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龚宗杰著《寂里出音:近世文章学论集》出版

学术   2024-10-16 12:24   北京  


作者:龚宗杰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页数:292页

字数:204千



作者简介


龚宗杰,浙江慈溪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2013年在浙江大学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2019年,任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2020年入职复旦大学古籍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围绕明代集部文献的古籍整理工作。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明代文学的近世性研究、晚清近代文学与学术史研究。2021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23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出版《明代文话研究》《寂里出音:近世文章学论集》等。成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社联年度论文。



内容简介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首批批准设立并直拨编制的古籍整理研究机构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古籍所无论在学科方向还是学术队伍的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拓进,确立了以古今贯通研究这一新的学术理念为主导、以文献实证为基础,古典研究诸学科彼此交叉、相辅相成的科研与教学格局。今年是古籍所成立四十周年,特推出“复旦大学古籍所纪念文丛”,旨在全面总结古籍所成立以来历代骨干学者的代表性论著,为古籍所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奠基。

本书为近世文章学研究论文选编,时段以明清为主,兼及宋元及晚清近代。旨在通过文章学之文献、文体及其与文学史关系的多重视角,展示中国文章学由唐宋向明清近世、又从近世向近代的发展历程,并在相对长时段的进程中探究文章学之近世性特征、古今演变轨迹及重要关节转捩。




目    录


自序


近世视野下的明文话研究与文章学建构

晚明文法汇编的编刊与文章学演进

符号与声音:明代的文章圈点法和阅读法

晚明举业用书中的“前七子”与士人的知识养成


 “文”之复兴:明人文集与明文研究之途径

集部视野下明代经义的文体建设及文章学意义

 “下流之悼”:圹志与明清墓志文的日常性

古代堪舆术与明清文学批评


汉语虚字与古代文章学

语助、文典与文学史:汉语虚字论的东亚环流与学术意义




自  序

 

本集是我近几年围绕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所撰论文的选编。集名“寂里出音”取自钱锺书先生对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的解释:“思之思之,无中生有,寂里出音。”(《管锥编》)由虚无之中以索其有形,于寂寞之区而求其成声,这是古人通过创作实践所得的为文心法,而这种从无到有的作文体验及与之相关涉的诸多方面,也是当前古代文章学研究的基本命题。对文章学研究的兴趣,始于我进入复旦大学古籍所求学,在业师陈广宏先生的指导下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明代文话研究》,并自觉地建立起文话研究与文章学阐释之间的联系。论集所收第一篇,也是发表时间最早的《近世视野下的明文话研究与文章学建构》,便是围绕着这样一种联系所展开的初步思考。此文提出的作为方法的“近世性”,也成为我这些年来在元明清文学文献及文章学研究领域里相对集中的旨趣与目标,并引导着自己将考察的视角,从文话延伸至文章总集、举业用书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学文献,进而探讨它们各自的特性和品格。与此同时,学界近年探索的文体学研究亦获较大发展而形成与文章学研究相呼应之态势,研究者日益重视二者之间的交涉与对话,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思考近世文学文体,特别是文章类型、体制、语言形式及创作经验的丰富性问题。我始终认为,不管是探讨传统文学的概念边界,还是反思文学史的汉语实践,借助文体学与文章学的研究,找寻这种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渐被遗落的丰富性,都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我想这也是当初广宏师引领我开展文话与文章学研究,并从省思文学史的立场赋予其学术关怀的一个出发点。

本集最初曾以“文献·文体·文学史”为名,便是循着上述三层联系而来的。目前虽已更换题名,但还是保留了原定的选文与编排思路:前四篇论文皆由文献入手,分别围绕文话、文法汇编、文章选本和举业用书等四类文章学文献,主要针对明代文章学而探究其内涵、特质与研究方法。第五至第八篇可算是文体方面的研究,其中第五篇《“文”之复兴:明人文集与明文研究之途径》提出的针对时文序与墓志文的研究思路,分别在第六篇《集部视野下明代经义的文体建设及文章学意义》与第七篇《“下流之悼”:圹志与明清墓志文的日常性》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而恰好形成某种研究的关联性;第八篇《古代堪舆术与明清文学批评》则是基于文章学及其知识陈述来探讨近世文学诸体会通的话题。最后两篇围绕汉语虚字与文章学、文学史的讨论,算是我近年来投入较大精力的一个方向,其研究旨趣在于:基于注重汉语言文字特性的古典语文学资源,思考古代文章学的学理基础与中国文学史的本土传统。上述编选框架由文献实证入手,进入文学文体与文本,再尝试梳理基于文学史的古今联系,是本论集的总体思路,也算是我这些年接受古籍所学术训练而提交的一份仍显稚拙的作业。

论集所收十篇论文,皆已公开发表,其中多篇论文借此次结集的机会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和增补。除较早发表的前两篇之外,其余八篇论文都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蒙诸多师友指示意见,文章在投稿发表时亦得到许多专家的批评指教,如今结集印行又有赖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责编杜怡顺先生的辛勤付出,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这本论集的出版,是作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的纪念。我于2013年来到古籍所攻读博士学位,至今亦恰好是十年时间。因此于我而言,这本论集也是回顾自己这十年来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一次记录,当然更是继续前行并以此自警和自省的一种鞭策。“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对于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事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或许更需要这份“寂里出音”的专注和坚执。

     

2023年10月于复旦光华楼


转自“京师文会”公众号!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