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其费心思工本,亦为一代之绝。
《考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几乎就可以概括中国古代造物的门道——顺应天时,不违地气,挑选良材,施以巧工。
前几者体现的均是对人力无法控制的自然的崇敬,最后的工有巧,才是人所能及的范畴。
何为巧工?它是人们从石器时代开始在一次次的探索尝试中逐渐积累下的造物心得,具体体现为各种使器物更“好用”或更“好看”的技法,比如陶瓷烧造技术、织物染色技术......
今天我们要聊的【百宝嵌】,就是一种经典的装饰技法。《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在“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一章时,虽只是简单提到一句,却极尽赞美:“如雕刻宝嵌紫檀等器,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之绝。”
清 黄花梨百宝嵌蕃人进宝图顶竖柜
但要深入了解一门技法,我们就得明白它的原理,它为谁所创,流行于何时,又用于何物,能达成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关于百宝嵌的来历和原理,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中写得十分详尽:
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法。其法以金、银、宝石、真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密蜡、沉香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
可知百宝嵌是明末扬州一位周姓匠人所创,清代的《金玉琐碎》中还指明了这位周姓匠人叫周翥,传说他曾被严嵩豢养,严嵩事败后,他为其制作的器物皆没入官府,流传民间的很少。清初始流入民间,因为很受欢迎,仿效者颇多。
清 红木镶漆地百宝嵌凤纹插屏 研习社藏品
百宝嵌这门技艺的特点就是将金银玉石等各种珍贵材料雕刻成一定的模样后再镶嵌与器物表面,用于形成特定的文字或图案。
得益于百宝本身便具备的耀目光泽和特别质感,在工匠的精心排布下,它们在器物表面不仅能组成特定图景,还能因光线变换而焕发出不一般的夺目光彩,正可谓是满目秾华,流光溢彩。
清 大漆撒螺钿嵌百宝浴象图四足方形盖盒 研习社藏品
因为百宝嵌用的原料都是价值昂贵的稀罕物,当时有些不懂行的商人仅仅将精贵的嵌件材料挖出贩卖,不仅破坏器物的美感,还大大降低了其价值,如《金玉琐碎》中载:“愚贾利其珊瑚宝石,亦皆挖真补假,遂成弃物。与雕漆同声一叹。”
要知道,清初王士祯《分甘余话》中记载的一件紫檀座椅,“制度精绝,亦以珠玉等诸宝为饰。一方伯之子欲以百二十金购之”。
清 红木百宝嵌博古清供图诗文三围屏宝座 研习社藏品
从《履园丛话》所载的“嵌于檀,梨、漆器之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制作成本不低且艺术效果华美的百宝嵌技法更多地用于精贵的硬木器和漆器上,所以在现今可见的清代家具中,百宝嵌技法尤其常见,特别是在屏风上。
在硬木器和漆器上的百宝嵌技法有时候也会呈现出微妙的区别,因为镶嵌技法一般分为两种:平嵌和凸嵌,前者相对来说更多见于漆器,后者则是百宝嵌技法的常见形式。
漆器上的平嵌工艺比较复杂:
先以杂木制成家具骨架,上生漆一道, 趁漆未干,粘贴麻布,用压子压实,然后再涂生漆一道,阴干。上漆灰泥子两道,头道稍粗,第二道稍细,每次均需打磨平整。干后再上生漆,趁黏将事先准备的嵌件依所需纹饰粘好,干后再在地子上上细漆灰。漆灰要与嵌件齐平,漆灰干后。略有收缩,再根据所需颜色上各色漆。通常要上两到三遍,使漆层高过嵌件,干后经打磨,使嵌件表面完全显露出来。之后再上一道光漆,即为成器。其他质料的镶嵌也大多采用同样的做法。
凸嵌法则是在器物表面雕刻出相应的凹槽,将嵌件粘嵌在槽口里。这样嵌件会高于器物表面,故而在视觉上呈现出更强烈的立体感。
清 红木镶漆地百宝嵌山水人物大插屏 研习社藏品
作为一种装饰技法,它可以根据器物需要、随工匠心意变化,所以应用范围很广,不管是床榻、顶箱柜、大座屏这样的重器,还是笔筒、香盒、鼻烟壶这般的精巧小物件,百宝嵌总能满足匠人需求,以实现他们天马行空的构想。
各种花鸟虫鱼、山水风光、锦绣诗文、风雅人士,都可以通过百宝嵌技法铺陈展现,缤纷的色彩与丰富的质感,组成了百宝嵌器物独具一格的美。
清 红木镶漆地百宝嵌松鹿同春座屏 研习社藏品
清 紫檀百宝嵌一路连科笔筒 研习社藏品
在众多题材当中,百宝嵌技法与博古题材的搭配更是天作之合,百宝嵌的诸多材料与博古图的各种器物能分别匹配,一个是琳琅满目,一个是繁盛丰美,其所追求实现的艺术风格也十分契合。比起绘画,它能使博古图更具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