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胡传志整理《宛敏灏文存》两种出版

学术   2024-10-20 08:45   山东  

宛敏灏先生


宛敏灏先生(1906—1994)是著名词学家、古典文学学者、诗人、词人,1934年毕业于省立安徽大学中文系,历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立音乐学院、国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校讲师、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副教务长、图书馆馆长。生前出版《二晏及其词》《张于湖评传》《张孝祥词校笺》《词学概论》等著作。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发现宛敏灏先生还有很多其他遗著,特别是一些珍贵的手稿,便组织力量,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编纂整理成《宛敏灏文存·文学作品集》《宛敏灏文存·词学论集》两种,近日由黄山书社出版。前者包括大量诗、词、文、联语、电影剧本《辛弃疾》手稿,以及《黄山纪游》和其他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后者包括《宋四十词人述评》(手稿)、《唐宋词选》(油印本)、论词书札(手稿),以及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词学论文


《宛敏灏文存》书影


《宛敏灏文存》由著名书法家曹宝麟先生题签,印制精美,内有珍贵插页,如冒效鲁先生1986年书赠宛敏灏先生诗:“湖海声名七十年,于湖词笔赖君传。箨公往矣瞿髯逝,鼎足骚坛孰比肩。”(箨公、瞿髯分别是龙榆生、夏承焘先生)


冒效鲁先生书赠宛敏灏先生诗

《宛敏灏文存·文学作品集》

整理说明


一、本集收录宛敏灏先生部分文学作品,学术论著另编《宛敏灏文存·词学论集》。

二、本集由诗词曲、联语、散文(骈文)和电影文学剧本《辛弃疾》四部分组成,大多属于未刊稿。

三、宛敏灏先生公开印行发表的诗词曲约百余首,散见于《安徽日报》《合肥晚报》《大江晚报》《安徽师大报》《高教新探》《安徽吟坛》《滴翠诗丛》《当代词综》等报刊和选本。1986年,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曾编印《晚晴轩诗词选》,收录诗词104首。此次整理所得累计约700首,收录685首(其中诗444首,词235首,散曲6首)。这些诗词曲写作时间,或已自署,或可考知,因此,本书按编年体例,厘为四卷,不分体。少数时间失考诗词,单列于后。词作标点格式参照《全宋词·凡例》。

四、联语以挽联居多,其中个别挽联如《挽彭庆旨》曾收入《忠诚的战士——彭庆旨》一书中,其他挽联如《挽宗志黄》《挽张煦侯》等皆据手稿整理,首次发表。

五、《黄山纪游》由安徽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现已较为罕见,故予以收录。其他序跋、回忆类文章,或散见于各处,或为手稿,现予整理收录。少数骈文,一并归入散文中。

六、电影文学剧本《辛弃疾》系手稿,硬面装订,写作于1959年。该剧本以辛弃疾南渡抗金活动为题材,“广泛运用其生平有关抗金的言论主张以至遗闻轶事,集中表现他在尖锐民族矛盾中的忠义奋发与战斗精神”,现予收录。

七、书后附录《宛敏灏先生著述目录》。

《宛敏灏文存·词学论集》

整理说明


一、本次整理以宛敏灏先生早期著作、未刊稿、散见论文、书札为主。《二晏及其词》《词学概论》《张孝祥词校笺》等专著,发行甚广,不在整理之列。《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所载鉴赏文字,不予收录。

二、本书主要由《张于湖评传》《宋四十词人述评》《唐宋词选》、词学论文和论词书札五部分组成。

三、《张于湖评传》写作于抗日战争期间,唐圭璋先生1943年作序,1949年3月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该书体现作者的学术转向以及爱国情怀,现已罕见于世,故予整理。

四、《宋四十词人述评》原为“安徽两宋词人小识”系列,部分篇章于1936—1937年连载于安徽图书馆《学风》杂志,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1947年,作者予以修订和补充,装订成册(手稿),名之曰《宋四十词人述评》。前有吴遁生先生序。作者晚年多次提及此书,并拟作为《安徽两宋佚词集》的附录。为适合现代规范,整理时将“元祐八年癸酉(西元一○九三年)”改为“元祐八年癸酉(1093)”,并在重要节点的年号纪年后增加公元纪年。

五、《唐宋词选》,现存油印本,编印于1963年。该书按调选词,共选15调170首词。每调之下,对该调由来、体制、格律、风格等方面加以考释。选词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有助于指导词的写作。

