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申过后,一个明确的信号是,爬藤越来越难。
从国内数据看,哈佛国内全军覆没;上海不仅哈佛、普林斯顿0录取,宾大、达特茅斯等也仅外籍学校有1人录取。
从大学录取率看,哈佛、耶鲁、哥大都已步入3%低录取率时代!
哈佛2024届录取率仅为3.59%,创下历史第三低,仅次于2022年的最低点3.19%和2023年的3.41%;
耶鲁和哥大仅为3.9%;
宾大录取率5.4%,创历史新低;
布朗则为5.2%,有史以来第三低……
不要说中国内地学生,就连美高生想要爬藤也变得愈发困难。究竟怎么做才能提高爬藤的概率?
就在前不久,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北京的两娃妈Kathy,她的儿子上了耶鲁,女儿上了哈佛!如果说只把一个孩子送进藤校还有运气成分,那么两个孩子都能进顶尖藤校,还找到了各自的热爱,就一定有方法论了!
■ Kathy的儿子和女儿
我们迫不及待地找到了Kathy寻找答案,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聊天中,我们完全被Kathy清晰的教育思路和规划路径折服,她的回答也带给了我们大量的新信息!她说: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藤校牛妈的自述。
从北京公立、国际学校到美高
美高生是否真的比陆高生有优势?
最初在北京,我给哥哥选择的是朝阳的一所公立学校国际部。当时的考虑很简单,希望两个孩子多学一点中文,多接触和经历一些传统中国文化。
但后来发现,这里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中国文化教育,为了寻求更宽松的教育环境,我果断让孩子转到了顺义的一所国际学校,一待就是7年。
在这所学校,孩子的阅读、写作、创造等能力都培养得比较到位;数学和科学的底子也打得比较牢固;学校很重视像24节气、春节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了我当时的期待。
兄妹俩在这里如鱼得水。哥哥打冰球,拿到了北京市的冠军;平时玩音乐,学作曲,还自己策划剧本、拍电影;妹妹也尝试了网球、小提琴等一系列兴趣爱好……
原本我们就打算一直在中国读完高中了,可我渐渐发现,哥哥进入初中后,学术对他的挑战越来越小,太容易就能拿到高分,没费什么劲就拿了一堆奖项。在他这个年纪,我还是希望他能得到更多学术挑战,开拓眼界,所以动了去读美高的心。
当时,哥哥不愿意离开中国,他刚拿了冰球冠军,又想要8年级竞选中学部学生会主席,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于是我夏天带着他们参加了CTD夏校和表姐在美高的毕业典礼,让他们去感受美高的人文教育、学习氛围。
同时也抱着“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心态,让他参加了SSAT考试,最后裸考拿到了99%的高分,在7升8申请到了美国顶尖的格罗顿中学(Groton School)。
我和儿子协商,先去读一年试试看,不喜欢再回来。就这样,我们全家搬回了美国,哥哥开始了美高生涯。
现在哥哥已经从耶鲁毕业,妹妹在哈佛就读,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步还是走对了。尤其是看到今年早申的结果,国内学生录取普遍困难,而美高的中国学生却斩获了大把藤校&顶尖大学录取。很多家长问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曾把这个问题抛给哥哥,当时他在大四做耶鲁的招生面试官,了解了大学的招生标准,他告诉我,美国顶尖大学青睐拥有这些特质的学生:
而美高本身推崇的就是全人教育,和美国大学的基因非常相像。美高学生在4年的摸爬滚打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符合美本招生逻辑的人。
再加上这几年国内频频出现了竞赛、标化考试造假等事件,让美国大学认为在中国找到一个优秀孩子的成本比较高——他们需要去甄别材料的真假。而美高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信任,他们GPA和推荐信的含金量,也一定比国内的一般高中要高。
那么国内的高中生就真的“无路可走”吗?并非如此。
在接触了那么多中国学生,并且帮助孩子进入哈佛、斯坦福、耶鲁、宾大、布朗等名校后,我总结出他们唯一的突围方式,就是找到自己的Spike(突出的强项)和热爱,讲好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 女儿和同学们在毕业典礼上
用音乐和体育突围
如何找到自己的“Spike”?
