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高考报考以及考研直播的朋友,肯定经常听到一些中国大学圈子的简称,比如C9,比如“华五”,比如“清北复交”,比如985,比如211,比如“双一流”……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同一个“圈子”里的高校,选哪个都可以,基本水平都差不多。
但是,对于同一个“院校圈子”,“外界称呼”和“自己拿来说事儿”的含义和目的是不一样的。
哪些大学师生会说自己学校是C9?
哪些院校师生、校友会称呼自己学校是“华五”?
哪几个学校会说“清北复交”如何如何?
谁更在意自己是985工程高校?
哪些学校更在意自己曾经的211身份?
下面我逐一分析:
1.我们先来说说C9.
关注中国著名大学发展的朋友们大多数都知道,C9高校是指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9所高校。
但把C9拿过来“自称”的,肯定不会是清华,也不会是北大,上交、复旦、南大、浙大、中科大人家有“华五”的小圈子,哈工大更在意自己“国防七子(老大)”身份,对于C9一般也羞于提起,现在说自己是C9的似乎只有西安交大了。
那么,这个C9是怎么来的呢?
说C9之前,先得说说985,因为没有985,就没有C9.
图片来自网络
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表示:“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并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时间(1998年5月)命名为:“985工程”。
各校入选985工程高校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
依据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及部委所签订的协议,以及根据协议书中对各学校的定位及资金资助情况(三年内拨款经费总量),按照共建合同签约时间,分列如下:
985工程第一期,只有北大、清华两所学校。
上面给的目标定位是:“世界一流大学”,1998年5月签约。
北京大学得到经费 18亿,全部由教育部拨款;
清华大学得到经费 18亿,全部由教育部拨款;
第二期包括10所学校,
目标定位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签约时间是1999年到2002年。
中国科技大学1999年7月25日签约,
得到经费 9亿(3亿+3亿+3亿),由教育部拨款+中科院拨款+省拨款三方构成;
南京大学1999年7月26日签约,
得到经费是12亿(6亿+6亿),由教育部拨款+省拨款构成;
复旦大学1999年7月27日签约,
得到经费12亿(6亿+6亿),由教育部拨款+市拨款构成;
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7月27日签约,
得到经费12亿(6亿+6亿),由教育部拨款+市拨款构成;
西安交通大学1999年9月11日签约,
得到经费9亿(6亿+3亿),由教育部拨款+省拨款构成;
浙江大学签约日是1999年11月8日,
得到经费14亿(7亿+7亿),由教育部拨款+省拨款构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日是1999年11月14日,
得到经费10亿(3亿+3亿+4亿),由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省拨款构成。
以上,就是985工程第一期和第二期签约时间较早以及得到经费9亿以上高校的具体数据。
有几点必须说明:
从签约时间和经费构成两方面来看,复交和清北绝对不是一个层次的高校;
从签约时间来看,中科大绝对是国家无论在任何时间都会高看一眼的“好学校”,经费之所以才有9亿,仅仅因为它“不够大”,还因为安徽省在当时“不够富”拿不出那么多钱;
从签约时间来看,南京大学在国家的分量也够重,从经费数额来看,江苏省当时的经济也确实够好;
浙大得到经费很多不是因为它相比其他高校有多么好,而是因为它合并四所高校以后变得“太大”了,还因为浙江省财大气粗愿意“出巨资和部里拨款配套”所以才得到7亿的教育部拨款;
除了以上9所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前完成签约,其余高校无论得到经费是否多于9亿,都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
所以,这9所高校从一开始就被国家寄予厚望,从一开始就被民间戴上一个金光闪闪的光环。
2003年开始,上面9校开始定期召开“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
研讨会于2003年3月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此后每年召开一次,由各校轮流主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都会派代表出席,各大学校长或书记或副校级带队出席。
图片来自网络
2009年10月9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经过充分研讨,友好协商,一致同意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共同培养拔尖人才,这标志着人才培养战略发展中的强强联合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根据协议书,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中文简称9校,英文简称 C9)将不断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发挥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9校领导有谁呢?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南京大学副校长程崇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