六、论文约三十篇,大体包括四组:一是以《张孝祥年谱》为代表的张孝祥研究系列,二是《为吴潜辨诬》《吴潜年谱》两篇长文,三是在《语文学习》等刊物上发表的中学诗词教学的文章,四是其他论文。大体以类相从,兼顾时间先后。论文以词学研究为主,兼收少量诗文研究的论文。

七、书札仅收录与学界往来论词者。著者书札主要据底稿整理完成,曹辛华教授提供唐圭璋先生所藏部分书信,周啸天、汤华泉、沈文凡等弟子提供所珍藏的书信。学界来函,多数据原件整理而成,少数据图书录入。个别书信有所删节。

八、《张于湖评传》《宋四十词人述评》《张孝祥年谱》及相关论文,难免有资料重复、观点不一之处,行文具有时代特点,引用文献也不合今日规范。为保持原貌,此次整理,概不改动。词作标点,参照《全宋词》。

九、书后附录《宛敏灏先生著述目录》。

宛敏灏先生著述目录

说明:1.诗词曲联语骈文不在此列。2.部分署名“少怀”“书城”的作品,不能判断是否是宛敏灏先生所作,不予收录。


一、著作类

1.《二晏及其词》,商务印书馆,1935年

2.《抗战与天时》(署名宛书城),中山文化教育馆,1939年

3.《抗战与地利》(署名宛书城),中山文化教育馆,1939年

4.《宋四十词人述评》,手稿,1947年

5.《张于湖评传》,贵阳文通书局,1949年

6.《中国语言教学法》,安徽师范学院油印本,1954年

7.《黄山纪游》,安徽人民出版社,1957年

8.《辛弃疾》(电影文学剧本),手抄本,1959年

9.《唐宋词选》,合肥师范学院油印本,1963年

10.《晚晴轩诗词选》,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编印,1986年

11.《词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张孝祥词笺校》,黄山书社,1993年

13.《词学概论》,中华书局,2009年

14.《张孝祥词校笺》,中华书局,2010年

15.《二晏及其词》,唐红卫整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


二、文章类

1.《庐江风土志正伪》(署名宛书城)《学风》,1933年 第8期

2.《晏同叔年谱》(未完),《安徽大学月刊》1933年第6期

3.《二晏及其词》(一),《学风》1934年第2期

4.《二晏及其词》(二),《学风》1934年第3期

5.《二晏及其词》(三),《学风》1934年第4期

6.《二晏及其词》(四),《学风》1934年第5期

7.《二晏及其词》(五),《学风》1934年第6期

8.《方岳与秋崖词》(安徽两宋词人小识之一),《学风》1936年第2期

9.《胡舜陟父子及汪晫祖孙》(安徽两宋词人小识之二),《学风》1936年第3期

10.《休歙十词人》(安徽两宋词人小识之三),《学风》1936年第4期

11.《二汪二朱及王炎》(安徽两宋词人小识之四),《学风》1936年第7-8期

12.《词人周紫芝暨吴潜兄弟》(安徽两宋词人小识之五),《学风》1937年第1期

13.《于湖先生张孝祥》(安徽两宋词人小识之六),《学风》1937年第2期

14.《相山居士王之道》(安徽两宋词人小识之七),《学风》1937年第3期

15.《阮阅及朱翌》(安徽两宋词人小识之八),《学风》1937年第5期

16.《忆江南》(散文)(署名宛书城),《安徽教育》1939 第1期

17.《桐城文派的新评价》(署名宛书城),《安徽教育》1939 第2期

18.《青年升学必具之条件及其准备》,《教育通讯周刊》1939 年第2卷第28期

19.《抗战中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署名少怀),《民意周刊》1941年第172期

