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网络
你是否也会拿着成绩单,不断地比较自己和同桌各科的成绩;你是否也会看着朋友圈同学的自拍,不断地放大图片来寻找瑕疵;你是否也会因为别人穿了新的鞋子,而觉得自己的鞋子似乎没那么好看了。这些比较,称为同辈比较,其衍生出来的的同辈压力,是每个人都不可逃脱的困扰和议题。曾经备受同辈压力困扰的我,因为这样一句话得到了治愈——
“你是一条鱼,应该努力的是游泳,却因为一只鸟很擅长飞翔,而感到焦虑。”践行了这一观念的我,关于减少同辈压力、更加专注自我,有了独到的看法。
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求,也常常会陷入自我探索的困境中。我们总是好奇: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优秀吗?我值得被爱吗?
而在同辈比较中,我们也许会发现——
原来自己记忆力更好,
原来自己理科思维更强,
原来自己艺术天赋更高。
在比较中了解自己的能力、态度和品质,帮助自己完成自我探索。
从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来看,每个人都天生有自卑情结。人人都希望能够摆脱自卑感,获得优越感。
优越感从何而来?
当自己成为同辈比较中的上位者时,更容易感受到那份获胜时的胜任感与超越感,从而心情愉悦,克服自卑。
在十多年的成长过程中,小时候个头、性格被爸妈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长大后成绩被自然而然地放在全年级学生中排名次等级……逐渐我们也内化了这种思维模式,凡事都要一决高下。
所以即使在一些不需要排名的场所,我们仍然忍不住做比较——“TA今天打扮得挺好看/帅,可能更招异性喜欢,我要超过TA。”
可以从重新认识同辈比较中的两个客体出发,即重新看待他人,重新认识自己。
捡瓶子的乞丐不会羡慕开奔驰的人,只会羡慕比他捡得更多的乞丐,因为他们之间同一性更多。也就是说,在社会比较中,我们通常会选择与自己类似的对象。如果挑错了比较对象,反而产生不必要的无力感和自卑感。TA真的是我的同辈吗?我们起点相同吗?家境相同吗?我们未来目标相同吗?我们处于同一条跑道上吗?
我们很容易神化一个人,给TA贴上诸如“优秀”“好看”“性格好”的标签,并全程带着滤镜看待他们。但通过了解成长史,或许我们可以好好思考,自己与TA有所差距的原因有哪些?如果是无力改变的,如家境和基因所带来的一切,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如果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例如努力所带来的一切,再鞭策自己不迟。当发现自己曾经以为的可望而不可即,也是对方日复一日的努力所打磨出的,甚至是自己可以效仿的,也会让压力减轻不少。
我们很容易将身边人作为竞争对手,而换种思路或许能减少我们的攀比心:“我不会因为你比我考得好就心生恶意,世界上这么多优秀的人,刚好有一个是我认识的,这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吗?”。将身边的同学作为个人成长的资源和人脉,和他们采取合作共赢的态度。
当我们因为别人学历比自己高而自卑时,就可以追问自己:那么,有人学历比ta更高吗?比ta更高的那个人,是不是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如他人的地方?一系列追问后,我们就会发现,比较是永无止境的。你所羡慕的那个人,也有人比ta更优秀。
当比较永无止境,也并不能得出人生最优解时,也许我们需要反省,将“比较中获得的优越感”作为人生的追求,是否本就是一种不够健康的解法。当我们发现大家其实都“不过如此”时,我们需要重新回到自身:除了赢别人,我自己内心深处想做什么?我想如何度过我的一生,哪怕是平庸的一生?
有人总喜欢把别人作为同辈比较的对象,且每次都宣称自己胜利。面对这些人,请迅速远离。因为,他们在通过不断的打击和贬低他人来获得优越感。
我们要相信,自己绝对有优于TA的部分,只是被TA所扭曲罢了。真正健康的感情,是互相尊重互相欣赏,而非鱼死网破。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认识到自己身为人的局限性。在有限的生命里,每个人的天赋、使命或者目标各有不同。我们能做的,是确定好自己要努力的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寻找与自己匹配的对手,与他们相互促进,而非在不属于自己的跑道上暗自神伤。毕竟,飞鸟虽然永远游不过鱼,但它们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但我们越往上走,遇到的对手就会越强,我们想要与其竞争,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会更多,而我们也会产生更多的挫败感。但如果我们回头看看,会发现其实自己已经甩开了无数人。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比过去那个稚嫩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所以不妨想象回到一年前或者五年前,问问自己:你满意我吗,我有没有超乎你的想象呢?
我们都或多或少陷入过“社会时区”的陷阱中,认为25岁必须结婚生子,30岁必须加薪升职,40岁必须成为业界大佬。但是,每个人的花期和时区都不同。有的人少年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成功年纪。
与其因他人的成功而陷入焦虑情绪,不如回到自身,好好想想:未来的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个理想中的自己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
在过去,经常被拿来比较的都是一些外显的能直接被观察的方面,如成绩、才艺。但是,仍然有许多不容易被比较的品质,它们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同样至关重要,例如智慧、共情能力强、淡定。因此,我们需要适当地跳出社会比较的框架和标准,更多维更灵活地看待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底气和自信。
· Take It Eeeeeasy ·
中学生都在关注的
心理疏导公众号
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