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一刹那,碑刻三千年。练拳的人,身上要有逻辑。松是为了沉,沉是为了蓄。什么叫蓄,肩窝,腋窝,腘窝,所有窝里的筋,都轻轻往里抽,犹如拉弓弦,缓缓拉开,再缓缓放松,需要发力时,突然一松,腾的一下,弹了出去。
左手端灯,右手撩帘。人有两个胯,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大转子是圆的,能如球般滚动。大转子旋动时,臀肌一松一紧,承扶穴一开一合,尾椎好似笔尖,暗暗画着小圈,长强穴一吸一吸的。
八足大鼎,十丈金身。练功时,体感会很丰富。比如虫爬蚁走,沐浴温泉,蒸汽微醺,弱电川流,窍里微颤,气感兴旺,这都是好的。说明先天精气开始活跃。无论什么拳法,大原则就一个,给身体带来健康。
项王举鼎,虞姬舞剑。什么摘开,顺着筋槽,把细劲拧到骨子里,深处就打通了。行拳时,身体越来越松,筋劲越来越深,轻轻刺进骨缝,游走于筋膜深处,劲越小,反倒越精准。劲如小针小刺,好似自我针灸。
一根绳子,吊着一个球。绳子向下坠,球还能旋动,无论左旋,还是右滚,绳头始终提领。顺脊吊坠劲与骨盆球劲,就是这个关系。提绳,球坠,球再旋动,是这个逻辑。绳拎不起来,软塌塌的,球再旋动也没用。
深潭鱼跃,空谷回音。膻中穴深不可测。膻中穴是个洞,不能填实,也不能闭住,保持心窝通畅。膻中旋动时,以膻中为中心,膈肌,肋骨,两肺,双胛,都绕着膻中旋,中丹田功夫就出来了。
任何招式,都有个外圈,外圈是最大的圆。行拳时,在一个大圆里,求出三个动平衡。一,锁骨动平衡。行拳时,锁骨似杠杆,膻中即支点,肋就是砝码。轻旋膻中,开合二肋,锁骨微调,于是双肩敏感起来,手臂自然有了听劲。
二,二胯动平衡。你看越野车,再颠簸的路,轮子上下翻飞,横轴忽上忽下,重心始终稳定。行拳如是,左右二胯,轻轻挒开,隐约之间,一条横向轴力,贯穿骨盆,这叫开胯。二胯旋动时,胯横轴暗调平衡,控制骨盆球劲。两胯如砝码,尾闾如支点,胯横轴如杠杆,体会这个结构。
三,脚底动平衡。行拳时,脚底不是死的,脚底暗藏小圈。涌泉松紧,一虚一实,交替碾旋,轻重缓急,或快或慢,于是脚底有了听劲。脚底蓄发互变,时而沉稳如山,时而轻灵如猫,又似站滚筒,任它如何滚动,脚底随机平衡,始终保持稳定,重心绝不出圈。太极浮屠原创文章,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