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与摘要

文摘   2024-09-30 18:30   北京  

《历史研究》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刊,创刊于1954年,是党中央决定创办的全国性史学刊物。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郭沫若同志出任首届编委会召集人。创刊70年来,《历史研究》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百强报刊”等荣誉和称号,为推动中国史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史学界的一面旗帜。

目    录



内容摘要



·比较视域下的中外文明·


早期中华与西亚、埃及文明化进程比较
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要:早期中华文明、早期西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相似的文明化进程,主要缘于整个亚欧大陆相似的气候演变规律,也与文化交流存在一定关系。三大原生文明在文明化进程中也呈现诸多不同。早期中华文明形成“一元”宇宙观和“多支一体”格局,成为中华文明连续发展至今的根本原因。早期西亚文明的“多元”宇宙观和“城邦文明”模式,从根源上讲难以自然趋于“一体”或“一统”。古埃及文明本质上是“一体”、“一统”程度较高的文明模式,但因缺乏分支文化系统和多样化社会子模式,而少了许多变通而长存的可能性。

古埃及文明中的“法老”概念
葛会鹏(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摘  要:“法老”是现今表达古埃及国王称谓的常用词汇,然而在古埃及王室铭文记录中,国王虽然持有五个神圣王衔,却从未自称“法老”。事实上,“法老”在象形文字中被书写为“”,是古王国时期的一种王室建筑。从新王国中期后,“法老”在保留原有词义的同时,被用来指代身份特殊的埃及国王,尤其被外来统治者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用来强调不同于传统埃及国王的新国王身份。“法老”身份的变化体现出埃及王朝更迭的特征。学界以这样一个具有特定时代性和特殊认同性的概念笼统指代整个古代埃及历史时期,并不准确。


·清代历史文化研究·


王朝疆域背景下的清代山脉学说

段志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要:清代疆域对传统地理观念形成多方面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禹贡》以来有关天下山脉的宏观认知。在康熙朝全国大测绘过程中,康熙帝提出的“泰山之脉来自长白山”论和《皇舆全览图》所绘南北两大干,更新了中国传统山脉理论。《大清一统志》与《西域图志》整理西藏和西域山川,则重在天下山脉系统的延展。清中后期西北史地学热潮中,魏源等又以葱岭或冈底斯山为中心,发明出覆盖天下的新山脉论,将国土各部分联结为有机整体,成为与清代疆域相适应的国土论证。在清代国家观念塑造过程中,大地山川及其脉络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清前期多语种文书中皇帝称号的演变

石岩刚(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摘  要:随着统一多民族政治格局的基本确立,清前期皇帝自称在多语种诏令文书中逐渐统一为hūwangdi,反映其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对中原传统政治思想的承继与发展。与此相关,作为他称的“文殊皇帝”经由五世达赖喇嘛的再造,较大程度上剥离了宗教和文化意涵,成为中原皇统的符号,并逐渐被蒙藏人士在部分场合使用。不过,“文殊皇帝”在蒙古文、藏文档案记载中并不广泛,皇帝与汉臣对其也保持存而不论的态度。清前期皇帝自称和他称的变化,体现出国家意识与地方文化的互动,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专题研究·


“封疆”与晚商疆域形态
邹芙都 唐英杰(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要:晚商时期“封疆”观念成熟,相对稳定的统治疆域已经形成。通过解读甲骨卜辞中“封”、“封方”蕴含的殷商疆域信息,结合传世文献及殷商考古证据,可证商代晚期作为王朝核心统治疆域的“王畿”确实存在;在商人的疆域观中,“王畿”边缘有相对明确的“封疆”。殷商时期国家形态的发展促进“广域”国家疆域的成形;商王对“王畿”与“四土”采取的不同统治模式,折射出殷商王朝“核心—边缘”两层分化的疆域形态。

15—16世纪法国习惯法编纂及其治理转型
董子云(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摘  要:肇始于1454年的习惯法编纂见证了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法国国家治理转型。习惯法编纂在实现习惯成文化的同时,确立“习惯的权威源于国王”原则,推进立法与司法领域的集权化转型。为编纂习惯法而召开的地方三级会议受国王特派官主导,展现了三级会议制度的规范化转型。习惯法编纂厘清辖区界限,消除大量飞地,初步实现王国治理空间的定型化。习惯法编纂反映法国从中古封建制国家向近代君主制国家转型的过程与特点,但由于编纂的保守性和非系统性,未能实现法国法律和治理体系的进一步统一。

总体战体制中的日本特高课

王美平 殷硕硕(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要:1911年,日本为镇压国内社会主义运动,在内务省专设特别高等警察课即特高课,随后出台并修改《治安维持法》,以极刑威慑、惩处共产主义者。在迫害日本共产党的同时,特高课也借口“反共”打击自由主义者,镇压“反天皇制”之宗教团体。为配合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特高课利用政府立法镇压“反战”民众,严密监管怠工、罢工等现象,防遏“战败言论”与“战争责任”论,将民众捆绑于侵略战争之中,极力强化并维系总体战体制。特高课既是日本维护“天皇制国体”的重要暴力工具,也是其进行对外侵略战争的助推器。


·读史札记·


北宋绍圣“逆案”新考

王化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历史研究》在线投稿系统已于2021年9月15日启用,网址为:http://lsyj.ajcass.org/Admin/。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研究》《历史评论》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编辑:拾 壹
校审: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历史中国
立时代之潮头 通古今之变化 发思想之先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