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新冠的预防与抗新冠治疗的必要性

文摘   2024-12-20 17:21   甘肃  


编者按













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我们对COVID-19的认识不断深入,但“长新冠”(Long COVID)现象的出现,以其复杂多变的症状,长期持续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和个人健康的深远冲击,正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新挑战。长新冠,即新冠病毒感染后长期存在的症状或健康问题,其定义虽在不同国家和研究机构间存在差异,但核心要点一致,即:曾经感染新冠病毒、症状长期持续存在、病因不明,且影响一个或多个器官。长新冠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更在悄然改变着社会结构。它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平等,甚至引发了心理健康问题的激增。因此,对于长新冠的预防与治疗,不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关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大议题。


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将分享张旻教授对长新冠的深刻见解,包括其定义、成因、症状、高危人群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潜在影响,揭示长新冠的复杂性,以及早期抗病毒治疗以预防长新冠的策略,对于已经出现长新冠症状的患者如何进行综合治疗,以期为公众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帮助。面对长新冠这一新挑战,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预防到治疗,从个体到社会,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未来。


Q1

请问什么是长新冠?您觉得出现长新冠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张旻教授

长新冠的具体定义在不同国家和研究机构中存在差异。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长新冠定义为:新冠病毒感染 3 个月后,持续存在的症状或出现新的症状,症状至少持续 2 个月,且无法用其他诊断解释。


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采用的定义是:在新冠病毒感染 4周后检测不到有复制能力的病毒,但仍然持续有症状或健康问题。


3. 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NASEM)的定义为:长新冠是一种与感染相关的慢性疾病,在SARS-CoV-2感染后发生,持续至少3个月,表现为影响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的持续、复发和缓解或进行性的疾病状态。2


总之,“长新冠”定义的重点在于曾经感染新冠病毒、症状长期持续存在、病因不明,以及影响一个或多个器官。我国专家共识采用WHO对“长新冠”的定义。


根据大量针对新冠长期症状患者开展的机制研究,长新冠综合征可能存在多种潜在的致病途径,包括病毒或其成分在组织库中持续存在;自身免疫反应或不受控制的免疫失调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血管(内皮)和/或神经元炎症;以及微生物群失调。


Q2

长新冠包括哪些症状,会有什么潜在后果?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张旻教授

目前尚无国际统一认可的长新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需要持续反复观察患者症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才可做出长新冠综合征的诊断。目前诊断长新冠综合征的 3 个要点为 :(1)确诊或可能感染过新冠病毒;(2)症状在新冠病毒感染12周后仍然存在或新出现;(3)可以为持续存在或新出现的症状,症状持续时间2个月以上。1


与其他疾病鉴别1


1. 呼吸系统:对于可疑呼吸系统长新冠综合征症状,应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完善血常规、D二聚体及血气电解质分析等、同时完备的肺功能检测和胸部影像学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


2. 心血管系统: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后持续存在或新出现心脏相关症状的患者,首先完善心脏三联(心肌标志物、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初步评估以及BNP等相关指标检测;不能明确心脏受累但仍有怀疑者可考虑行CMR 或心内膜下心肌活检检查。


3. 神经精神系统:对于出现神经精神相关症状的患者,需完善血常规、生化、凝血、炎症标志物及风湿免疫相关抗体等检查、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病原学、脑炎相关抗体、OCB 等)和脑部MR 等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排除其他原因;可利用相关评估量表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


总之,长新冠综合征与上述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探讨更准确的诊断方式并建立统一的标准。


Q3

哪些人群更易患长新冠综合征?不同年龄、性别和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在长新冠中的发病特点和差异有哪些?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张旻教授

长新冠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和新冠重症的高危人群基本类似,包括高龄、肥胖、合并基础疾病等1。以下是几类主要高危人群的情况:


1. 老人:长新冠综合征发生的累积风险与感染次数呈正相关,这一点在老年人中尤其明显,甚至接种疫苗也无法减弱多次感染的影响1


2. 女性:女性在长期新冠中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尤其是35-50岁年龄段的女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免疫反应机制有关,可能导致更高的组织损伤和慢性炎症。女性更容易产生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长新冠症状,如慢性疲劳和持续的炎症4


3. 有基础疾病的个体:如果有糖尿病、哮喘、慢性肺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患上长期新冠的风险会更高。基础疾病还常常伴随着器官功能的受损。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患者的肺功能已经受损,新冠病毒感染会进一步导致症状加重及肺功能下降,甚至出现肺纤维化。同样,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可能在感染期间受到更大压力,导致更严重的心血管症状这些并发症不仅使急性期的治疗更加复杂,也会对康复过程产生长期影响,增加长期新冠的发病风险4


4. 肥胖者:高BMI(体重指数)是长期新冠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肥胖不仅增加了急性新冠肺炎感染的严重程度,也增加了长期新冠的发生概率。急性感染期的严重呼吸问题和长时间的低氧状态可能会导致长期的肺部损伤,进而引发长新冠症状4


其他还包括重度吸烟者(400年支以上)等。


Q4

目前长新冠综合征对社会和个人造成怎样的负担?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张旻教授

不同的新冠病毒株感染后发生长新冠综合征的风险可能存在差异。目前,随着具有更强传染性的 Omicron 变异株成为主导毒株,其传播范围更广、感染者更多,起病更隐匿,重症虽然相对减少,但出现长新冠综合征的患者可能也更多1