拿兄妹俩一路爬藤的经历举例,他们经过了非常多的探索,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热爱:音乐和体育。
先说哥哥。从小到大,哥哥尝试了很多不同的兴趣活动,比如--
光是体育,他就尝试了冰球、棒球、篮球、羽毛球、网球、壁球、划船等项目;
还自己写剧本、拍了一些电影;
在美高,他喜欢上了古典学,连续5年拿到了全国拉丁语比赛的金奖、连续2年拿到希腊语比赛金奖……
但他似乎一直没有找到一条明确的主线。我于是开始观察哥哥参加众多活动的过程,发现“音乐”才是贯穿他人生的最大热爱。
哥哥从小就喜欢音乐,不只是弹钢琴,还更喜欢作曲,每年都会谱一到两首曲子,在学校的各种乐队进行演出,甚至参加了很多全国性的作曲比赛,都拿了金奖。
九年级起,哥哥去云南布朗族的居住地连续做了三年田野调查,由于当地的音乐都是口口相传,没有用乐谱记录下来,为了不让这些音乐消失,哥哥就用五线谱的方式记录了布朗族的古调及音乐背后的文化故事……
■ 哥哥在云南(左为哥哥第一年在云南,特别喜欢这位小男孩哎福,后来哥哥以<哎福>为名字做了一首以布朗古调为灵感的弦乐四重奏;右是哥哥在云南拍的照片)
最终他在申请学校时,以音乐作为主线,讲述了他是如何通过音乐深入地感知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布朗族的音乐文化传承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逐渐地对其他领域也产生了兴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成长的过程。
这其实与美国大学非常看重storytelling(讲故事)的能力相匹配。美国大学非常希望看到一个独特而全方位发展的孩子,也非常注重讲故事的能力。而要想展示出这一点,就需要在看似很繁杂的兴趣中,发现孩子的独特性,从而找到一个切入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所有探索的内容糅合在一起,编织成一张“网”,成就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 哥哥大二在白宫实习
妹妹的路径则完全不同。
一开始,我也想让妹妹复制哥哥的“音乐爬藤”道路,但逐渐地我发现儿子和女儿的兴趣点不太一样。
女儿在学术、写作、绘画、领导力等方面样样都没有拉下——她以Summa Cum Laude-最高荣誉从Groton毕业;她的绘画作品和写作文章曾在Scholastic Art and Writing Awards 全面艺术与写作大赛中得过银奖和金奖。
但她更有天赋和兴趣的,是在体育运动方面,曾尝试过舞蹈、芭蕾、体操、花样滑冰、网球、冰球、曲棍球、壁球,高尔夫球,排球等各种项目。
当初我们也只是想通过体育增养妹妹的逆商,或许发展出一个比较强的体育“Spike”。一开始妹妹也并没有决定走“体育爬藤”之路,因为大家的共识-“体育爬藤”确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正是对排球的热爱,妹妹才能在坚持高强度的训练后,继续保持和平衡好学术和各方面的挑战。这条路很辛苦、很波折,但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再苦再累,都去想办法克服。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培养的逆商吗?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家长到底如何发现孩子的热爱?
我的看法是:
一是孩子要有热情;
二要有天赋;
三是家长要有判断孩子是否有热情与天赋的能力。
在我看来,孩子热爱的事情做起来是不需要外力驱动的,你可以观察到,孩子一提到这件事就很兴奋,能沉浸其中,而不是感到负担、压力。
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家长的智慧,要处理好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哥哥一开始学音乐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看到短期弹奏的进步,我也曾让他去学习传统考级音乐,但没多久,我发现哥哥虽然琴技有所提升,但他明显变得不那么享受音乐了。我觉得这样的学习肯定无法长久,后来还是决定把他转回注重发散性/创造力的音乐培养上,发挥哥哥的热爱和创造力。
直到今天,他都保有对音乐的热情,音乐融入他的生活,成为了他的一部分。如果当时我只想着短期的考级成绩,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除此之外,家长还要一路支持孩子。比如我给妹妹找到了最好的体育教练,做了很多功课了解运动员受伤后该去哪里治疗、平时在哪边做理疗等。
我陪女儿横跨了美国各州参加比赛,在她负伤、承受比赛压力时,不断鼓励她,向她输送正能量,学会倾听她的声音,给她坚定走下去的支撑,最终才共同走完了这条艰辛的爬藤之路。
一些家长看到我们的故事后,就让孩子也去学钢琴、学网球排球,但这恰恰不是藤校所希望看到的。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家长们还是要找到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赛道,而非简单跟风,才有可能真正突围。
如何爬藤成功?
这些事情太容易被忽略了……
儿子进入耶鲁、女儿进入哈佛后,无数人问我,“你们是怎么爬藤成功的?