20.《略谈古典文学作品的朗读》,《语文教学》1956年8月号

21.《张孝祥世系、里贯考辨》,《安徽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2期

22.《关于“八百里分麾下炙”》,《语文教学》1957年第5期

23.《关于“词”的基础知识》,《语文教学》1957年第8期

24.《从敦煌曲子词和花间集谈词的发展》,《语文教学》1957年第9期

25.《北宋两位承先启后的词人——张先和贺铸》,《语文教学》1957年第10期

26.《南宋两种不同的词风——慷慨愤世和感喟哀时》,《语文教学》1957年第11期

27.《从词的备课说到课堂教学》,《语文教学》 1957年第12期

28.《读毛主席词五首》,《语文教学》1958 年10月号

29.《读毛主席词并试论词韵问题》,《安徽师范学院学报》(综合)1958年第3期

30.《张孝祥年谱》,《安徽史学通讯》 1959年第4-5期

31.《张孝祥年谱补正》,《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6期

32.《读毛主席的“游泳”和“北戴河”词》,《语文教学》1959年8月号

33.《略谈词的章法》,《语文教学》1959年11月号

34.《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语文教学》1960年1月号

35.《学习毛主席诗词的几点体会》,《学语文》1960年第1期

36.《张孝祥和他的〈于湖词〉——纪念词人诞生830周年》 ,《合肥师院学报》1962 年第1期

37.《为吴潜辨诬》,《江淮论坛》1962年第2期

38.《学习毛主席的〈词六首〉》 ,《合肥师院学报》1962年第3期

39.《吴潜年谱》,《合肥师院学报》1963年第1期

40.《试论古为今用》,《江淮学刊》1963年第2期

41.《谈谈写词》,《江淮论坛》1963年第6期

42.《人间正道是沧桑——读毛主席诗词十首》,《合肥师院学报》1964年第1-2期

43.《漫谈唐诗的比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

44.《目尽青天怀今古——〈读毛主席贺新郎〉等三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

45.《张孝祥和张同之》,《淮北煤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

46.《词的体制——词学讲话之一》,《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

47.《词的章法和句法——词学讲话之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

48.《谈词谱——词学讲话之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

49.《谈词韵——词学讲话之四》,《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 第4期

50.《关于诗人张孝祥一二事》,《艺谭》1980年第2期。

51.《张孝祥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艺论丛》第13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52.《漫谈词的断句》,《学语文》1983年第1期

53.《词林初步话求书》,《学语文》1983年第2期

54.《张孝祥年谱》(上),《词学》第二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

55.《张孝祥年谱》(下),《词学》第三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

56.《张孝祥(评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吴慧鹃、刘波、卢达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57.《怎样辨认诗词曲》,《煤矿中学教师之友》(教育参考资料·语文版)1984年创刊号)

58.《谈词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

59.《〈唐绝句史〉序》,重庆出版社,1987年

60.《唐宋词鉴赏辞典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

61.《曾经沧海识桑田》,《学语文》1988年第2期

62.《张孝祥怀念弃妇词考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第2期

63.《学词散记》,《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建馆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编,1988年

64.《张先(评传)》(署名宛敏灏、邓小军),《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二,吕慧鹃、刘波、卢达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65.《庐江县志序》,庐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66.《老去园丁忆合肥》,《合肥文史资料》第10辑,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肥市教育委员会,1994年

67.《古城往事记犹新》,《人文合肥丛书·合肥记忆》,完颜海瑞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



三、诗词鉴赏类

1.李白《赠汪伦》赏析(宛敏灏、宛新彬)

2.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宛敏灏、宛新彬)

3.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宛敏灏、宛新彬)

以上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4.张先《惜双双》(城上层楼天边路)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5.张先《江南柳》(隋堤远)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6.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赏析

7.张先《渔家傲》(巴子城头青草暮)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8.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9.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10.张先《满江红》(飘尽寒梅)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以上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1.张先《惜双双》(城上层楼天边路)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12.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赏析

13.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14.张先《满江红》(飘尽寒梅)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15.辛弃疾《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兮)赏析(宛敏灏、沈文凡)

16.方岳《瑞鹤仙》(一年寒尽也)赏析(宛敏灏、沈文凡)

17.石孝友《惜奴娇》(我已多情)赏析(宛敏灏、周家群)

18.无名氏《满江红》(斗帐高眠)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以上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19.柳永《曲玉管》(陇首云飞)赏析,《柳永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87年

20.范成大《黄罴岭》赏析(宛敏灏、沈文凡),《范成大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1年

21.范成大《晚春》赏析(宛敏灏、沈文凡),同上

22.杨万里《过扬子江二首》(选一)赏析(宛敏灏、彭国忠),《杨万里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

23.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24.张孝祥《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25.张孝祥《木兰花慢》(紫箫吹散后)赏析(宛敏灏、邓小军)

26.张孝祥《雨中花慢》(一叶凌波)赏析(宛敏灏、沈文凡)

