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孩子将来去大学里当老师。
因为大学老师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有学生成绩压力但也有每年近三个月的寒暑假,而且还能通过学术课题、科研成果拿到不少钱,而且还可以在职去创业办公司,而且往往入职即有不菲的安家费用,而且将来孩子还可以无条件入读大学附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所以,当大学老师在当今的中国是不是够美够香?
但是,大学老师可不是那么容易想当就能当上的。
因为想让孩子进大学当老师的家长太多了,不仅大学教授家里大部分这么想,就连越来越多的学历不高的农村家长也这么想。因为当大学老师最起码是博士才行,所以,中国就有了太多的博士涌进大学老师的竞争市场。
自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以来,我国已经培养了108余万名博士。其中仅仅进入“新时代”以来的近10年时间,我们就培养了60多万名博士。2023年我国应届博士毕业生又有了7.52万人,不仅每年本土生产7、8万“土博士”,而且每年还有一万左右的“洋博士”回国抢教职。
物以稀为贵,博士一旦多了就不值钱了,对于稀缺的大学教职来说,“博士”已经大大供过于求因此,都有清华博士、国科大博士去西部大专当老师了,因此,民间就有了“‘土博’去不了中国好大学,想进好学校至少国际排名前50高校海归‘洋博士’才行”的说法。
但是最近也有985本硕、海外前50“名校”回来的“洋博士”说“入职西部二本,工资5674.8元”,看来即使是“洋博士”找个中国好大学的教职也是挺艰难的。虽然这个月薪在西部已经不算少了,但和从本读到博需要几十上百万的经济投入相比,还是感觉很难过的。
但凡事总有例外,大家都说找大学老师工作难,却有一个“土博”还没毕业就已经“预订”好了要去最强“华五”当助理教授当博士生导师的机会!
这到底是哪个顶尖“华五”强校呢?
2024年4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成立。
对,我上面说的顶尖“华五”就是上交大。
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在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上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将以“引育顶尖人才、产出顶尖成果、孵化顶尖企业”为目标,围绕核心基础理论与算法、底层架构创新与实践、深度学习与大模型基础理论等方向,推进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孕育出一批源头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在会上说“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能够‘用别人的锅来做自己的饭’,还要让他们具备‘铸铁造锅’的能力,能在理解和运用当前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下一代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如果说聚焦‘人工智能底层技术’代表着学院定位的宽度,那么‘创新引领者’就是学院定位的高度。”他还表示,这一培养目标填补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空白。
无论口号多么响亮,但目标能否实现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是不是“有人”。要实现上面杨书记所说“三顶尖”目标、要培养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要实现丁校长所说“创新引领”和“底层技术”相结合,上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就需要大量的人工智能方面师资人才。丁校长因此就提到上交大人工智能学院讲“创新规模法则(Scaling Law)”运用到人才延揽方面,包括大力汇聚人才、汇聚八方资源……
正因为上交大“人工智能想抖擞、不拘一格‘引人才’,上交大人工智能学院甫一成立就拥有了人工智能及交叉领域的国内外顶尖师资,包括两院院士2名,外籍院士1名,IEEE Fellow 1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66 人次,“四青”人才110 人次。
其中,学院首席顾问是鄂维南院士,他是全世界第一位同时获得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ICIAM)麦克斯韦奖(the Maxwell Prize)和科拉兹奖(the Collatz Prize)这两个应用数学大奖的数学家。鄂院士负责学院的整体规划、人才引进、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决策,但因为鄂院士的学术大本营仍在在北大数院,所以他来上交只能是兼职,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作为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开发方面的专家,是人才专委会委员,因为他还是福耀科技大学理事,所以在此大概率应该也是兼职,所以,学院日常工作都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王延峰教授负责。
鄂维南院士(右)获得2023年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ICIAM)麦克斯韦奖(the Maxwell Prize),图片来自网络。
说完了顶尖“华五”,下面就该说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引进的“土博”了。
这位“土博”就是2024年6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的张林峰,他的导师为马恺声副教授。
张林峰获得启航奖金奖,图片来自“清华信叉院”
在读博期间,张林峰获得了微软学者荣誉称号(亚太地区年度共十二名),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清华大学启航奖金奖,清华大学蒋南翔奖学金。
在他读博期间,他就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十三篇,论文总计被引用超过2200次(截至2024年11月)。他的研究成果已在北极雄芯、华为、交叉信息核心技术研究院等公司中得到使用。自2020年起,张林峰常年担任NeurIPS,ICML,ICLR,CVPR,ECCV,ICCV,AAAI、IJCAI、IEEE TPAMI、IEEE TCSVT、IEEE TIP等众多学术会议与期刊的审稿人。
2024年7月博士毕业后,张林峰放弃了多家企业给出的百万薪资,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领导 EPIC (Efficient and Precisi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实验室,有硕士与博士学生的指导资格。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研究生新生院长第一课暨师生见面会合影,二排右二是张林峰,右一是王延峰教授。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张林峰的研究方向为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模型与数据的压缩加速。
根据“清华信叉院”的介绍,张林峰的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中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且他的研究成果同样有着丰富的现实应用价值。比如张林峰在2019年提出的自蒸馏算法,就推动了无教师知识蒸馏领域的发展。为此韩国科学技术院的Kuk-Jin Yoon教授表示“自蒸馏算法与序列性的算法相比有显著优势,有更好的泛化性和更高的效率”。麻省理工学院的韩松副教授在他的课程中还专设列一小节专门介绍张林峰的自蒸馏算法。
除了基础算法研究,张林峰还成功把知识蒸馏与模型压缩推广到了二维检测、三维检测、多视角图像检测、实例分割、图像生成、视频超分等多种应用任务中,并在华为手机、北极雄芯启明910/920芯片等实际业务中进行了部署应用,使得人工智能可以真正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在“未来已来”、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大跃进时代,模型不敢不够大,数据就怕不够多,但收集天量数据基本没啥用,所以,要想人工智能真的有用、好用,如何参数抽象,如何算法表征,才是决胜未来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说实话,国内很多高校甚至很多计算机“大牛”带领研究生突进AI的方向绝对是错的,注定以后无用武之地的),而张林峰的研究正是可能达成这一目标的有力武器,所以,上海交大把张林峰率先“抢”到手,说明上海交大的领导和作为人工智能学院学术领头羊的鄂维南院士是很“识货”的。
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全家福”,图中前排左五是鄂维南院士,左六是丁奎玲校长,最后排左三是张林峰助理教授。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这是否说明“土博”也是可以到中国顶尖大学找到好工作的呢?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清华毕业照样也是“土博”,但人家毕竟是从地位等同诺贝尔奖的“图灵奖”大佬姚期智领衔的清华信叉院出来的,而且又有非常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最主要的他的研究正是起步晚但后劲一定足的上交大人工智能学院亟需,所以,张林峰到上交大是“地利+人和”的双重作用结果。因此,“土博”能不能去到中国好大学,最终还是要看研究领域与个人努力的成果而定,要不怎么没听说上交大引进土木或化工专业的“土博士”呢?
有人会说,成大事不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吗?
图片来自“清华大学信叉院”
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堪称“天时”的重要信息,就是张林峰曾获得表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清华大学启航奖金奖”,而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定位也是“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先导产业”矢志打造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所以,张林峰以及其他杰出人才到上交大工作,都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聚合结果。
最后,祝愿张林峰在上交大人工智能学院不断攀登学术、科研高峰,祝愿上海交大人工学院早日“用人才变革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变革世界”!
部分文字素材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信息交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