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人才是乡村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要以育情、育才、育新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紧密结合,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图景提供人才保障。
以“育情”为人才培养的先手棋,培养热爱乡村、厚植乡土情怀的人才。
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不是流水线生产的“制式化”人才,而是能够扎根乡村、有“乡土情怀”的人才。许多刚进入乡村的人才其实并不了解当地乡情民情,缺少工作经验。要想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厚植人才乡土情怀,要大力推进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师徒制培养人才模式,帮助人才更快熟悉乡情,真正成为“当地人”,最大限度发挥出人才作用。同时,要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人才树立起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使其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出真正热爱乡村的人才。
以“育才”为人才培养的硬道理,培养技术精湛、本领过硬的人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才培养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脚踏实地锤炼过硬本领,想要培养技术过硬的“精技”人才,要着力开展高等院校与属地联合的综合式培养,建立完善高等院校与属地的沟通机制,促进基层党组织与高等院校交流,打造共建平台。鼓励高等院校人才深入基层开展实践实习,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注入“源头活水”。同时,要不断细化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地方产业特色需求,细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高校+乡村”的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乡村振兴人才,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以“育新”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培养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人才。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时代发展飞速前进,广袤原野万象更新,人才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鼓励乡村振兴人才勇于创新,建立人才交流平台,组织交流学习,通过选树评优,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要完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设立创新奖励基金,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给予容错空间,提供必要的创新资源与支持,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使科研创新成果最终落在农业生产实践上,让创新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核心动力,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不断提档升级。
作者:李桥镇 苑浩彦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