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资料丨《美学》2024年第5期

学术   2024-10-23 08:30   北京  






点击图片订购《美学》




摘 要



“意象”的“是”与“非”
韩 伟
【摘   要】“意象”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其进入学术话语体系的过程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作为中国美学学科化的副产品“,美学范畴”与“意象”实现了历史融合,这种融合既具有学理上的合理性,也不乏中西碰撞的偶然性。中国美学的“艺术美学”特征,使意象陷入了人为设定的“美学”与“艺术学”藩篱,这种划分的必要性有待商榷,“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体系”是意象研究的合理策略。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蕴含着艺术思维中超时空、超门类艺术的共性质素,因此开展意象创构与生理学、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是进行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现代转化,甚至确定未来美学研究走向的可行路径。
【关 键 词】意象;学科化;美学;艺术学;神经科学
【作者简介】韩伟(1981- ),男,黑龙江海伦人,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学、文论研究(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原文出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保定),2024.2.73~80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文论与乐论关系通史研究”(23JZD0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古代乐论视域下中国美学范畴形成与建构研究”(20BZW031)。
身体美学的他者导向与
环境伦理学的建构 
——从生命多样性谈起
王晓华 黄秋燕
【摘   要】作为知行合一的学术流派,身体美学在诞生之初就重视学术的道德关怀功能,强调自己具有“对更好生活的伦理学追求”,通过倡导“他者导向的身体美学”,反思、解构“自然/文化”的二分法,呼吁人们欣赏“环境中的他者”乃至整个宇宙的丰富性。在这个过程中,一种重视生命多样性的概念框架已经成形。当舒斯特曼将身体定义为感觉—审美活动的中心时,他已经开始重视人类(作为有机体)与其他生命形态(不同于人的有机体)的关系;通过强调对于环境的灵敏性,身体美学实际上发展出了体验生命多样性的实践方案;在提出“共生的身体”这个概念以后,身体美学已经生发出其“回报—感恩万物”的环境伦理学,开始引导人们参与守护生命多样性的实践。
【关 键 词】身体美学;他者导向;环境伦理学;生命多样性;守护
【作者简介】王晓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秋燕,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州),2024.3.80~89

“艺术美学”概念史初探
夏钰清 李庆本
【摘   要】艺术与美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探讨的对象,而在中国学术背景下,产生了“文艺美学”“艺术美学”等相关概念,很多专家学者对“文艺美学”“艺术美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探讨,其观点和判断不尽相同,这也体现出此类概念的模糊性与含混性。通过对“艺术美学”从术语提出到学科定位的过程进行梳理,可以总结“艺术美学”概念的内涵、特点及发展状况,更好地理解艺术美学的话语体系与学科建构,并通过跨文化视野发现艺术美学研究的新趋势。
【关 键 词】艺术美学;文艺美学;学科概念;跨文化
【作者简介】夏钰清(1998- ),女,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研究;李庆本(1965- ),男,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跨文化艺术美学等研究(浙江 杭州 311121)。
【原文出处】《美育学刊》(杭州),2024.3.88~95

