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月13日,据一名领英上的风险投资人Ruben D透露,芯片巨头英伟达78%的员工已成为百万美元富翁,缔造了硅谷的一个新的创富神话!
业内也在质疑这一财富奇迹的背后,需要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文化和“黄金手铐”的束缚。这不得不提到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
老黄现在无论在商业上还是在技术和产业上的影响,可能都是有史以来海外华人首屈一指的。甚至,假如排除了英伟达之外,2024年底美国股市增幅还不如欧洲股市。
但是除了技术和商业媒体,在教育的内容里很少提到他,关键的是他的成功完全悖离了国际教育路线家庭追求的成功路径:
他“典型的华人老板”大大消弱了文化吸引力,与马斯克、Open AI的科学家们比起来,一点都不酷;
他完全悖离了既定的精英培养路线:没有任何"名校/人文精英的光环",价值观极其“中国”,成功似乎更多的靠运气。
而本文的作者在最近读了一本新出的黄仁勋的传记《英伟达之芯》,忽然意识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悖论——"如果我们承认黄仁勋极其成功,却又发现他的教育经历完全背离了‘主流留学规划’,那么是不是该反思我们对‘成功路径’的狭隘定义?"
而解码黄仁勋的成功路径后发现,这可能正是华人孩子面对未来不确定的AI时代成功的范本,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孩子开拓一个属于自己的“零亿美元”的教育赛道。
"黄仁勋现象"与"国际教育思维"的矛盾
👉"典型华人老板"形象削弱文化吸引力
老黄的形象太符合传统的老牌华人企业家形象。他看起来身穿皮衣,从事最炫酷的高科技行业,但形象更接近典型的华人老板,忙于赚钱,要么就呆在家里烧烤。他既不像乔布斯那样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界处,也不像马斯克时而星辰大海时而怼天怼地。
他否认自己有任何特别之处,这样他就好像缺乏一种值得效仿讨论的文化资本。现在最值得仿效的华人孩子,也许是Open AI的AI研究员了。
但是,如果没有英伟达的发展,其实就没有整个这一波AI浪潮。
■ 每次OpenAI的产品演示出现什么华人面孔的科学家出镜,都会被小红书研究半天学校背景
👉突破留学"确定性路径"的预期
其次,他突破了我们对于留学的某种预期,从而产生了一种自我认知失调。因为他的成长路径,和我们理想中的那种孩子去美国留学的路径其实大不相同。
这种预期要怎么描述呢?
如果是从现在孩子正在国际化中小学学习(或者正在思考转到这样的学习)的家长来说,往往都是受了早先十几年前的思潮影响(我自己就是这样)。当时有很多流行一时的书籍,比如说《一岁就上常青藤》《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等等。所以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预期,就是我们在规划孩子的留学时,往往以上名牌大学,比如藤校牛剑为目标,而且目标是获得人文熏陶和思辨能力,这样当然也没错。
■ 具有年代感的书籍封面
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开始演化出了一个高度确定性路径:
积极"鸡娃",标化和竞赛、活动不断;
冲刺美国顶尖私立大学,收获"人文底蕴+精英人脉";
再进行专业深造,寻求大厂/投行的高薪岗位。
这种“高度确定性的路径”不仅影响了家长和孩子的教育选择,也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去年夏天我送孩子去大学报道,第二天我女儿跟我说,这个学校的华人学生挺多,但是其实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国内来的,还是本地的ABC孩子--
国内来的 一般打扮精致,看起来就挺“韩”的;
而本地ABC孩子则都一看就颇为朴素朴实。
但是细想,除非一些家里有矿的,大陆留学生也不过是来自北上深的中产家庭,反而是需要更脚踏实地,在异国他乡学有所成,找到立足之地而已,但是我们现在的培养,好像普遍把孩子和家长的胃口都调高了。
👉平凡教育背景下的非凡成就
然而老黄的教育成长路径却感觉非常草根,或者可以说有点土气——十岁到了美国,被糊涂的舅舅送到贫困的肯塔基乡下的一个问题少年学校寄宿,经历了很可怕的小学生活,经常被霸凌。
“每个学生都抽烟,我想我是学校里唯一一个没有折叠刀的男孩。”
到了高中毕业时,黄仁勋成了一名参加全国比赛的运动员,并保持着接近满分的平均绩点。
"他本可以去任何顶尖学府——常春藤盟校、斯坦福大学,甚至是东海岸的任意一所大学,"他的一位老友如此说道,"但他最终选择了俄勒冈州立大学,就是想离家近些。"
从我们现在家长的角度来说,真是格局太低,把一手好牌都砸了。
而后来他在工作之余,又在斯坦福大学夜校攻读电气工程学硕士学位。但由于工作繁忙,他足足用了8年才完成学业。当他终于在1992年获得硕士学位时,却发现入门课程中学到的许多知识已经过时。这就让我们觉得,他的教育好像也没可以讨论的。