除了复旦和南京大学代表不够“重磅”以外,其余7人都是对各自学校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校长”。
也就是从2009年10月9日起,中国高校队伍才有了“C9”的称号。
因为C9联盟是在西安交大作为“东道主”时成立,所以西交人喜欢拿C9说事儿可以理解,因为人家入选985签约时间可都在浙大、哈工大之前呢。西交大一直以来的教育教学、科研学术成果有目共睹,而且,虽然西交所在的西安不如上海有钱繁华,但上交大的主体“西迁”确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当西交人说C9时,其他各校没必要嘲笑甚至鄙视,上交同学尤其不应该。
1955年4月初,高教部部务会议文件《1955年到1957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及新建学校计划(草案)》明确提出:“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于1955年在西安开始基本建设,自1956年起分批内迁,最大发展规模为12000人。”7月21日,高教部正式发文通知交通大学:“经我部研究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你校自1956年开始内迁西安,并提前于1955年开始进行基本建设工作。”
1955年5月麦黄时节,彭康校长率资深教授踏勘交通大学新址。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
为什么哈工大不愿多提C9,因为虽然钱多但它是C9高校里入选985最晚的一位;
而C9高校本质上是学术联盟,是为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各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以及和世界上其他著名高校联盟保持良好合作、交流的关系。C9联盟成立后展开了多项实质性活动,如互派交换生、召开研讨会、开展暑期夏令营等。
但是,C9高校不适合作为高考招生时的宣传噱头,因为后来随着“北约”“华约”等自主招生联盟成立以及“华五”小圈子和“双一流”建设实行,C9联盟似乎已经成为历史,虽然还仍旧召开“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但参加的高校早就不是9所了,所以,说C9名存实亡也不为过。
所以,现在自称“C9”的可能只有西安交大的师生、校友。但是C9虽然不是什么官方认定的身份,毕竟大家在一起玩儿也是当时清北复交领导都同意了的,也是有教育部代表见证了的,无论如何也代表曾经的荣光。
2.我们接下来说说“华5”
华5是怎么来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
2019年5月,为共同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区域的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发起组建“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构建互联互通、紧密合作、开放共享的研究型大学合作载体。
因为清北这俩中国TOP1+1一直在首都高高在上,而西安和哈尔滨距离长三角又远来往不方便,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华5诞生,就宣告了C9的结束。
虽然大家都知道华5是那5个,但是经常亮出“华5”身份尊贵的是哪些学校呢?
淡化个体身份,以所在“圈层”自称,多半是那个“圈层”可以把某个个体的身份色彩给予提升,而这个“圈层”里实力更强的几个,却因为不愿与最后面几个实力有点弱的为伍从而不会主动说我也是这个圈子的。
比如班里考第三的同学不会说自己是“班里前五”,却会为“班里前三”的称呼骄傲。
复旦大学会说自己是“华5”吗?
上海交通大学会拿自己是“华5”说事儿吗?
X大会以华5自居吗?
所以,经常有学生家长说“我们华5如何如何”的,我们应该很清楚对面家里是哪两个学校的学生了。
但华5各校的家长似乎挺团结的,在涉及C9、以及985的场合,他们总会统一拿“华5”作为“我们比你们优秀多了”的一致对外的标签招牌,但在华5内部,每个学校都知道谁老大老二谁在为华5守门。
3.我们接下来再说“清北复交”
刚才我说了,复交不太习惯用“华5”来标榜自己身份,因为复旦上交更喜欢去和清华北大站到一起,比如“清北复交之下无金融”……
因为说“清北复交”和清华北大“站”在一起,人们感觉是这四个水平相当,而如果提“华五”,人们则会认为那五个是同等水平。“往上提”和“往下拉”给别人的感觉和给自己的自信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清北复交”其实只是复交人嘴里的两所学校。
4.再来说说“清北”
“清北”也从来不会是清华、北大师生的“自称”。
在说到学校时,清华人一般会说“清华大学如何如何”,北大人则会说“北京大学怎样怎样”。只有外界才会把它俩放在一起表示谁也不差都是中国最好的学校的意思,但把谁放前面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我记得在2010年之前,在民间听到的都是“北清”“北清”,不知为何后来就都变成了“清北”“清北”了。
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里,凡是涉及排名的,放在前面的就是更好的、更牛的、更厉害的,所以……
至于说“我们985高校”如何如何,肯定是在和211或新贵“双一流”比拼时的“筹码”,也就说明除了强调“我们曾经入选985”,其实是实在是没别的可说了,大概率在学术、科研、就业方面还比不上考生家长拿来做比较的211院校。
在任何时代,任何场合,凡是“组团”其实就是建墙封闭,凡是“成圈”就肯定会涉及歧视。
今天写作此文,也就是为了让大家乐一乐,淡化各种高校圈子的“高贵”色彩,让大家少一些明争暗斗、冷嘲热讽,去干点和学术、科研、就业真正相关的正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