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 Take It Eeeeeasy
图 | 网络
晚上好,我是小编长白。
在近期热播的综艺《再见爱人》中,某嘉宾凭借“自信”的发言获得关注,被网友在线确诊为“NPD人格”;另一档综艺《花儿与少年6》中,某嘉宾的一些行为也引发了网友关于“NPD”的讨论。
什么是NPD?
什么行为有可能是NPD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类人群。
1
NPD到底是什么?
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全称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的解释,
这是“一种弥漫的(pervasive)心理模式,表现为自大的行为、对赞美的渴求、以及共情能力的缺乏。”
通俗易懂地解释,就是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得“蜜汁”自信,常常展现得自大傲慢、高人一等。
不仅如此,NPD的特征还包括以下这些:
缺乏同理心(对别人的喜悦和痛苦无动于衷,即使是亲密的亲情和友谊,也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和需求上,真正理解、回应别人的情感诉求)
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犯错时不认为自己有错,从不反省,不符合实际地夸大自己的优点)
缺乏边界感(总是试图侵犯别人的边界)
习惯性说谎和表演(擅长撒谎,道德感低,即使谎言被拆穿也不觉得尴尬)
2
自恋=NPD?别急着代号入座
要知道的是,自恋并不等于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心理在生活中很常见,它和NPD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偶尔的自恋,后者是“弥漫式”的灾难性自恋。
《三联生活周刊》笔者訾飞这样形容:“火不等于灾难,但燎原的大火确实是。”NPD的自恋就像一场燎原的大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图|网络
举个例子,常人自恋be like:
今天搭了一身超好看的穿搭,不发朋友圈可惜了,请列表狠狠地夸我!
把往年高考真题刷了n遍,表示:没有人比我更懂出题人思路!
NPD自恋be like:
“没有人比我更适合教你做事”
“我不可能犯错,难道世界上还有人比我更懂这个?”
除此之外,NPD的自恋通常表现为打压、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彰显优越感和独特性。
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周游世界,见识很广,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同时Ta还瞧不起没坐过飞机高铁、没旅游过的人,那就值得探究了。
图|网络
其实,任何人都可能表现出“自恋”的一面,就像小朋友炫耀自己的糖果,期盼得到他人的夸奖和认可。
只要不是在方方面面都展现出迷之自信,那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没必要“人人自危”。一旦这种自恋弥漫到所有方面,才需要加以警惕。
3
特征全中,Ta不会是NPD吧?
NPD三个字母一出来,有人心里已经浮现几张熟悉的面孔了。
网络上,判定NPD可能只需要几个特征和综艺片段,但在心理学领域,“诊断NPD是一件严肃且充满挑战性的任务”。
《默沙东诊疗手册》指出,大部分NPD患者通常还患有重性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其他人格障碍(比如偏执性、表演性等等)。
而生活中,很多人只能算是自恋倾向过高,并不是真正的、病理上的NPD患者。
图|网络
近年来,网络流行起各种心理学术语的判定标准,“NPD的十大特征”、“恋爱中常见的五大PUA行为”,大多数都是仅凭几个特征,就教人们判断身边的Ta是不是NPD,Ta是不是在PUA我。
尽管心理学是一门“朴素”的学科,却也没有低到毫无门槛。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容易就能给别人判定病症,那专业的心理医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图|网络
无论是NPD、抑郁症、自闭症还是强迫症,任何疾病都不应该被随意“标签化”,成为人手必备的网络时尚单品。
因为对于真正的患者而言,他们的痛苦心理和求助需求可能被忽视;对于非患者而言,即使意识到自身问题,也会碍于众人眼光而不敢承认。
让更多人知道、了解NPD,而不是随意给人贴标签,才能真正帮助饱受伤害的人群,同时让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
4
真假NPD,怎么和Ta相处?
01
真NPD
如果身边真的有NPD,并且对你的生活造成影响,首先要及时保持社交距离。
最可行的就是设定、保持自己的社交底线,如果对方做出越界的行为,一定要坚定地表达哪些是你可以or不可以接受的。
其次,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很多NPD擅长把错误归结到对方身上,让人觉得“是我的错”。久而久之,被打压的一方会失去自信,怀疑自己,陷入情感的沼泽。
图|网络
不仅如此,Ta也根本不care你的感受,更无法想你所想,甚至会通过更加破坏性的行为去操控、打压、贬低你。
与其抱着改变别人的想法,不如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远离让你不舒服的人。
02
疑似NPD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即使不是NPD,也表现出了相像的特征。
怎么对待取决于你的看法。如果Ta不是NPD,但某些行为还是给你带来伤害,让人无法忍受,那么,及时远离依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觉得“还好”,这些性格缺点在你的接受范围内,继续相处下去也就问题不大。
图|网络
总之,习惯性通过某些特征去判断别人,实际上反映了社会普遍性的焦虑。
面对这份焦虑,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表示:“更有智慧的做法,并不是要忽略对方做得不好的地方,而是要更多看到对方身上美好的、让你发自内心欣赏和喜欢的点,及时给予对方积极的反馈。”
写在最后
通过一些方法去检验、探索人格,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关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我”的感受。
要提醒的是,检验无可厚非,不轻易Judge别人也很有必要。
最后,希望你不受限于外界的评价,不束缚于自我的认同,在成长的路上,收获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找到更好的自己。
文|文笙
编辑|曼儿
排版|曼儿
· Take It Eeeeeasy ·
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
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
你可能错过的:
点击看看:替你们试过了:长大真好!
点击看看:Dbq,我有情感洁癖
点击看看:TIE投稿 | 高考失利,杀不死你的人生
点击看看:年轻人哪有不疯的?我有独特の解压技巧
点击看看:独处,我疲惫生活的最大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