当时别人眼中的他当然并不那么普通。他的创业合伙人马拉科夫斯基回忆称,黄仁勋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奋斗者,拥有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学位,以及显而易见的雄心壮志。“他曾表达过在30岁时做些什么的愿望。”也就是30岁成为CEO,而他确实在那一年实现了。
华人父母的文化认同困境
老黄还有个特点,让我们国际化学校的家长觉得难以讨论,就是我们国际化学校的家长普遍有点难以避免地对“中式传统”怀有回避心理,追求一种“洋气”。
👉"洋气"追求下的文化回避心理
传记作者提到:
"我与他见面时,他已在美国生活了近50年——然而,在我们的交谈中,他坦言从未觉得自己是个西方人。‘我始终是个移民,’他说,‘在内心深处,我永远是中国人。’
在采访过程中,我常常能从黄仁勋身上察觉到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厚眷恋:他全身心投入工作,高度重视家庭,点餐时总爱客气地点很多。"
可很多家长反而不愿强调这些“传统品质”,他们甚至担心“太多中国式价值”会妨碍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这里面蕴含着很多隐形的身份焦虑。
黄仁勋恰恰“保留相当多华人习性”,且依然能够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这对家长会构成某种认知冲击——
“原来我一直想让孩子‘去中国化’的那些品质,反而可能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如果家长实际上花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特意培养出一个与其文化土壤隔绝的“洋气”少年,但是这种‘文化身份的模糊’可能让孩子在将来的社交、学业或职场中陷入‘夹心层’的困境,影响他们的发展和竞争力。
👉华人文化底色"与"国际视野"的兼容
其实,这也是典型的第一代华人移民的想法,在异国他乡建立自己的生活,需要非常谨慎而且非常努力,甚至有点偏执狂一般的努力。恰恰是这种“焦虑式努力”和“根植家庭”的价值观,使他在异国打拼时既坚韧又稳固。
黄仁勋在美国扎根,用美国高科技平台扩张事业,同时又深藏华人处世文化与家庭观念。可见,“保留华人文化底色”和“国际视野”并不冲突,且可能给孩子更强的根基和独特竞争力。
近年由于“内卷”一词的流行,凡是动辄强调“高投入、高强度工作”的成功模式,都被贴上“卷”的标签。家长很可能不想再看到一个“又卷又拼”的华人CEO,当他们期待的是“身心平衡”、“高质量人文教育”之类的美式留学理想,就更难对黄仁勋产生情感共鸣。
👉东亚移民的拼搏精神是优势,而非"内卷"
其实,东亚和南亚移民的拼搏精神,本就是难能可贵的优点,而非需要放弃的“内卷”。最近,在关于H1B签证的大辩论中,印度裔创业家Vivek Ramaswamy就曾直言不讳地批评:
他建议美国学生“多做数学题,少参加睡衣派对;多参加周末的科学竞赛,少看周六早晨的动画片;多阅读,少看电视”。
这种“印度虎妈”式的教育理念,虽然可能有争议,但在全球技术人才的超竞争市场中,他的总结很简单,想要有立足之地,就需要“一种重新把成就置于常态之上、把卓越置于平庸之上、把书呆子气置于从众之上、把勤奋置于懒惰之上的文化。"
“平凡”行不通!
👉黄仁勋的成功:基于愿景的运气
但事实上,如果纯粹是"加班苦干", 那确实是一种“卷”,根本不足以支撑这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比如他的老对手英特尔对此至今迷惑不解。一开始,英伟达只是在英特尔这样的巨人不屑的边角生存而已。但2024年底,英伟达的市值已是陷入困境的英特尔市值的20倍(事实上,黄仁勋个人的持股财富已经超过了英特尔的市值)。
事实上,即使在英伟达内部,也没有人预料到,他们最初为了提升游戏体验而开发的图形处理器(GPU)技术,有朝一日会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交汇融合。这两个曾经被忽视、难以获得投资的计算机科学分支,竟意外地结合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领域,正朝着人工智能的方向迈进。
黄仁勋和他的团队最关键的优势,在于他们敢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坚持尝试,以及对未来计算能力需求的前瞻性判断。他们的成功来自于不断努力与偶然机遇的结合,而不是国内常见的那种“在一个明确的赛道上,只要一直拼命就能赢”的“机械化内卷”。
这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家长太希望孩子在求学阶段就出类拔萃(比如进入藤校),而没有意识到他有一生的时间来成长;太希望孩子在确定性的领域取得成功(比如进入投行或大厂),而没有意识到,在高度不确定的时代,孩子也许更需要“基于愿景的运气”,在不断努力和学习探索中,在意料不到的领域取得成功。
黄仁勋的经历恰恰提醒我们,高度不确定的时代 ,孩子如果拥有足够长的职业生命、开放的心态与持久的热情,完全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某个时间抓住奇迹。
这种"边努力、边抓住未知机遇"的逻辑,和中国家长的“必须要有清晰规划、最好每一步都在可控赛道"存在根本差异,也会让家长难以把黄仁勋当作"可学习范例”。
👉"零亿美元市场"的教育启示
那么,黄仁勋是面向增量,但他也很拼、公司内部也在“狂飙”,这不仍是一种“卷”吗?