重返感性:
当代美学进入艺术的方式 
——基于斯蒂格勒艺术观念的考察
王大桥 冯乐群
【摘   要】斯蒂格勒等当代美学家不断突破形而上学美学对感性的桎梏,重返“感觉与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情感生成机制问题,以扩展的理论话语与研究范式重新介入艺术问题的思考。斯蒂格勒将艺术置于可感物的存在模式中,强调艺术“技艺”面向对感性的重构,艺术与感性的双向构成为当代美学进入艺术场域提供了诸多启发。面对文化工业与消费主义造成的美学的灾难,斯蒂格勒以“工业艺术”调和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技术结合的数字艺术焕发出独特的感受力,蕴含着重塑感知方式与意义的潜能。感性的“技艺性”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问题,推动了美学重新进入艺术的进程,当代美学与艺术重新结盟。
【关 键 词】贝尔纳·斯蒂格勒;当代美学;工业艺术;感性的“技艺性”
【作者简介】王大桥(1970- ),男,江苏沭阳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乐群(1999- ), 女,山西襄垣人,兰州大学文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2024.1.49~5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批判理论的美学问题研究”(22BZW039)。
“学以成人” :
孔子生活美学研究的一个命题
唐善林 张飞翔
【摘   要】“学以成人”是贯穿孔子哲学思考始终的一条主线,也是一种以“内圣外王”为最高理想“、君子人格”为现实指向的终身学习型理论和审美生活方式。在总体目标上,“学以成人”指向每个人在伦常日用中通过持续不断地“学做人”“学文化”“学道德”来实现个体人格和整个世道人心的改善。在理论构型上,以“人性视域”为中心点来沟通“人道”与“天道”。在实践结构上,以家庭生活为“人之源初生活场域”,以君子人格达成作为整个生活世界的中流砥柱,形成了家、乡里、家国、天下一层层扩展的“同心圆式”结构。在美学表达上,则包蕴着理想层面上的生活大道之整全美和现实层面上的总体生活方式的圆融美:一方面,体现出对天道与人道一气贯通的阔大生命气象的体悟和追求;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在审美自适、审美共享和审美共在等不同状态中所达至的内在心理之和谐、有序、愉悦状态与外在行为之周正、高雅、圆融。
【关 键 词】学以成人;君子人格;下学上达;生活意味;审美表达
【作者简介】唐善林,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张飞翔,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2024.2.50~58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华美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建构”(17JJD720010)的阶段性成果。
比德与格物的内在张力 
——宋代菊审美论
薛富兴
【摘   要】宋代菊审美的核心成就是进入中国古代花卉审美的精致化阶段:菊花培育与欣赏的品类空前丰富;形成一套关于菊花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描述、评估系统。宋人的菊审美围绕菊花的色、香与形展开,并以色为轴心。其赏菊聚焦于菊花的内在生物特性——秋花凌霜。宋人以菊花为典范,提炼出一个完善的花卉审美判断系统:关于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基础判断、纵向拓展的关于特定对象审美价值高低的量的层次判断、横向展开的关于特定对象特性的风格判断,以及关于何为最高花卉之美的审美理想判断。宋代菊审美特色由两种要素构成:一曰由“格物”所标识,以菊花内外生物特性为核心的认知型客观路径,二曰由“比德”所标识,用人文价值附会和濡染菊花而赏之的主观路径。此二者构成宋代菊审美的基本框架,且存在巨大的内在张力。前者乃宋代菊审美之暂时性景观,后者为古代赏菊之主流审美传统。立足当代环境美学理念,前者属于尊重所欣赏对象特性,客观对待对象,因而是恰当的自然审美方式,后者则属于背离对象物性,对自然对象进行人化的不恰当自然审美方式。
【关 键 词】宋代菊审美;精致化;菊谱;认知型赏菊;以菊比德
【作者简介】薛富兴(1963- ),男,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350)。
【原文出处】《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94~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完善与本土化应用”(项目编号:23BZX116)。
“游”的活动维度溯源及其
美学意蕴探析
邢 研
【摘   要】“游”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之。考其字形,在甲骨(斿)字中,乃作为或动或静的旌旗之状,而(子)实际是特指当时的统治者或宗族的领导阶层。结合上古旗帜所具有的沟通神灵祖先的作用与巫术道具或祭祀礼器性质而言,“斿”的本意即是由“子执而舞”或“子执而行”之形所会意的人神“交通”活动。在其中包含有“出行”“无定”“过程”与“愉悦”四个字义特征,并由此形成了“游”之活动的特殊的时空结构维度与生成属性。也正是在这些特殊活动结构与活动模式中“,游”之活动的美学意蕴才得以显现,并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的基础。
【关 键 词】游;子;;交通;审美
【作者简介】邢研(1989- ),男,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中国美学研究(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美育学刊》(杭州),2024.1.83~92

