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五大效应”,仔细阅读一下

文摘   文化   2025-01-08 05:01   北京  

海有船可渡,山有路可行。选择习武的人,不怕吃苦,就怕没路。一旦发现方向,他会精进,专心修行,直到获得成就。努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方向。

肤浅的魄,深刻的魂。长期练一门东西,会养成一种气质,并形成一种意识。人的气质,会反映认知。打拳时,细节决定味道,用点的角度,启发线性思维,形成圆态神意。

厨师的刀,外人不能用。同一师门,两个人的劲,也会不一样。好比写字,再刻意模仿,也能闻出蛛丝马迹。长期练一个劲路,会形成一种轨迹。学拳并不难,改劲有难度。

比套路短的,叫趟子。趟子一般三五式,短小精悍。找三五个式子,自己特顺手,效果显著,可以编成小趟子。一两分钟,不必太长,反复的盘,出功夫快。

套路这个东西,不是叫你重复动作,而是建立结构。什么是结构,领头松肩~顺脊沉丹~气机升降~裆胯转换,这都是结构。所有招式,都在指向结构。

走六步,出四剑。节奏这个东西,因人而异。打拳时,有些地方,必须一步一掌,否则上下脱节。有些地方,迈两步,出一拳,反而更顺,顺着身体调整,东西就活了。

剑随风起,心止于水。你不使劲,但得到劲了。你很放松,但拥有速度。你特沉静,但随时勃发。身体舒服了,蒸蒸日上了,拳路就对了。

穿袈裟的,未必真僧。拳研究的方向,不是手到哪里,脚到哪里,是手为何到这里,脚为何到这里。内层控制表相。窥见内在机制,并沉醉其中,此人真爱拳。

一,掤于内部。有人说,掤就是向外扩张,也对,但往里面看,掤目的在于,内空间最优化。掤,是给内在提供空间,然后运动内空间,去控制拳架。由内空间生成的,才叫掤劲。

二,两点呼应。用右胯把左胯挑起来。用丹田松紧,去控制命门开合。用松肩沉肘,去配合裆劲弧移。用脚底虚实,去微调轴力角度。用云门开合,去主宰掌根吞吐。

三,主次关系。头才是主,头摆不正,其它免谈。头领不起来,神不守中,意必然不正。丹田也是根节,丹劲先动,才有腰胯。后腰也是根节,后腰筋膜划圈,才能拧脊,否则都是空的。

四,同频共振。肌肉松,筋头抻,骨力沉,这是一种布局。布局合理了,身子就会舒畅,舒畅自然得力。一个动作中,肌肉轻轻弹动,筋腱精细旋拧,骨力绵沉兴旺,一切游刃有余,形成一种共同频率。

五,循环往复。不是动作循环往复,而是神意循环往复。不是招式循环往复,而是内动循环往复。循环往复,不是枯燥重复,而是培养生生不息。体悟到良性循环了,才能绵长不绝,这是根本所在。

太极浮屠
王京,《太极浮屠》武学文章作者,优秀的太极拳功法,有价值的拳学要领,希望带给大家帮助与启发。让我们一起,入太极之门,永走健康之路! vx ~ wangjing197711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