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资料丨《中国近代史》2024年第10期

学术   2024-10-19 08:45   山东  





点击图片订购《中国近代史》




摘 要



来华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认知
李育民
【摘    要】武昌起义爆发后,来华外国人极为关注,当时便著书撰文阐述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见闻和看法。震惊之余,他们虽未能完整揭示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革命势在必然,并必将走向共和的各个因素。他们看到,作为历史转折点,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具有世界意义。同时,对革命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他们亦作了观察,尤其是对在“反满”这一辛亥革命特殊形式中出现的过度暴力,作了直观的披露。他们或直接接触,或耳闻目睹,了解和认识了这一历史转折时刻的各种人物,揭示了这场革命的另一面。来华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认知,既提供了一些新的史实和某些客观评论,又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思想立场及主观偏见。
【关  键 词】来华外国人;辛亥革命;认知
【作者简介】李育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武汉),2024.3.133~154
《辛丑条约》使馆界
四至谈判研究
郑  鑫
【摘    要】在东交民巷划定使馆界,保护使馆和外交人员安全是《辛丑条约》的重要内容。由于使馆具体情况不同和未来预期、战略目标、国家利益上的分歧,列强在划定使馆界东、西边界时发生了较大争议。其中英、美两国态度较为“温和”,客观上给中方提供了挽回利权的机会。中外谈判期间,中方代表不得不同意列强有关使馆界的绝大部分要求,但也据理力争,保住了原被划入界内的宗人府、吏部、户部和礼部,争取到了东长安街的通行和管辖权。但《辛丑条约》以《使馆界线说帖》为附件,未收入中外确认使馆界四至及其他细节的往来照会,实际上有损中方的谈判成果。
【关  键 词】《辛丑条约》;使馆界;外交团;《使馆界线说帖》
【作者简介】郑鑫(1994- ),女,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编辑 (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清史研究》(京),2024.3.121~132
英国驻云南腾越领事娄斯与
“麦克马洪线”的关系探析
姚  勇
【摘    要】娄斯是清末在中国西南边疆活跃的英国外交官、情报官。他作为英国驻腾越领事,推动英军入侵滇缅北段未定界地区;作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最早公开发表文章、编制地图将达旺地区画入印度;作为“中国事务顾问”,全程参与“西姆拉会议”的谈判。娄斯的个案展现了中缅边界问题与中印边界问题的共生关系,以及英国驻华外交官与印度殖民官员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殖民知识与殖民扩张融为一体的现象。
【关  键 词】娄斯;中缅边界;“麦克马洪线”
【作者简介】姚勇,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成都  610065)。
【原文出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京),2024.2.138~148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历史上的西南少数民族政权与国家整合研究”(LSYZD21010)、四川大学“创新2035”先导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专项基金的阶段性成果。
热带病防治与19世纪
厦门港医卫早期实践
王日根  蔡婉霞
【摘     要】19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热带病在低纬度通商港埠及殖民地广泛蔓延。作为中国的东南门户与移民重镇,厦门的海港医卫体系建设成为全球医学早期现代化与一体化的实践:西医首先较早伴随教会入华驻厦,其后以曼逊为代表的海关医官关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并施行海关检疫以控制疾病传播对厦门带来的冲击。厦门近代海港医卫体系的建立过程深刻展现了现代医学全球化的一体两面。
【关  键 词】热带病;厦门;海港检疫;19世纪;曼逊;海港医卫体系
【作者简介】王日根,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婉霞,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州),2024.6.109~1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海疆政策与开发研究”(13&ZD093);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鼓浪屿研究中心的年度成果之一。
制造领袖:近代华北乡村治理进程中的
精英塑造——基于青苗会会首群体的考察
王洪兵
【摘    要】清末民初,华北乡村社会秩序动荡,国家仅凭正式行政体制难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国家赖以维持乡村秩序的乡里组织也趋于没落,成为可有可无的政治点缀。在此背景之下,华北青苗会组织逐渐兴起,统合乡里组织以及士绅、宗族等各方势力,形成了以青苗会会首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华北青苗会会首兼具士绅、宗族等乡村精英的多重身份,凭藉其物质财富、个人威望、社会地位维护乡村社会利益的同时,加强村庄与官府的沟通,实现乡村社会的简约治理。在推进乡村治理的进程中,青苗会会首被塑造为官民公认的村庄领袖。
【关 键词】近代华北;青苗会;乡村治理;村庄领袖;宗族与士绅
【作者简介】王洪兵,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青岛  266100)。
【原文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4.3.109~1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社会组织和国家基层治理文献整理与研究”(23&ZD248)。
筑堤成垸:近代洞庭湖区的围垦、
聚落与环境——以南洲地区为中心
曾桂林
【摘     要】在洞庭湖区,堤垸不仅是洞庭湖区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还是当地乡民赖以栖息的生活空间,由此构成了洞庭湖区最主要的聚落景观。咸丰二年(1852)藕池决口后,荆江分流南泄洞庭湖,泥沙经年沉积,至同治年间(1862-1874)湖西北隅已淤出诸多洲渚,且不断绵延连片,纵横百里,形成“南洲”。由于豪绅贫民纷纷强占围垦,讼狱纷繁,光绪初年,湘抚会同藩、臬两司查勘淤洲,划为官地官荒,并颁行《南洲善后章程》,正式推行官洲民佃政策,即由官府招佃,民众承佃纳租,颁给“藩照”。随后,大量移民迁入垦佃,兴筑堤垸,湖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光绪二十年(1894),南洲直隶厅正式设立,将华容、安乡、武陵、龙阳等县交界之地划归辖境。经原住民、客民多年垦殖经营,至民国前期,南洲各处淤涂荒滩陆续筑堤成垸,变为田畴沃野,庐墟日渐兴旺,人丁繁滋,乡村聚落基本成型。从聚落形成过程及其分布格局来看,南洲主要有聚居聚落、杂居聚落、散居聚落三种形态。聚居聚落出现较早,但并不多见,而更常见的散居聚落、杂居聚落,或零散分布于垸田中的台地,或沿堤岸线延展成条带状。南洲聚落形态的形成是洞庭湖区长期垸田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结果,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及其治理。
【关  键 词】洞庭湖区;堤垸;垸田;聚落;环境
【作者简介】曾桂林,男,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原文出处】《云南社会科学》(昆明),2024.3.97~115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与知识体系研究”(项目号:23&ZD254)的阶段性成果。
张謇与涩泽荣一:
中日两国早期实业企业家的比较
朱荫贵
【摘     要】19世纪中叶,同处东亚的中日两国都开始了学习西方、追求富国强兵的进程。中日两国19世纪后半期大体同时兴办现代企业,通过被称为中国“现代化开拓者”的张謇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为代表的实业家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张謇的失败在于当时中国尚未建立正常的资本市场,张謇的企业难以得到相应的资本市场的帮助和支持,只能以高利四处借贷,无法解决沉重的债务负担,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涩泽荣一却在日本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首先建立起资本市场,进而推动日本近代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最终走上成功的道路。两人的不同境遇和结局,正是中日两国不同发展道路的一种侧面证明。
【关  键 词】企业家;张謇;涩泽荣一;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朱荫贵,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謇企业家学院(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24.3.71~80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