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末,我们最期待的事之一就是去K12教育网站“教育乌托邦”(Edutopia),看他们评选出的“年度十大教育新发现”。可今年我查看的时候,却心里一凉:
比如,研究新冠疫情对于美国孩子影响的数据出来了,真的很严重!这一代学龄前孩子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连学习握笔这样的小事都有问题,情绪管理能力、跟其他孩子交流的技能也比较差。初高中生们的学习成绩则再也没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学校一定要采取措施了!
还有,虽然都说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教育,很多家长也希望孩子尽早玩转各种AI工具,但科学家真的拿1000名高中生做了研究后发现:让学生用ChatGPT学习,效果会变差!如果一定要用AI,教师、家长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也有一些令人安慰的发现,比如去年的青少年心理危机特别严重,美国儿科学会一度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但今年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所改善。
还有一些改善学习效率的“小妙招”:比如研究者发现,如果在给孩子高难度数学题的同时,也让他们做一点容易的题,他们竟然就没那么害怕难题了;做好“错题本”,教学时间可以少一半……
我们把和中国家长关系比较密切的教育新发现整理成了文章,详情请看全文~
2020👉早睡半小时成绩提高5%;男女数学无差别;ACT高分,大学反而考更差
2021👉好学校不靠鸡血,瞎猜考试能学得更好
2022-2023 👉青少年心理危机席卷全球!36.7%抑郁,15.7%尝试自杀,罪魁祸首不是社交媒体?
# 年度十大教育新发现
发现一
新冠疫情对美国孩子的影响:“疫情一代”要变“半文盲一代”?
疫情高峰期已经过了好几年了,可是它对孩子们的影响却依然很严重,而且不光对低龄儿童,对初高中生也是如此。
2024年夏天《纽约时报》震惊地发现,根据《幼儿教育期刊》的研究,近80%学龄前学校和幼儿园教师觉得新入学学生的表现比疫情爆发前的学生“差”或者“差很多”,“疫情一代”的孩子很难学会握铅笔,也不会传达自己的需求、识别形状和字母、与同伴解决问题……在情绪调节能力和读写方面,这些孩子都存在严重不足。
高年级也是如此:2024 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年级到8年级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没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就读率也急剧下降到 “30年来的最低点”。
与此同时,兰德公司 2024 年的一份报告发现疫情后学校的长期旷课率居高不下,很多地区领导者认为大家对上学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
所以,学校系统不得不变了!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得在课堂纪律和让孩子遵守规则方面花更多的精力,而中小学则必须采取新的方法让学校更有吸引力,否则“疫情一代”估计要变成“半文盲一代”了。
# 年度十大教育新发现
发现二
大反转?用ChatGPT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差!
这两年,“AI”可以说是大火特火,有人说它“终结了传统教育”,还有人说“未来最大的不平等出现在会用AI的人和不会用AI的人之间“,很多家长也非常着急:孩子是不是要早点学会用AI工具,否则就落伍了?
2024年,终于有这方面的研究了!研究者找了 1000 名9-11年级的高中生,先让他们上了一堂简短的数学课,然后练习解决相关问题,为测验做准备。
一组学生用看笔记、读课本这样的传统方法来学习;
另一组学生则可以使用基本版的 ChatGPT,或者一个在任课教师帮助下开发的“辅导版GPT”来学习。
结果发现,虽然在练习过程中,使用基础版和辅导版 GPT 的学生的成绩分别比同龄人高出了惊人的 48% 和 127%,但在随后的闭卷测试中,他们的好成绩却灰飞烟灭了。使用 ChatGPT 基础版的学生考试成绩急剧下降,比使用纸笔的学生低了17%。
研究人员总结说,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毕竟年龄还小,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请AI帮忙,什么时候该自己开始学,也不知道如何改进人工智能成果。他们会把AI当作“拐杖”,直接跳到答案,使用AI,实际上“有抑制孩子学习的风险”。
但是,这并不是说AI在校园里就要被扫地出门了。在多项研究中,只要老师在场,用AI来引导学生学习,它们的表现都很好——例如,拒绝直接给孩子答案,或对孩子提出探究性的后续问题等等。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离取代教师还远得很。
# 年度十大教育新发现
发现三
美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终于好了一点点
去年的《十大教育新知》中最让人震撼的发现就是:美国儿科学会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因为最近的孩子心理健康实在太糟糕了!