27.张孝祥《转调二郎神》(闷来无那)赏析(宛敏灏、周家群)

以上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后记

宛敏灏先生是我景仰的前辈乡贤。早在1981年9月我考取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不久,安徽师大所有在读的五届庐江籍数百学生在中操场与宛先生合影。当时宛先生已经75岁高龄,担任图书馆名誉馆长,招收唐宋文学研究生,但不给本科生开课。读书期间,我年少懵懂,虽然经常去图书馆看书,经常去图书馆馆长孙文光先生家,却从未想过去拜访宛先生。1988年9月我从四川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安徽师大工作,经常听沈文凡、周家群等宛门弟子聊起宛先生,经常路过他所居住的类似别墅的教授楼,但仍然没有鼓起勇气,去打扰他老人家。后来在宛先生的日历中看见中文系1983级的庐江籍学生蔡荷芳多次来访的记录,据蔡荷芳教授回忆,宛先生对晚辈非常亲切和善,真是后悔当年未能向宛先生请谒。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具有悠久的学科传统,前些年陆续出版《张涤华文集》《祖保泉选集》《王明居文集》等著作。近年来,随着学科建设力度的加大,文学院更加重视继承学科传统,先后整理出版了《张煦侯文史论集》《梅运生诗词论著辑要》《汪裕雄美学论集》《蒋立甫古典文学论集》《袁传璋史记研究论丛》、潘啸龙《楚辞与汉文学论集》《刘学锴文集》(22册)等著作,广受学界关注。宛先生1934年毕业于省立安徽大学,后又在国立音乐学院、国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任教,他的著作理应得到及时的整理。文学院曾几次动议编纂宛先生文集,甚至有了宛先生论著的基本目录,原院长储泰松教授也曾希望我来组织,考虑到宛先生的代表作《二晏及其词》《词学概论》《张孝祥词校笺》等书发行甚广,加之我的琐事较多,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承担此任,也就没有应承下来。

2021年1月31日,宛先生哲嗣、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宛炳生病逝。我与宛校长及其夫人杨修兰老师有所交往。杨修兰老师按照宛校长的遗嘱,让我去宛校长家收拾宛先生的藏书、文稿之类。当我踏入宛校长家时,杨老师正在清理这套长期不住的房屋,客厅、卧房地板上堆满了图书、杂志以及其他物品,宛先生藏书更是尘封了二十多年。当我得知,还有宛先生的书信、诗词手稿时,我立即带领几位研究生清点图书和手稿,每天都有令我震惊的发现:

一是证书。如宛先生夫人章泰敬女士1925年安徽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校址在安庆)的毕业证书,A3大小,彩色套印,宣纸,约百年后,居然簇簇如新,签发证书的校长居然是鼎鼎大名的植物学家李寅恭(后来创建中央大学森林系);宛先生1938年受聘重庆私立南渝中学国文教师的聘书,聘书内居然有每周16小时“钟点”任务和每月80元“薪金”的内容,保存完好;1949年10月受聘国立安徽大学国文教授的聘书,聘任单位居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管会高等教育处。类似证书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出乎我的意料,增长了我的见识。




二是藏书。有夏承焘先生题签“书城词学正之”的《白石歌曲旁谱辨》,那是1932年《燕京学报》第十二期的单行本;有唐圭璋先生编纂的《词话丛编》第一版,那是1934年印刷的线装本(仅有200套);有唐圭璋先生的早年讲义《词选》,线装油印本,也许是海内孤本,1979年更名为《唐宋词简释》正式出版。


夏承焘先生1932年赠送给宛敏灏先生的抽印本论文


三是各类手稿。有数以百计的诗词手稿,或写在便笺上,或写在卡片上,或写在日历上,或誊抄在笔记本上;有数以百计的书信,包括家书、与施蛰存、唐圭璋等学者的来往书信;有装订完好的线装本《宋四十词人述评》,有硬面装订题签的电影文学剧本《辛弃疾》。



四是教学文件。有早年油印本《唐宋词选》《唐宋词概论》《中国语言教学法》讲义,有晚年招收研究生的试卷、录取研究生的评语,还有对邓小军等学生的每页数十处细致批改的文章。宛先生以年近八十的高龄,尚如此亲力亲为,认真指导学生,让我始料未及。