每次我都不得不申明:“我并不是为了爬藤才带孩子去做那么多的。”
其实,我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各方面的软实力了。比如,阅读能力、思辨能力、时间管理能力、逆商、强壮的身体等等。那时候我可没把目标定位在爬藤上,只是想好好开发孩子的潜能。
如果要说确定爬藤并开始战略性规划,是在八、九年级左右。除了上面提到的找到热爱,还有两件事我觉得非常重要、但很容易被忽略:做好GPA管理,学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 哥哥当选为耶鲁学生民主党社团主席,与该社团的学生board members 在一起
👉要想申藤校,GPA管理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藤校招生官对各大高中都太了解了,拿过学生的成绩单,他们一眼就能从选课和成绩上知道学生在学校处于什么位置。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选择最有挑战性、同时又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课程。这就是选课的战略和艺术。
很多孩子在一开始不知道如何选适合自己的课,可能选到难度很高的课,也可能第一次考试成绩就很糟糕,便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
这时候家长或是顾问就应该站出来鼓励孩子,帮他梳理没考好的原因,看看学生具体需要哪些帮助——比如一开始不要给孩子选太多课程,适应了之后再增加课程难度。毕竟孩子本校的GPA含金量才是最高的,管理好四年的GPA成绩非常重要。
我是从哥哥九年级的时候开始钻研这些的,当时,我按照藤校要求,倒推出了所有可选课程,但在和哥哥沟通的时候,他没有完全接受我的建议,最后同时选了两门很难的课,上到一半的时候就特别吃力了。虽然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啃下来了,但我知道,他那段时间非常痛苦。
孩子还年轻,有时候是任性的,可能看到要好的朋友选什么,他就跟着选了,可能上到一半觉得难想换课,已经来不及了。最好的方式是找个靠谱的顾问,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好文理的选课和GPA管理,让孩子既能挑战有难度的课程,也能取得好分数。
👉学会与老师沟通。
在国内,学习只要“拼成绩”就好。但在美高不是这样的,孩子要学会参与课堂讨论、与其他同学互帮互助、与老师沟通,不能等到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找老师,老师会觉得他完全不了解你。
在平时,孩子就要学会和老师积极互动,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困惑都与老师及时分享,这样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老师才知道该如何有针对性的帮助他。而这些也都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懂鸡娃的家长很多,懂放手的却很少,
把孩子的人生归还给孩子
爬藤路上,家长到底该如何支持孩子?我的感悟是两个字:放手,让孩子坐到驾驶座。
这个说法其实得到很多人的质疑,有人说可能你家孩子是牛娃,家长可以放手,那我家孩子是普娃,还能放心让他们主导吗?
其实我所谓的“放手”不是家长到了高中最后几年,突然撒手不管,那是害了孩子;而是从小、从小事开始就培养孩子自己做决策的能力。
比如,哥哥在申请Groton时,我建议他提交自己写作的作品集,包括获奖文章、证书等作为补充材料,但哥哥认为他的文书已经写得足够好了,不需要再提交其他佐证材料了。
我认可孩子说的有道理,但内心很不踏实,但最终我决定放手,给他一次试错的机会。事实证明哥哥是对的。
比如妹妹虽然用排球申请到了哈佛,但其实她最初学的是网球。
■ 打网球的妹妹
开始高中之前,妹妹的网球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我带她在各地奔波着打比赛,她的成绩总是能维持在麻州前十名。就在我逐渐松一口气时,妹妹有一天跟我说,她不想打网球了,要打排球。
理由是她发现自己对排球更加热爱,特别喜欢排球团队的协作精神。我也观察到,妹妹在排球上确实更有天赋,球会落到哪里对她来说是有一种第六感去准确判断的。
但我仍然无比纠结。一方面是她已经上高中了,打了那么久的网球,成绩也很好,说换就换,风险实在太大了;另一方面凭着妹妹的学术和综合实力,她用学术直接申请藤校会更稳妥一些,“体育爬藤”感觉胜算的机率很低。
但看到妹妹对排球的执着,看到她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她各方面的成长,我们最后很艰难地支持了她的选择。这个过程中她的成长重于结果。
不过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放手的过程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一下子放开所有,什么都不管了,也不能一点犯错的机会都不给孩子。重要的是,给孩子空间的同时,家长、老师、顾问都应该一直陪伴着孩子。
当然,虽然今天我们说了很多关于爬藤的规划,但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藤校。我认为具有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求知欲,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待挫折有坚韧不拔的态度,具有这些素质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很大的潜力。可能就是潜在的爬藤苗子。
从我接触过的家长来看,家长的判断有些时候可能和现实有出入,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顾问老师进行综合评估,早做规划早做准备,帮助孩子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在爬藤路上走得更顺利。
最后我想说,家长不应该把爬藤作为终点,而是要把孩子的幸福感和成长作为终极目标。
希望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具有求知欲、内驱力和成长性思维的人,升学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收获的成长,将来无论去到什么学校,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扫码添加小助手👇
限时领取本场讲座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