他们抑郁、焦虑和自杀的概率都高居不下,其中感到持续悲伤或绝望的学生比例长期上升,2021 年达到 42%,自 2013 年以来上升了 12 个百分点!
但美国疾控中心的最新数据表明,转折点可能终于要来了。比如,感到持续悲伤或绝望的学生今年是40%,下降了2个百分点,青少年出现自杀想法的趋势同样下降了2个百分点;自杀未遂也是如此,去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然后下降了1个百分点。
有理由相信新的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因为根据 2024 年的一项研究,“学校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提供场所”,而近年来,美国学校已筹集了近 10 亿美元的 Covid 救助资金,用于聘请更多的辅导员,以及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医院和诊所的服务。
不过,尽管出现了这些积极的迹象,但美国每 10 个高中生中就有 3 个仍在与不良的心理健康作斗争,女性、美国原住民和 LGBTQ 青少年的情况比同龄人更糟。所以,未来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 年度十大教育新发现
发现四
多给孩子一些简单任务,
他们居然就更愿意做难题了?
我们倾向于用大获全胜来衡量学业的成功,比如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或者在一门高难度的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等等。但是,2024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不可避免的学业挣扎中,能够激励学生坚持下去的正是那些小的成功。
这项研究要求570名3年级和6年级学生解决10道难度较大的数学题,不过,其中一半的学生除了解决难题,还要同时解另外五道明显比较容易的数学题——这让学生们在纠结的难题中体验到了几分成功的喜悦。
尽管要解决的难题数量相同,但同时要解5道容易题目的学生,期待解决另一套难题的可能性要高出一倍,他们认为这项活动令人愉快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一倍。在艰苦的数学学习带来的挫败感中,这样的变化太重要了。
研究人员同时也观察到,插入容易题目的“位置”很重要,把这些问题放在开头或结尾是最有帮助的。看来,好的开头或结尾确实会给我们的体验增添色彩。
国外现在对教师提出了“Warm Demander”(温和但高标准)的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必须高,但是也要注意让孩子在学习中有归属感和成就感。通过在最难的课程中加入几道容易的题目,这两个要求就都达到了。
# 年度十大教育新发现
发现五
学生“卧底”实验表明:
注意力不集中真的会传染!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老师批评上课做小动作的同学“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句话虽然有些不尊重人,但背后的道理居然是真的。
2024年的一项研究找了 180 名学生,交给他们一项特殊任务:让他们在教室的指定座位上坐好,然后悄悄地“破坏同学们的注意力”,比如懒洋洋地坐着,摆出一副无聊的样子,不做笔记……
结果,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坐在 “破坏者”旁边的学生也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写的笔记页数减少了一半,在后续测验中得分降低了9分!
看来,注意力不集中是真的会“传染”的,而且坐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身边的话,就更容易受影响了。
还有很多其他研究表明,所谓的“解压玩具”(fidget toys)、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也都是会让分心“传染”的。
那么,该怎么避免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足准备:
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他们负起责任来;
制定明确的课堂过渡规则,审核课程说明是否清晰,设计吸引人的课堂材料,并且把爱聊天或做白日梦的孩子“有技巧性”地安排到合适的位置,让每个人都能完成任务。
# 年度十大教育新发现
发现六
写“自然笔记”能提高关键认知能力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面对日益增长的学业压力,以及对户外活动风险的担忧,学校都逐渐减少了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
结果,现在的孩子在自然或生物课上学习花朵授粉或蚯蚓如何分解土壤时,可能从未研究过野外的生物,上作文课的时候,孩子要关在教室里写赞美春天的句子……这种脱离实际、不近人情的学习方法可能会抑制创造力、想象力和惊奇感。
其实,2023年4月和2024年9月都有研究报告指出,精心设计的自然日志活动,比如画树,观察和记录落叶,写“月亮日志”以追踪月相,寻找草丛中最小的花朵……
对从小学到大学的孩子来说,都能培养关键的认知和处理技能,如观察、科技绘图、批判性思维、说明性和创造性写作等。各种自然活动也可以和科学、社科、英语、艺术等学科的课程标准联系起来,帮助孩子学习这些学科。
更不用说,沉浸在自然世界中也有显著的心理益处:参加自然日志活动的5-7年级学生报告说,他们的压力减少了,更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自尊心也增强了。
也早有多项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如果遇到上一条那样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传染”的问题,让孩子去自然环境中散个步,可能是最有益的解决方案。
# 年度十大教育新发现
发现七
做好“错题本”,
教师可以省掉一半的时间?
