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跨境学童”拿下校史首枚哈佛录取:8岁起每天往返港深,高中2年啃了400本英文书

教育   2025-01-10 12:41   上海  

2025届早申放榜,哈佛在内地0录取,仅有2枚花落香港学校,老牌“藤校收割机”HKIS收获1枚,最多名人和商业巨贾青睐的IB名校汉基拿下1枚。

眼尖的妈妈们早就发现香港才是爬藤“性价比之王”,不用跑到美高,却有着美高一样的爬藤率。

而且似乎已经有很多内地妈妈发现了这条“捷径”,比如去年香港国际HKIS公布的录取到美国前20的学生,看姓氏,录哈佛的娃姓Shen,斯坦福姓Cheng,哥大姓Yu,杜克姓Mao,应该都是内地孩子(香港使用粤语拼音,比如张拼写为Cheung)

■ HKIS公布的录取到美国前20的学生

而在这些藤校牛娃里,有不少是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港深跨境求学的家庭。

根据港教育局数据,2020年全港中小学有超过2.7万名跨境学童,即使在疫情期间的2021/22学年,这个数字也有1.8万。

几年前,深圳男孩Eddy(下文均为化名)拿下香港一所英制学校校史上第一枚哈佛录取,实属不易。Eddy妈妈说家里人开心了很久,当时真的从来没有想到过孩子能录,也是会想到这一路的不易。

Eddy从8岁以后就当起了跨境学童,连续6年每天往返香港学校和深圳的家,直到上高中时住在香港。

而相比于那些“学习的神”,Eddy一路来并非顺利,比如英文环境的不适应。为此,他Year 10还会被叫去学校的课后补习班补英文,为了突破英文瓶颈,他硬是2年啃下了400本原版书。

还比如临近申请季的时候,孩子突然回家召开家庭会议,说不想上大学了…

Eddy是如何一步步成长成哈佛男孩的?父母有哪些规划和助力。现在孩子马上要本硕毕业了,Eddy妈罕见地首次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聊聊她的家庭教育。

Eddy妈语速非常快,有着商界女强人的干脆利落。我们在短短40分钟内结束了通话,话筒里传来家里人叫她吃饭了。虽然未能聊得很深,但也可以通过这段精华浓缩的分享,窥见Eddy从深圳到香港再到哈佛的求学历程。

重磅【杭州】活动预告
  1月19日(周日)杭州「美本盛典」开放报名!
杭州牛娃录取麻省理工、威廉姆斯
顶尖顾问团解码爬藤规划指南


 今日的“哈佛牛娃”
 高中时还要上课后英文补习班 
由于此前对Eddy一无所知,我开门见山就问,“孩子一直都是牛娃吗?”
Eddy妈爽朗地笑着说:

不是不是,孩子从来都不是一直牛娃。甚至高中最后一年,他告诉我他排年级前列我都不太信。”

8岁前,Eddy在深圳一所老牌国际学校就读,8岁以后就当起了跨境学童,连续6年每天往返香港学校和深圳的家,直到上高中时住在香港。
到他们Year 10(相当于美式学校9年级),Eddy还被叫去学校的课后补习班补英文。数学倒是一直排前列,但英语还要上补习班,Eddy妈反问我,这怎么能算一直牛娃?真的不是。
Eddy妈说:

相信大部分藤校录取的孩子,肯定都不是一路一帆风顺上来的,大多都有一些故事,就看你是否能挖出来罢了。


 到香港6年只看中文书 
 高中2年读400本英文书,拿下全球金奖 
即使是从深圳纯外籍学校去香港读书,但是Eddy在六年的跨境生涯里,就是没适应全英文阅读。虽然孩子从小的阅读量不错,但读的都是中文书。

直到高中住在香港了,孩子在身边感受到英文学习的氛围了,才开始读英文书。

没想到一起来了就一发不可收拾,2年读了400本,其中很多都是哲学书。Eddy爸爸说,有些书一天读一页都很难,但他能啃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Eddy是“看书看进哈佛”的!
因为孩子高中的时候是疫情时期,基本没有什么太多活动、竞赛可以参加的,但因为他喜欢哲学,自己静得下心来读书和写文章。有一次在酒店隔离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文章去参加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论文比赛,那篇文章拿了全球金奖,而且好像是十几二十年来第一次亚裔获得金奖。

 申请季前曾突然不想上大学 
Eddy妈妈说,孩子从小在学习方面确实不太需要家长操心。但是孩子比较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也会突然给你来点惊吓。
比如说,临近申请季的时候,孩子突然回家召开家庭会议,说不想上大学了。这换作任何一个孩子已经读上高中的家庭,都会手足无措的,而且还是个学校眼中的“牛剑苗子”。
但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家长耐心地去了解清楚孩子的想法。Eddy妈回顾起来说,当时前前后后花了3个月才做通了孩子的思想工作。

