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惊闻一件事:
有人要起诉莫言,替每个中国人向莫言讨要1元名誉损失费,共计15亿。
先不提这个事合不合理,首先它就不合法。
因为个人是没有办法发起公益诉讼的。
这位毛先生翻遍了《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莫言作品,难道就没空看看民事诉讼法吗?
未必。
但他依然选择这么做,无非是在“骗廷杖”而已。
廷杖,是明朝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刑罚,说白了就是打屁股。
原本是想恐吓大臣听话的手段,但到后来有人发现,受廷杖的人虽然挨打,但立刻能获得“直臣”的身份名扬天下,这买卖简直太划算了。
于是就有人故意找茬骂皇帝,争取被打上几板子,然后青史留名。
这就是所谓的骗廷杖。
在古代,骂皇上能青史留名,归根到底是因为,皇帝是最大的IP,一举一动,都能引起风吹草动,传十传百。
到了自媒体时代,有流量的名人明星们成了新的“皇帝”。他们的拥护者和粉丝就成了随时抬起的廷杖。所以才有了越来越多故意找茬儿骂这些名人的人。
哪怕他们注定失败,但找准了“正义”的“直臣角度”,照样能收获流量和粉丝。于是人们纷纷群起而效之。我愿称之为“赛博骗廷杖”。
赛博骗廷杖有两个重点。
第一,就是把屁事当成天大的事,秉承的还是古代骗廷杖的找茬儿精神。
你写小说,我就说你侮辱英雄;
你贴广告,我就说你悬挂旭日旗;
你喝果茶,我就说你模仿靖国神社。
你放个屁拉个屎,都能被他们一本正经地当做别有用心、外部渗透。
第二,就是要保证自身的安全。
被骂两句就能赚流量划算,但是号被封了,流量可就都让别人赚走了。
所以你看这些人,一张嘴都是家国大义,但话里话外都是安全第一。
在无数次养蛊试错后,终于有人发现了最好的骗廷杖对象:莫言。
写的文字够多,那找点文字茬儿,实在是容易。
又是一个拿过诺奖、有知名度的文学权威,流量哗哗响。
这对象也没风险。整天笑眯眯的,现在就是一个偶尔跟年轻人在公号聊聊天的小老头、一介书生。
方向更没风险,群众基础还相当广。批莫言的那些话,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有人说过了。无非还是那些家国大义。
最关键的是,这廷杖太好骗了。放出去的钩子,各个能被咬上。必能掀起“廷杖风浪”。
骂莫言是媚外才拿诺贝尔文学奖,那莫言拿矛盾文学奖是媚了谁?
骂莫言是文化汉奸,那他当作协副主席是卖了什么?
骂莫言抹黑英烈,那又怎么解释他党员的身份呢?
……
这些廷杖啪啪打脸的时候疼吗?会疼。
但不重要。
因为他痛并快乐着。他惨叫并又享受般地呻吟着。
因为他看到了名和利正在飞速朝他靠拢。
骗廷杖的恶,不止在于欺骗,更是拉低了道德的下限。
最开始被廷杖的,都是耿直之士,被打只是他们履历的一部分。
但是投机分子觉得,受廷杖就可以名利双收,所以开始骗廷杖,导致被廷杖后来成为了“沽直卖名”的代名词。
从那个时候开始,廷杖就成为了恶心人的工具,因为谁都知道你为什么要去挨那一顿打。
于是真正意义上的直臣和廷杖就这么被淹没了。
我们总说以史为鉴,但人类是不可能做到以史为鉴的。
就像我们一部分人能看清骗廷杖的真实目的:起诉莫言表面是维护英雄和国家的名誉,实际是在消费民族主义,打造为民请命人设。
但还有很多人都不会发现。这些“很多人”就是这些骗廷杖的人沽名钓誉的池子。
其实想看一个人是真的想要实践心中的想法,还是打算扯大旗牟利是非常简单的。
只需要看他做不做与目标无关的事就好。
如果他真的觉得莫言罪无可恕,自己去起诉就好。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从去年11月份开始发文,直到今年2月才开始起诉,期间每一天都高强度网上对线,生怕错过哪怕一点的流量。
其实第一次看到有人起诉莫言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件事。
如果他成功了,是不是明天就会有人起诉鲁迅、起诉杜甫?
最后再起诉个孔子。
那就有意思了,哈哈。
最后说个事
公号算法变了,为防止看不到我的更新
大家可以加个星标
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卡片
再点右上角三个点
就能看到“设为星标”
算我跪下来求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