五是日常用品。有摆放整齐的宣纸、稿纸,有宛先生与夫人同款的精美印章,有题有悼亡诗的蒲扇……令人动容。


宛敏灏先生在蒲扇上书写的悼亡诗


宛先生是全国第一批硕士生导师,也是我校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的创始人,与刘学锴、余恕诚先生一起联合培养出周啸天、汤华泉、邓小军、丁放、沈文凡、彭国忠、彭万隆等一批优秀的学者。在宛先生的书信中,我意外地发现,早在1985年,他请唐圭璋先生推荐刘学锴先生担任博士生导师,说明那时就开始谋划博士点之事,我们这些后来的导师们以及受教于此的研究生,不应该忘记前贤的贡献。

作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位点的一员,宛先生的同乡晚学后辈,面对宛先生这么多的遗物,特别是那些珍贵的手稿,我再也不能无动于衷。宛先生1994年去世后,宛炳生校长几次搬家,已经损失了部分珍贵书信和手稿,27年已经过去,这些手稿如果再听之任之,随时可能散佚于天壤间。我立刻意识到,我有义务有责任抢救性地整理这些手稿。经与杨修兰老师商量,杨老师决定将宛先生的所有藏书、手稿、书信(家书除外)无偿捐赠给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授权我整理宛先生手稿。于是,自2021年3月开始,我毅然放下了很多其他工作,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整理宛先生遗著的任务。

为此,我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团队,宋凯、高洋、胡晓凡、王薇、王京玮、付光慧、汪琛艳、戴梦、沈欣悦、武缓缓、耿文慧等十余名研究生参与录入文字,詹绪佐、李伟、张应中、黄振新等老师协助辨识疑难文字,胡健、程诚等老师参与校对《宋四十词人述评》和《唐宋词选》。最初我只打算整理手稿和未刊稿,后来听取邓小军等老师的建议,进一步搜集宛先生早年作品,以及《张于湖评传》和《吴潜年谱》《张孝祥年谱》等重要论著。搜集过程中,不时有喜出望外的发现。譬如在上海大东书局1925年出版的《学生文艺丛刊》上发现他的七言长诗《正谊二中六师诸同乡毕业锦归诗以赠别》和骈文《拟约毕业同学赴饯别会小启》,当时宛先生仅是19岁的师范生,我们不禁惊讶他的风雅他的才华。又如在1939年重庆创刊的《安徽教育》第1期上发现他的散文《忆江南》,不仅深切怀念宣城、芜湖两座江南城市,还自始至终贯穿着抗日灭敌的殷切期待,感人至深。有的著作因为时间久远,现在已难得一见。如《张于湖评传》1943年唐圭璋先生作序,1949年3月才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宛先生本人也只有一本有缺页的“清样”,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辗转复印了一份(散页)。宛先生早年的期刊论文知网没有收录,这次整理还是请校图书馆刘和文副馆长协助,借阅数十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期刊。这些论文不仅存有那一代学者共同经历、无可厚非的时代印记,而且很多论文在今天仍然具有学术价值,即使谈论唐宋词教学的论文,仍然具有参考意义。最终,我们用了一年多时间选编成《宛敏灏文存·文学作品集》和《宛敏灏文存·词学论集》二书。

 


整理过程中,始终得到邓小军教授的真诚鼓励、细致指导和有力支持,得到周啸天、汤华泉、沈文凡、彭国忠等教授的热心帮助。77岁的汤华泉教授认真审读了《宛敏灏文存·文学作品集》,纠正了不少录入错误。邓小军、彭国忠教授在百忙之中慨然应允,分别为文学作品集和词学论集撰写长篇序言,全面评价宛先生诗词创作的成就,总结宛先生词学研究的业绩。为了识读手稿中的疑难字,确定诗词和联语的年代,我广泛咨询知情人。从90岁的陈嘉正先生到85岁的许依群先生,从校外的张新民(张振珮先生之子)、王锡九、查屏球、方锡球等教授到校内王守恒、高飞、阮成武、焦华富、聂刘旺等教授,在他们的热情指点下,一些疑难得以解决。在此,谨对杨修兰老师的信任、对所有付出心血和精力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精力、水平和学识有限,书中所收尚非完备,取舍未必允当,失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我们会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改正。


胡传志

2022年3月11日


(书影图片来源:黄山书社)



END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转自“安师大文学院学术论坛”公众号!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