很多学生可能最怕的就是犯错,但在 2024 年的一项研究中,当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关注学生的数学错误,并就常见错误进行合作讨论时,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研究人员观察了数百名8年级学生为一场高难度代数考试而进行的复习。
一些学生上了8节数学教学课,为大考做准备;
另一些学生则花了同样多的时间,做了4次小测验和4次“错题课”,由教师专门帮他们从做错的答案中学习。
结果,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提高了差不多的幅度,但你可以看出来,前一组教师上了8节课,后一组则只上了4节,只投入了一半的时间。看来,有些学校的“周周爽”测验还是很有效的……
从错误中学习为何如此有效?研究人员认为,当老师深入探究学生犯的错误,并与学生一起想办法“今后如何避免错误”时,学生觉得这事儿和自己关系特别大,参与度就变得更高。2024 年的另一项研究也证实,“拥抱错误”能改变课堂气氛,加深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合来看,新的研究和以往的研究一致,都强调了无评分、但有详细反馈的测验的价值,并且,老师在班上营造好“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的氛围,对常见错误进行小组讨论,或抽时间玩个 “找出最佳错误 ”的有趣课堂游戏,都对学生非常有帮助。
# 年度十大教育新发现
发现八
用好“同伴压力”能提升学习效率
很多接受传统教育的人都觉得国际化学校里丰富的教学活动有点“效率低下”,尤其是小组讨论和学生担任教师角色把知识讲给同学听的活动,但202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用好“同伴压力”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2024年的一项研究招募了 99 名大学理科学生,让他们戴上脑科学研究用的帽子,上面装有能测量神经参与度的元件。然后,给这些学生10分钟时间消化有关多普勒效应的多媒体课件,再把他们随机分为3组--
一组复习课件;
另一组需要向同学解释所学内容;
第三组则要向自己解释所学内容。
结果发现,第二组需要给同学上课的学生,焦虑水平明显较高,大脑社交和认知处理中心的活动水平最高,但在后续测试中,他们不管是回忆课件内容,还是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的表现都明显比第一组好。他们似乎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思维,并在讲解中加入了更多的详细说明和例子。
研究人员认为,同学的存在可能激活了大脑中跟同伴反馈有关的部分,从而刺激学生们提高自己的水平,使自己的解释适应听众的需要。
综合之前的研究,要想将“同伴压力”的力量最大化,老师们已经总结了不少简单的策略:搞小组活动,让学生轮流发言、指派他们给同学上课,将测验游戏化,或要求孩子们在提交论文前互相审阅初稿等等。
# 年度十大教育新发现
发现九
英语不够好?
一门心思补英语就错了
转轨到国际化学校的孩子通常会听到建议:“先把英语学好再学其他科目,英语是学习国际课程的基础。”但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这种做法可能是错误的。
2024 年,研究人员观察了数千名1、2年级的学习情况。这群孩子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英语还不够好的英语第二语言学习者(ELL),也有英语熟练的。
他们一起参加了一个围绕科学和社会学课程组织的10 周学习项目,教学重点包括互动式朗读划出重点词汇的说明文、小组讨论和让他们能够运用新的语言技能和概念理解的结构化写作任务。
结果发现,这群早早开始学习科学和社会学课程的英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比起他们一直在单独补习英语的同学们,学习效果要好多了。他们在特定领域的词汇知识和议论性写作测试中的表现都要更佳。
所以,哪怕英语还不够好,也不要一门心思只学英语,尽早用英语开始学习其他学科,参与同伴活动,才是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本期福利
寒假在家科学自鸡学习
【海外学习网站资源】推荐专场
自适应系统,高效针对性匹配孩子
👇感兴趣可以扫码浏览&咨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