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科研写作研究所 的第 3365 篇原创文章
进入田野前,研究设计究竟要做到何种程度?要不要先有一个概念架构?要不要先有一组研究问题?要不要事先设定一些搜集资料的程序和方法?事先设定的研究框架会不会遮蔽研究者对个案重要特征的关注,或者导致对报告人内部视角的误解。如果不设定研究范围与焦点,会不会让资料搜集毫无头绪,造成资料泛滥?这些问题在定性研究中反复出现,并已经引起激烈的争辩。一个研究者,无论他的研究是多么地非结构式,多么地具有归纳取向,都会带着某些引导性的想法进入现场。例如:社会学家关心的可能是家庭或组织(而不会是岩石形成或蚁丘),因此他会注意与他的概念标签(如:角色、关系、例行程序、规范)有关的资料。如果他观察一间密室或餐厅,他不会由建筑师或厨师的眼光去看,而会从房间及其陈设猜测使用该房间的人们共有的模式;心理学家面对同样的现象,则会做不同选择,他会去看使用者的动机、焦虑、沟通与认知等方面。
质性研究过去的形象是尽量少做研究设计,因为许多社会学者与人类学者认为社会过程实在太复杂、太过相对性、太难理解或太过奇特,并不适合采用明确的研究设计。他们偏好采用较宽松的结构,以渐渐浮现的、归纳式的扎根取向方式搜集资料,亦即让概念架构在过程中从田野浮现出来,研究问题渐次清晰;未进入现场前不决定选哪个场所与行动者;若要用研究工具,也应该是根据场所及其中行动者的看法之性质再做定夺。Matthew B.Miles(迈尔斯)与A.Michael Huberman(休伯曼)在《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中对质性研究的设计进行了(严谨设计与松散设计)两种区分:
一、严谨设计
如果你是有经验的研究者,研究时间充裕,研究的是奇特的、未研究过的现象,或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那么,松散的研究设计是有价值的。但如果你是新手,在一熟悉的文化或亚文化中,想对某现象了解得更为深入,采取松散的研究设计就是在浪费时间。你可能做了好几个月的田野工作,以及沉重的个案研究,却只能写出一些平凡无奇的东西。以开放与热忱的态度进入研究现场寻觅问题与答案,的确会有贡献;但是“研究者展开研究之时,对于究竟要寻觅什么,心中不可能没有一些想法,而且如果他不把这些想法尽量想清楚,也是愚昧的”。
二、松散设计
采取较为严谨的研究设计应该是明智的选择。这样可让研究者做研究时,脑中带着描绘清晰的结构。事实上,我们应该记住,质性研究是可以做彻底的“确证”的,亦即可以试着去检验你所做的概念化工作,并阐释清楚。较严谨的设计可以让初学者脑筋较为清晰,不必担心范围过广与资料过多的问题。
因此,你可以将一项研究做成严谨的、预定好的设计,也可以做成松散的、逐渐浮现的设计。而大多数的质性研究设计是居于上述两类之间的,对于待研究的现象略知一二,也大致知道要去哪里搜集资料,知道如何取得这些资料。亦即有一粗略的研究架构与一组基本问题,而对抽样与初步资料搜集设计也略有想法。
我们在研究初期究竟要设计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你有多少研究时间、待研究的现象被人了解的程度、有哪些研究工具可用及要做怎样的资料分析。
三、偏好结构化研究设计的理由
第一,因为研究设计越松散,搜集资料时就会越无选择性。如果你正在等待关键概念或规则从该个案中浮现出来,那么研究初期你会觉得所有信息都很重要,这一等待期可能相当漫长。淹没在资料里的研究者,得花费很多时间才能理出个头绪。如果你正在写博士论文,或是得到一段长时期的经费补助,那么你可能拥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慢慢摸索,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会有时间压力,不容你这样做。
第二,有些质性研究乃是探究多个个案,且又由多人去不同现场搜集资料,若是欠缺共同的架构或工具,最后可能会造成资料过多,且无从做跨个案比较。
第三,不要忘了我们跑到现场去是想要描述与分析出某种关系,而这需要一套分析性的类目(Mishler,1990)。你可以一开始用演绎方式形成这组类目,也可以用归纳法渐渐形成这组类目。我们在做概念化工作时,演绎与归纳法都会用到--若要运用多名研究者的观察资料,则更需要两种取向--这样才能把一堆事实与发现,放在一组宽广、统整的通则之中。
第四,像我们这种具有背景知识的人,在做观察时,会看出一些细微处、复杂处及微妙处,知道要问什么问题、要参与什么活动,也知道我们的理论兴趣是怎样体现在现场中。如果不运用我们这些概念上的优势,等于是在自我设限。
四、优劣得失
这里的确要做一些斟酌取舍,例如你们正在进行多个案研究,初期设计越松散,每个研究者就越可能接触到每一个案的特殊性,但是也越难做跨个案的比较,所花的成本和资料的负担也都会比较大。
严谨研究设计的优缺点正好相反。严谨设计的优点是比较经济、可以做跨个案分析、较可能得到可概括的发现;但其缺点是可能忽略单一个案的特殊性,可能为了回答跨个案的问题,结果忽略了个案所处的脉络。解决的方式是要避免选择过于严谨或过于松散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