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的山》,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52.4 × 182.9 cm,1958(图片致谢霍夫肯画廊)—
2024年11月11日起,和美术馆(HEM)将于四楼展厅呈现美国艺术家米尔顿·艾弗里(Milton Avery,1885-1965)的绘画作品,将其与和美术馆馆藏并置。展览将涵盖绘画、雕塑及装置等多种媒介的作品,期待以丰富的对话呈现中西方近现代至当代艺术的多元面貌。
关于艺术家
(摄影:Arnold Newman Properties)米尔顿·艾弗里1885出生于纽约阿尔特码(Altmar),1898年随家人迁至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Hartford)。1925年随妻子萨莉·米歇尔(Sally Michel)搬至纽约生活工作。1965年于纽约逝世。他一生致力于画面形式的简化,将色彩视为绘画艺术的核心。作品围绕日常生活中所见风景、肖像和静物展开。与当时主流艺术观念的相悖使其无法被归类为20世纪的任何艺术流派,但他在色彩表现力上的天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的产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米尔顿·艾弗里的绘画才逐渐受到美国艺术界的广泛关注。2022年,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为其举办了大型回顾展览。他的作品见于全球各大博物馆馆藏,如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堪培拉澳洲国立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伦敦泰德美术馆、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美术馆等。—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A-Z」的形式
带大家提前步入米尔顿·艾弗里的寂静王国
1925年,艾弗里从康涅狄格州搬至纽约生活。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物资的缺乏培养了他节俭使用画材的习惯。他常常使用松节油稀释颜料,在随手可得的材料上画画。他曾宣称,没有一个艺术家比他用完一支颜料的时间更长。
也是在这一时期,艾弗里通过使用大面积色块的薄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代表性风格,使油画呈现出如水彩般清透流动的视觉效果。
《蜿蜒的小溪》,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01.6 × 126.5 cm,1962(图片致谢霍夫肯画廊)
家庭是艾弗里生活和创作的核心。他的妻子萨莉(Sally Michel)和女儿玛奇(March Avery)都是艺术家,一家三口常常将彼此作为自己的画作主题。萨莉一生支持艾弗里的艺术事业,用自己从事商业插画师的收入支付家用。二人在家中一起创作,探讨绘画。她也鼓励埃弗里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想法与风格,不随波逐流。夫妇二人共同创造了他们的标志性风格“Avery Style”。
(左起)萨莉、艾弗里和女儿玛奇,1949年摄于纽约(摄影:Walter Lewisohn © Archives of American Art,Smithsonian Institution)《米尔顿·艾弗里》,萨莉·米歇尔,1961 © Wikimedia Commons
艾弗里认为色彩不应仅仅扮演装饰性的角色,而是构成画面的核心。人们常常将其作品与野兽派代表艺术家马蒂斯的作品做对比。但与马蒂斯艳丽奔放的风格不同,艾弗里画中的色彩更加和谐淡雅,画面中传递出日常生活中流淌的温和情趣。《树干》,米尔顿·艾弗里,布面油画,106.5 × 142.2 cm,1957(图片致谢霍夫肯画廊)
“我喜欢抓取自然的瞬间,通过形状的组合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将瞬息凝固。为此,我不断简化,弃置任何不必要的元素,直到画面中除了色彩和图形别无他物。我想要的并不是抽象,而是以最简单的形式呈现事物的本真。”
1960年秋天,艾弗里第二次心脏病发作,健康每况日下。他随后接受了长达10个月的重症监护,最终于1965年去世。众多著名艺术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罗斯科为艾弗里撰写了悼词,对其艺术生涯致以敬意。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用画笔描绘自己身边的世界,但没有一个人能像艾弗里一样,将诗意从每一处笔触的末梢渗透至画布的每个孔隙。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创造了我们从未见过也未曾耳闻的乐音。”
—
罗斯科,1965
罗斯科为艾弗里所写的悼词手稿(节选),1965
© Archives of American Art,Smithsonian Institution
米尔顿·艾弗里在自己的风景画前,摄于1962年2月19日(摄影:Fred W. McDarrah/MUUS Collection via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