角逐,用人单位在有得挑的时候当然要优中选优。
这些潜在原因驱使着市场上对法务人选的行业背景要求慢慢走高。以往法总们选人可能还没有那么要求同行业的工作经验,但架不住市场上看机会的人实在太多,有过甲方同行业服务经验的候选人确实更有优势。
和朋友聊到这个问题,朋友说,这里面不是悖论吗?公司既然要求同行业背景,又不给人机会进入这个行业,这让这么多人选怎么进到同行业呢?尤其是对于雇主品牌不大的公司而言,想要挖同行业大公司。除非这个岗位带管理职能,可以挖到同行业当中的螺丝钉(往往这种时候这个岗位也会要求管理经验),否则反过来说为什么人选愿意来呢?
我不替甲方操心找人选的事情,这是猎头的工作。但是我想探讨一下假如没有行业背景或甚至没有甲方背景,法务/律师如何跳槽?
首先第一点我要打个预防针,是心理层面需要有一定的建设。不要想着自己从律所跳槽到公司,就想着去大热门赛道,比如Biotech/AI(当然你曾经长期服务过这类客户也许有点机会)。总的来说,回顾一下过往自己的经验,正确定位一下服务过的客户群体,你就知道自己去哪种类型的公司更有把握。在找法务岗位的时候找近似赛道的岗位,成功可能性更大。
其次,假如有面试的机会,可以对面试的岗位可以进行预判,这类岗位会需求什么样的经验,看重哪些方面的潜力,放大这类经验。譬如对于律师而言,应聘法务需要突出自己做过的常法或日常咨询项目。
面试时,面试官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讲一个你印象深刻的案例。这个机会非常宝贵。很多候选人可能就把自己做过最自豪的案例拿出来尽情发挥。当然我不否认这个经历的可贵性,但是对于你的面试官而言,这也许不是TA熟悉的领域,TA很难从中挖掘什么闪光点。你也很难展示自己的真正实力。即使可能你一再强调,面试官可能只会觉得你很厉害,但不是TA需要的人。
我也犯过类似错误:曾经在一次面试时被公司点评为没有行业背景,事后猎头启发我,以后让你举例你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时,你可以选择和他们行业有共性的案例进行解释。于是,为了准备过后的面试,我给自己做了一个案例库,把自己所有有价值的案例都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我不断打磨自己的切入点,既要带到行业经验,也要通过这个案例展现自己一些方面的能力。后来在面试跨境电商行业时,我在律所为某跨境平台服务的争议解决案例就派上了用场,在这个案例中,我不仅展示了自己如何在争议解决过程中获得胜诉,还陈述了自己当时在这个案件中是如何对跨境电商、出口退税方面的政策进行调研,帮助客户规避潜在风险点。当然一场面试中不可能仅有一个案例,面试官会让我讲讲其他方面的案例。如果是面试互联网公司,我就会选取自己在制造业法务的过程中,为数不多的参与到线上产品功能设计的案例。如果是面试跨国公司,我就会选取自己在总部和本地沟通中帮助方案落地的案例。有一次面试某合规岗位(JD中提到反垄断经验优先),我就选取了自己法务生涯中的反垄断案例。
有同学可能会问,那如果我不熟悉这个领域,对方恰好又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说错了岂不是很尴尬?首先,作为律师或法务,我们选取的案例一定是一个没有错误的案例。假如你选择了一个给出错误结论的案例,那就是专业性出了问题,而不是面试的问题。其次,在确保结论准确的基础上,对于选取的案例在知识面上要做一些横向拓展(哪怕是面试前临时抱佛脚也要稍微准备一下)。假如面试官真的突发奇想问了其他的一些问题,你也能接得住。再次,假如面试官真的问了一些超出你认知范畴的问题,也不需要慌张。不知道的话,不需要强行作答。简要说明一下你当时处理此事关注点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之前没有了解过,以及为何不在你的关注范围内。只要这样的解释足够合理,不是强词夺理,我想面试官并不是要为难你。但是假如你的解释比较牵强,就会让面试官觉得你对自己做过的项目理解过于肤浅。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素质和积累一定是面试当中最重要的考量。
此外,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候选人,还有一个可以发掘的角度是了解清楚这个公司的业态,再从过往自己的经验中寻找对应点。譬如,一个公司是To C的业务,那么在过往案例中如果有一些消费者保护的经验是可以加分的。假如一个公司是To B的业务,那么就要提到自己服务To B业务形态的经验。比如,对于两个不同行业的公司,如果客户群体的画像都是中小商家。那么,你可以在面试中着重介绍你是如何协助业务部门处理应收账款纠纷的。假如你现在的公司和面试公司都是偏提供服务性质的,那么你可以介绍自己在审合同中是如何说服强势客户接受己方条款的。我们要相信,尽管自己可能并不是面试方的理想候选人,但假如自己展现出了足够的潜力,事在人为,还是可以争取一个机会的。当你足够优秀,公司方也会想办法把你捞起来的。
也有同学说,我就是想要跳槽到和我目前工作经验毫无交集的行业,怎么办呢?我只能说:多尝试,降低一些要求换行业经验。前者就不赘述了,这里重点聊一下后者。比如,考虑加入这个行业中小规模的公司,获取行业经验;比如,薪资方面可以考虑降低标准;对于想要上岸的年轻律师而言,看看市场上是否有支持职能岗位的律师。通常来说,支持职能岗(财务、法务、采购、内审等)的法务岗位比起直接对接强势业务部门的法务岗位而言,更加适合培养年轻法务。在这种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获取内部信任后,再看是否有机会对接业务部门。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角色转换。
不少和我聊看机会的朋友总是会有一种心态,总想着一步到位,认为推过来的机会都有一些不足。我通常会劝TA们,世界上的工作没有完美的。高薪的必然累,稳定的不能赚钱。对TA们而言,可能更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当下最需要什么。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跳槽,但假如跳槽之后想要的是一个没有风险的选择,那恐怕内心还是没有做好十足跳槽的准备,不如先谋而后定。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时候,收到公司发的offer以后前思后想。一旦到了必须要跳槽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风险都无所畏惧了,那个时候才是我深思熟虑后的right moment。
当然,以上这些经验并不一定能让各位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但对于急切转行业的有需之士而言,可能略有帮助。祝各位新的一年顺利实现转型!
因公众号设置,目前没有留言的功能。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请帮我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一起加入讨论吧。
欢迎戳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