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比2023年的报名人数474万减少了36万人,这也是考研报名人数自2015年起持续、快速增长9年以来首次下降。
图片来自“中国教育在线”
而到了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相比2024年的438万,又减少了50万?
到底什么情况?“考研”为什么“不香”了?
各路“专家”又开始了各种“分析”:
有的说“‘卷学历’不再盲目”,
有的说“读研越来越难很多人知难而退”,
还有的说“专硕占比提高,费用增加”,
但“专家”说半天却一点儿也没说到事情本质上。
他们不知道或许他们知道也不说的一件事,就是“考研”“读研”除了学习、教育意义外,本身还是“消费过程”,而一谈“消费”,我们就不得不面对当下的普遍现象——消费降级。
一.“消费降级”没什么不好。
消费,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花钱”。
而“消费降级”,是说的在经济持续下行、就业市场持续萎靡的大背景下,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消费模式上发生了以“减少消费”为目的的较大行为改变。
消费降级,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省钱”。
关于“消费降级”,
“很内涵”的有:
图片来自网络
“很嘴馋”的有:
图片来自网络
“很详细”的有:
图片来自网络
具体来说,
消费降级,指的是原来花100块买东西,现在想办法花10块。
比如原来有的人不吃榴莲就感觉挺憋屈的,但现在吃苹果、吃柚子好像也还不错。
消费降级,指的是原来会买的东西,现在突然感觉“不敢买”了;
比如以前坚持认为一千多一双“品牌名字大过穿着舒适”的鞋子确实好穿,现在看看一百多一双的“经济适用鞋”原来更有性价比!
消费降级,还指原来感觉特别有用的东西,现在一下子感觉“或许根本不需要”了。
比如扫地机器人,比如洗碗机。
绝大多数家庭根本不是忙得连扫地、洗碗的时间都没有,而是一天不通过刷视频、打游戏、看爽文给互联网大厂“打免费的工”就觉特别无聊、空虚……当看手机看得头脑发昏、双眼模糊成为新常态后,你会发现没事儿扫扫地、修禅式认真刷刷碗倒也别有一番乐趣;
消费降级,也指原来认为“特别有意义”又兼具独特“炫耀功能”的事情,冷静下来却发现原来只是空虚、寂寞的人被消费主义大潮“裹挟”下的跟风与盲从,真的“没啥意思”。
比如连和当地人都说不上两句话、感受异地文化更无从谈起的所谓“出行”所谓“旅游”,到处都是人肉、拥挤,到处都在排队、争吵;比如仿佛程序性完成“打卡”任务式的朋友圈儿逛拍(照)、吃拍(照),自我感觉无比良好但真相是很多人在放长假那几天(为了不看别人‘炫’)故意屏蔽了朋友圈或“礼貌性点赞”,因为除了亲爹亲妈几乎没有被人关心你去了哪、吃了什么。
名义上是放长假但结果却是花不少钱把全家累得像死狗,哪里会有放松,哪能叫“玩儿”?出去花钱还不如一家人在一起“琢磨”几道“新菜”,还不如一家人在一起观赏几部经典电影,还不如家庭聚餐后到家附近公园溜溜、聊聊来的轻松、温馨……最关键是能省钱。
二.“消费降级”大环境下,“不考研”是为了“高等教育消费”降级。
为什么消费要“降级”?
因为人们口袋里没钱了,小资或中产生活“装”不下去了。
为什么考研人数“锐减”?