了解到孩子觉得大学学习内容不自由,那时候突然开始流行英美双申,才鼓励他申请美国试试。

本来因为在英制学校,只想着申英的。那时候也还不知道美国可以转专业,只知道美国选课比较自由,可以双专业,甚至可以2年读完大学,就拿美国大学的这些优势来给孩子做思想工作。
在得知孩子连学都不想上的第一刻,Eddy妈依然选择了理解、尊重和支持孩子,先理解他的想法,帮着他向学校请假,再逐步了解他深层的想法,最后做了一系列的思想工作后,还是把是否继续上学的决定权交回给孩子。
不得不说,这一套“组合拳”真是堪称教科书般的处理方法。

REA普林斯顿被defer, 
录剑桥再录哈佛,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后来申请季由孩子主导,妈妈并没有过问申请材料,主打一个信任,即使是现在,Eddy妈也不知道孩子的文书写了什么,主要是靠什么获得哈佛录取的。
早申的时候,Eddy最早是REA普林斯顿被defer了,后来1月拿了剑桥三一学院的录取,人就放松了许多,放松的状态对后来面试哈佛有帮助。
他在CommonApp上列了自己读的400本书,面试官就在这张列表里挑了一些书来检查他是不是真的读过,最后发现他都读了,而且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觉得印象非常深刻。
现在Eddy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哈佛大学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因为他是比较主动的人,很适合哈佛。
刚进大学,Eddy就修了哈佛最难的数学课,他说非常“虐”,因为身边都是IMO金牌。他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修完了统计学,现在修CS,这个学期基本上就是去选修MIT的人工智能方面的课了。申请剑桥和哈佛的时候是用哲学申请的,但是现在大学完全没有读哲学了。

△《律政俏佳人》剧照

家里有几面墙的书 
从不限制孩子的阅读习惯 
跟Eddy妈认识,其实是在“广深妈妈圈”的线下活动现场,她说虽然老大快大学毕业了,但是也要继续学习新知识,为老二的升学做准备。
连着听了几场讲座,Eddy妈说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大家提到的“反卷”,尤其要反“公式化的卷”,因为你一卷就没个性了。
谈到孩子最大的个性,Eddy妈说,最重要的是,父母没有给他设限。
小时候爸爸带孩子们去书城买书,从来没有限制他们要买什么类型的书,孩子喜欢连环画,就一整套一整套地买。孙子兵法、道德经也有,书看得很杂。家里除了有几个书房,每个人的房间外面还有个读书空间。现在换成kindle和iPad看书了,就给孩子绑定了信用卡,同样是要买什么书就买。家长如果有觉得特别好的书也给孩子推荐,但看不看也随他们。
但是她补充道:

孩子也不是一回家就看书的,我们也经常带他去玩,我觉得生活一定是丰富的。但是孩子确实看了很多书。”

孩子的兴趣确实没法预测,Eddy高中想学哲学的时候可以一口气读完400本书,但大学也并没有继续读哲学,反而现在想学人工智能,也可以一下子把世界最顶尖学校的课都修了。想想,真是“不设限”的家庭教育哲学才是“王道”啊!

哈佛大学(图源:学校官网)

孟母“十”迁,
却没有“牺牲感”的母亲 
和Eddy妈妈聊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是一个没有“牺牲感”的父母。
为了孩子的教育,她其实搬了将近十次家。幼儿园换了3个,再到决定去香港,搬到深圳关口附近,再搬到香港。而她的事业又在深圳周边城市,所以忙的时候一天要周转于3个城市。
但即便是这样,她的言语之间没有为了孩子做牺牲的感觉。似乎只是做了一个又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商业决策似的。
她说可能因为自己一直在做事业,所以做决定的逻辑一直比较清晰,而且工作使得自己不会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否则孩子压力太大了。人压力一大,就没办法正常发挥的。
末了,Eddy妈妈说,不要总想着盯孩子,孩子是盯不出来的。你自强自立了,你的孩子就可以自强自立。还是那一句,卷孩子不如卷自己,家长自己卷起来再说。

△《律政俏佳人》剧照
 重磅【杭州】活动预告 
  1月19日(周日)杭州「美本盛典」开放报名!
杭州牛娃录取麻省理工、威廉姆斯
顶尖顾问团解码爬藤规划指南

点赞&在看,及时收到推送哦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