对社会经济影响:长新冠患者由于受到长期症状的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将对社会就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5


对个人来说:


1. 身体健康受损:长新冠症状呈多样化,包括疲劳、呼吸困难、关节疼痛、胸痛、心悸、嗅觉或味觉缺失或减退、脑雾(认知功能障碍)、头痛、肌肉疼痛、持续性咳嗽、消化问题及睡眠问题等1


2. 心理健康问题:患者可能还会经历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精神症状可表现为抑郁(情绪低落、悲伤)、焦虑(担心、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其他神经精神症状(包括强迫症、失眠等)。COVID-19 患者罹患情感障碍的风险成倍增加。女性、青少年和青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出现神经精神症状1


3. 生活质量下降:患者会长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疲乏和焦虑抑郁等,很大程度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远期生活质量1


4. 经济负担增加。


Q5

如何预防长新冠?为什么要强调早期抗新冠病毒治疗对于预防长新冠的作用?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张旻教授

一旦有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及时就诊,明确是否存在新冠感染,一旦明确,及时启动早期抗病毒治疗,目前核酸等检测敏感性可能有一定影响,结合多因素判断,特别是血常规以及胸部CT征象有一定的提示性,因为早期感染的血液病毒载量与患者康复后出现的“长新冠”症状相关,我国专家共识也提出,COVID-19抗病毒药物原则上应尽早使用8


3CL 蛋白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类小分子抗病毒药物。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轻、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成年患者,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可快速、大幅降低病毒载量,且安全耐受性良好9。早期应用先诺特韦具有快速降低病毒载量,降低长新冠综合症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传染给其他高危人群的可能性强调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而已经发生的长新冠,排除了病毒依然体内复制的可能,则需综合治疗策略:长新冠综合征的治疗,以专科治疗为主,必要时多学科会诊;以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为主;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给予心理治疗、中医治疗,以及早期积极康复治疗。


Q6

对于长新冠的未来研究和治疗方向,您有何展望?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张旻教授

在探讨长新冠的未来研究与治疗方向时,我认为可以将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重要领域1


(1)首先,我们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机器学习的强大能力,深化对长新冠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并力求对其给出一个更为精准且科学的定义。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该病症的分布特征、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


(2)对于自身免疫反应在长新冠综合征的发生与持续过程中是否扮演着关键角色,这是一个亟待深入探究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更多实验,来揭示自身免疫机制与长新冠症状之间的潜在联系。


(3)关于新冠病毒是否能在宿主体内长期滞留,并存在重新激活的风险,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4)为了更有效地诊断和治疗长新冠综合征,我们需要积极寻找那些与免疫系统相关、能够反映各系统受损情况的高特异性生物学标记物。这些标记物的发现,将为我们提供更为精准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5)在治疗策略上,我们应积极探索针对长新冠综合征的个体化、创新性治疗方案和康复措施。


(6)此外,我们还需关注疫苗和治疗对长新冠综合征的预防作用。通过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来评估不同疫苗和治疗方案对预防长新冠发生的实际效果。


(7)最后,加强全人群,特别是非医学专业人士对长新冠综合征的科普宣教工作也至关重要。通过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长新冠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结

本次访谈中,张旻教授呼吁通过普及长新冠的相关知识,来提高公众对于长新冠的认知水平,降低长新冠患者的心理负担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另外对于全人群,一旦有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明确存在新冠感染的,早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长新冠综合征的发生。


专家简

张旻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担任:

  •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 

  •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科学委员会委员 

  •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委。肺癌学组副组长 

  • 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哮喘学组副组长


担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PD杂志副主编。获2019年全国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2021年度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2022年度上海市优秀呼吸医师,2023年度十大医学创新专家。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长新冠综合征临床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3,16(6):427-445.

2.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24. A Long COVID Definition: A Chronic, Systemic Disease State with Profound Consequence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3.Al-Aly Z, Topol E. Solving the puzzle of Long Covid. Science. 2024;383(6685):830-832. doi:10.1126/science.adl0867

4.Greenhalgh T, Sivan M, Perlowski A, Nikolich JŽ. Long COVID: a clinical update. Lancet. 2024;404(10453):707-724.

5.胡芳芳, 赵燕, 李梦华,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长期后遗症负面影响及对策建议[J]. 中国公共卫生, 2022, 38(9): 1229-1232.

6.关于结合“长新冠”完善上海公共卫生政策的提案. https://www.shszx.gov.cn/tapdf/1410716.pdf

7.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http://www.nhc.gov.cn/xcs/s3581/202101/ae924921d7394a8b848c6bfd6908d2e5.shtml

8.张福杰,王卓,王全红,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3,16(1):10-20.

9.Cao B, Wang Y, Lu H, et al. Oral Simnotrelvir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Covid-19. N Engl J Med. 2024;390(3):230-241. doi:10.1056/NEJMoa2301425

来源:梅斯呼吸新前沿

CDC信息站
关注疾控动态,传递疾控信息,专业介绍传染病与地方病、计划免疫、结核病、慢性病、性“艾”病、职业病等疾病的防控知识,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推送养生保健科普文章.欢迎关注,转发,投稿。 投稿邮箱:654952351@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