“Mimēsis”的辩证法:
阿多诺对“技术”的媒介美学批判
杨 光
【摘   要】在阿多诺针对大众媒介技术展开的现代美学批判中,“Mimēsis”(摹仿)的辩证法是核心向度之一。在对本雅明关于技术复制与现代艺术命运关系之思考的容受中,通过指认技术复制是“摹仿的绝对化”而真正艺术是“摹仿行为的庇护所”,阿多诺揭示了“摹仿”在技术时代的美学中仍然能够作为一个批判概念得以存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摹仿绝对化的技术复制无论其表面上多么繁荣多样,其实质只是“重复”;但如果媒介技术的“复制”功能成为技术时代艺术的重要摹仿对象,在生产差异之“重复”的“摹仿辩证法”中,复制的技术便可以被艺术的摹仿技艺所吸收转化,从而实现技术的美学“救赎”。
【关 键 词】摹仿;复制;技术;现代艺术;媒介美学
【作者简介】杨光(1979- ),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网络文艺生产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文出处】《北京社会科学》,2024.4.24~3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19ZD02)——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
道德、情感与
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的美学
吕洪灵
【摘   要】18世纪苏格兰启蒙哲学家们开拓并丰富了近现代美学探讨的话题与范畴。以哈奇森、休谟及埃里森等学者为代表的苏格兰哲学批判学派在美学思想上相互勾连,形成以道德与情感判断为特征的美学批评。基于时代和本民族发展的需求,他们热衷于对人性道德的探讨,在研究理路上尊重科学理性,将道德哲学、情感认知与美学思辨三者密切联结起来。其研究注重人的主体性感受,将趣味作为审美讨论的重要对象,讨论趣味的标准、同情的作用、想象的属性与运作,以及美与崇高等近代美学的内容。他们的论争具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体现出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促进了审美哲学的发展。
【关 键 词】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美学;道德;情感;趣味
【作者简介】吕洪灵,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学海》(南京),2024.2.176~1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美学视域下的19世纪苏格兰小说研究”(项目号:23AWW008)的阶段性成果。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
审美意识中的公众显现及突破可能
杜 德
【摘   要】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的卢卡奇认为现代资本社会是日益精细的分工社会,公众被看似合理地分配到自己所属的社会位置之上,仅瞩目于被分配的事物,无意识间变为庞大事件的部属零件,这种情状不可避免地导向商品拜物教的社会,且这种社会被看作是合理的,自律的。因此,现代社会关系充斥着“物的性质”,“物化”现象不断蔓延。与此同时,同质的状况在现当代的审美语境中也同样存在。当无言的艺术品被某种言语操纵了自由的精神,公众的审美能力就表现为过于关注局部而放弃主体认知,附加其上的多方话语便只能滋生一种扰人的嘈杂。它不但以对象性的量去掩盖主体性的质,而且将集体的事物打散为孤立的原子,致使公众陷入迷惘和混沌,也使美学遭受责难,审美活动本身成为一种迷思。“物化”的审美意识在艺术品与公众关系面临改写的过程中被指涉了出来。因此,基于卢卡奇观点的公众活动分析及突破可能探讨便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关 键 词】物化;卢卡奇;马克思;审美;韦伯
【作者简介】杜德,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济南),2024.1.92~97

从Midjourney到Sora:
生成式AI与美学革命
吴冠军
【摘   要】深刻影响时代的技术,已然关乎人类对世界与自我之认知的深化问题。从Midjourney、Sora到更近的Genie,人工智能技术向我们呈现出人类与世界进行深层次的,甚至在物理底层的重新展开沟通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AIGC就绝不局限于“AIgeneratedcontent”这一定义,而是可以被重新定义为“animpossiblygreatcivilization”。据此,我们可以对“人际互动”与“人机互动”做出对勘式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反应往往是由一系列事件和话语累积所触发的;而在与AI交谈时,人们话语的选择同样决定了AI生成内容的质量和倾向。世界在物理/政治意义上的化成诚然在本体论意义上需要“互动”(interaction),尤其在经由生成式AI所掀起的美学革命中,要点并非定义“美”,而是在互相触动中去创造“美”。在人与人、人与非人类的不预设界限的创造性合作中,这个世界才有真正的美的可能性。
【关 键 词】Sora;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美学革命;美育
【作者简介】吴冠军,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奇点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领军人才。
【原文出处】《阅江学刊》(南京),2024.3.85~92

从“游戏的人”到“审美的人” :
数字媒介时代审美研究的
新视域与新发展
董树宝
【摘   要】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必然催生新的艺术门类和审美形态,促使审美范式发生变革。从康德的“自由游戏”、席勒的“审美游戏”,到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再到麦克卢汉的“人的延伸”理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游戏与审美之间一直存在一种内在关系,“游戏的人”也由此向“审美的人”逐步演变。数字技术与资本扩展导致审美主体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自然人的审美主体向人机合一的赛博格主体转变。作为新型的艺术门类和审美形态,电子游戏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实时操作反馈的互动性、虚实交融的跨界性与沉浸式审美体验,这给数字媒介时代的审美研究与美育工作提供了新视域和新机遇。
【关 键 词】游戏的人;审美的人;赛博格;互动性;虚实交融;沉浸式审美
【作者简介】董树宝,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艺术学研究》(京),2024.3.37~4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期西方理论潮与中国文论话语分析研究”(项目批准号:22JJD750014)阶段性成果。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