因为考研是“消费”,考研得花不少钱,“读研”也是“消费”,三四年也得花很多钱。
考研不那么“香”了,是“消费降级”的风吹到了考研上。人们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终于开始做出“消费降级”的理性选择。
因为虽然读研具有教育目的,但考研需要买教材、买培训课、租房住或买“床位”,考研还得“买饭”“买话费”,所以,考研本质上是一个不少花钱的不折不扣的“消费过程”。其实,“读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消费过程”,因为“读研”的人除了不需要“买床位”(有一部分可能也得买)外,仍旧需要“买饭”、“买话费”以及一些必须的“买茶”“买咖啡”“买衣服”……
除了极少数孩子能靠家教或兼职自食其力外,绝大部分学生在考研、读研过程中是不挣钱的,换句话说,考研、读研的花费,都是需要由家庭也就是自己的父母来承担的。而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是会感受到整体“遇冷”大环境下、对于个人尤其是中下经济阶层深深“寒意”的。
我们来看2022年三季度到2024年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招聘薪酬变化:
数据来自智联招聘网站,图片制作“双一流生涯规划”
这说明,即使我们今年月薪还能拿一万,明年月薪9500、9000、8000甚至“0”也并非不可能。因为上面数据是全行业全地域的大、中城市城市普遍行情。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本科毕业月薪七千,谁也不能保证三四年后研究生毕业月薪一定能“高”于七千。
是不是有朋友会想2024年比2023年整体薪酬是上升的啊?
我们要看每年的“同期数据”,一般每年第四季度招聘薪酬都会上升,是因为各企业要进行校招,为了吸引优秀毕业生所以会相应拉高薪酬。但第四季度(主要针对高校毕业生招聘)数据也是降低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2022-2024年这三年中第三季度的数据都是逐年降低的。
因为招聘市场的规则是“根据岗位定薪酬”,一个岗位薪酬是固定的,你应聘一个月薪六千、专科要求的岗位,对方不会因为你是硕士你是博士就给你开每月八千、一万的高薪,所以,如果硕士、博士毕业进入市场却发现没有“适合硕士、博士”的工作岗位,就只能去“屈就”那些本科、专科甚至高中生都能干好的工作,只能拿本科、专科学历甚至高中就能拿的薪酬。
这还是“有工作的人”,那些“没工作的人”或者所谓“灵活就业者”呢?
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7%;
202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平均值为5.2%;
虽然失业率均值5点几看似不怎么太大,但这仅仅是抽样调查中“被抽到的人的数据”或者说“想要调查的那些人的数据”,即使这样,我们仍然不能忽视的是,2023年一季度,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均值为18.3%,要知道,这时候全国可都“解封”了啊。
同样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的信息,2020年(疫情第一年)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从1月份的5.3%陡升至2月份的6.2%,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到13%左右的高位。
也就是说,2023年一季度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为18.3,而在3年前的2020年同时期,这个数据仅仅是13%都还嫌高?
同样的数据,都是来自同一个网站,说明什么?
三年疫情后,情况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向好”。
相比疫情以前呢?
2018年10月的时候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劳动力失业率为9.8%,25-5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4.4%,2019年10月份这两个数据对应的分别是12.4%和4.6%。
到了2024年呢?
图片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截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依然能达到5.0%,其中,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7.1%。
这说明,2024年相比去年、相比疫情以前,都没有出现我们所期盼的那种“更好的理想情况”。
现在的整体经济形势如何呢?
我只知道在整体“向好”的时代,企业都在招聘都在增员都在涨薪。
而现在确实也有企业在招聘,不过很多是招1人为了裁两个人,现在也确实有企业在涨工资,但好像普遍减薪的单位更多。
三.拒绝“考研”内卷,是理性选择。
现在,我们必须得明白一个真相,硕士、博士学历本身并不能带来什么,给文凭带来薪酬“溢价”的,是可持续发展并稳定健康增长的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状况,而不是你拿了某某学校的硕士、博士这件事本身,更不是给你发文凭的那个学校有多牛叉。
作为父母,既然我供孩子考研、读研,就算他拿到了硕士文凭,找工作却可能还没有本科毕业时找到的工作好,待遇也没有他本科毕业时给的待遇高,那我供孩子考研、读研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父母,既然我自己的工作还都不稳定,我怎么还有胆量继续供我孩子读研究生?
所以,“考研”不再那么香,可能并不是孩子真的不想考研,而可能是现实条件让一些“本来就不适合读研”的孩子读不了。
不考研、不读研,虽然不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就一定能挣多少钱,但最起码可以少花很多钱,最起码不用在提高一个本来也没多大用的学历方面“多花钱”。所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可能会有很多正准备考研甚至正在读研的孩子,主动放弃或退出这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高等教育消费”。
但即使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相比前两年虽有所减少,但438万的总数仍然处于一个足以保证所有人“卷”不出来的绝对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