其实卷和努力的核心区别是“是否只是为了在固有赛道上存量博弈,还是为了探索新增长点”。
黄仁勋有个生动的“零亿美元市场”的说法,指的是那些虽无直接收益,却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他一直在探索一条能让英伟达与竞品区别开来的道路。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既无竞争对手,也缺乏明确的客户群体。
按常理来说,这个看似零价值的市场,唯有他敢于涉足,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唯有他才能洞悉的市场机遇。
有个有趣的比喻,就是黄仁勋计划在一片玉米地中打造棒球场,期盼能奇迹般地吸引球员们纷至沓来。而最后他甚至发现,这个球场实际上被成为了一个高速的赛车场。
而孩子的人生,其实也不妨可以打造这样的“零亿美元市场”——
比如,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哪怕这些兴趣看似“无用”或“不赚钱”。
比如,不要过度规划孩子的人生道路,给他们留出试错的空间。
比如,培养孩子的韧性和抗压能力,鼓励他们敢于面对未知和挑战。
从短促突击到终身成长
没有进藤校、没走高大上的人文路径,也不等于教育"失败"。黄仁勋的州立大学背景、工作后再进修,也没阻止他成为行业翘楚。在漫长的人生曲线里依然能达到罕见的巅峰。
👉"终身努力"而非"前期内卷"
黄仁勋的故事揭示:他并非仅仅在少年时代“拼一把”,然后享受终生;而是把“高强度工作+适应环境+不断抽象思考自己该如何进步”贯穿一生。可以说,“终身努力",而非“前期内卷”。
对于很多美国本土员工来说,英伟达的成功归功于黄仁勋不懈的工作热情和超人般的努力。不过,长时间工作的人也不在少数。或者说,在亚洲移民中并不罕见。张忠谋甚至笑谈,如果在台积电,黄仁勋的工作努力只能算是略高于平均水平。
👉从"自我工程化"看成长的真谛
老黄的年轻时的同事和好友霍斯特曼认为,黄仁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的适应能力。
霍斯特曼觉得,黄仁勋一直在不断地改变自我。他回忆起在LSI公司工作时的黄仁勋,总是能把模拟软件用到极致。
所以,这种努力并不等同于"内卷",它是一种对事业和使命的自我投入。家长若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中学/本科阶段,就会忽略后续漫长人生的再塑造机会。
当我们回看黄仁勋青少年在问题少年学校被霸凌、打工、上普通大学、再到后续创业的历程时,会发现他一直在"自我工程化"地进化"。对于家长而言,这种心态培养比任何一纸名校Offer更具可持续价值。
👉在不确定性中拥抱"运气"与"未知"
黄仁勋成功的轨迹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因素,那就是允许“运气”与“未知”的空间。
英伟达GPU的崛起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并行计算与神经网络的“意外”汇合,催生了深度学习革命。在此之前,黄仁勋并没有“预先知道”AI会成为巨大风口,但他持续地做了大量投入与准备,使得公司在关键时刻能够“迎接幸运”。
这说明,黄仁勋的“勤奋”并不意味着盲目竞争或固化思维,而是对未知领域的不断进攻。与“内卷式勤奋”只拼存量、拼时长不同,他更注重开辟新的可能性。这才是终身努力的精髓。
对于教育而言,这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我们常常强调“孩子要在18岁进藤校,22岁进投行或大厂”,这实际上与习惯一锤定音的高考思维一脉相承,但实际上,一个人的发展,在脱离父母管理之后才最关键。
然而,如果用力过猛,家长很容易在少年时代就让孩子内卷起来,忽视了“运气”和“未知”的空间。我们应该深思,如何帮助孩子在不确定性中锻炼能力,而不是只追求“确定性的洋高考路线”。
或许我们要认清,这时代的巨大成功往往藏在不可预测之处,孩子需要的是在未知中探索和成长的勇气与能力,而不仅仅是在既定道路上的卷。
我们的孩子也许并不能复制老黄的轨迹,但若不迷信"藤校or失败"的二元论,不妨以黄仁勋为镜:看见终身学习与文化根基的力量。
本期福利
留言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感想,我们将为留言区点赞前3名读者每人赠送一本《黄仁勋:英伟达之芯》,下周五开奖,包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