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久在虚窗用,狂风亦独任
文房百物,各有所长。
镇纸就是一例中国古代文房独有的器具,它的用途正如它的名字,专门用来“镇压”文房中的“纸”,也就是纸绢、书页等,一来,它可以固定纸的位置,使纸保持平整,便于书写绘画;二来,可以防止微风吹袭导致纸张移动或书页翻卷的特殊情况。
虽然它实现功能仅仅靠的是“体重”,但在文房之中,它几乎没有替代品,因为对于一件文房器具而言,实用性仅仅只是基础,人们更看重的往往是在其之上延伸出的艺术价值,镇纸的演变就深刻体现出这一点。
《十八学士图·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些学者认为,“镇”作为一种家用器具,它的出现远在“纸”流行之前。
以前的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坐席的边角处就会摆放重物来压制坐席,防止坐席移动或席角翘起卷边,这种东西就叫“席镇”,比如楚国诗人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就有提到:“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西汉的《酒赋》中亦有:“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席,犀璩为镇。”
在浙江绍兴印山的春秋战国墓、山西兴平仪空村墓等墓葬中,我们还能看到不少实物“席镇”,它们多是成套出现,使用的材质也不拘一格,泥质的、原始瓷的、石的、青铜的、玉的,都有发现,甚至还有用海底沉积岩化石的,其中玉镇的等级最高。
玉镇 印山越国王陵出土
错金银铜虎镇 陕西兴平庄头镇仪空村出土
花斑纹石虎镇 陕西兴平西吴镇北吴村出土
汉以后,一方面受益于造纸术改进,纸张更多地进入文房,另一方面席地而坐的习惯逐渐被垂足而坐替代,坐席的使用频率降低,原本的“席镇”也就在新环境中被开发出了新的用途,有史书记载,南北朝时齐高帝就“以铁为书镇如意”,镇纸在文房中的出现很可能更早。
晋 辟邪铜镇 故宫博物院藏
如前所说,“镇”这种器具的功能只需要一定的重量就可完成,所以其材质、造型、装饰等方面都可以任凭人的审美调整,甚至有人随手捡了块石头就充当镇纸,镇纸对创造的包容性正契合上了文人雅士对文房器具的审美需求,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品镇纸,可谓是五花八门。
清 铜事事如意镇纸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紫檀木雕鸟栖松枝镇纸 研习社藏品
虽然世殊时异,个人审美也有着很大差别,但历朝历代传承下来,在器具的审美上文人们也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在明人之中,铜和玉两种尤受推崇。
《长物志》中文震亨提到文具时,就专门说了一句,文房之中要有“古玉或铜镇纸一”;《遵生八笺》中专有一条讲解镇纸,提到数种具体的镇纸,在古铜镇纸和古玉镇纸上更是颇费笔墨。
明 青玉飞兽镇纸 故宫博物院藏
明 铜鹿镇纸
在造型上,镇纸最经典的就是动物造型,光《遵生八笺》中就有提到螭虎、蟠螭、团螭、蟾蜍、卧马、虎、彘、猎狗、兔、牛、马、鹿、羊、以及辟邪和狻猊等传说中的瑞兽。
清 紫檀龟形镇纸 研习社藏品
清 酱釉瑞兽灵芝镇纸 研习社藏品
在现今流传的古品镇纸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别出心裁的设计。比如做成琴型,将文房雅事之一琴的韵味融入日常笔墨;又或是模仿一截树干,让书桌案头也能有山野吹来的清新之气。
清 黄玉琴式镇纸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黄杨木雕松树纹随形镇纸 研习社藏品
清 仿生瓷一捆竹镇纸 研习社藏品
另外还有一种长尺形的,名为镇尺,它出现得也很早,宋代就有人为其赋诗:
铁尺平如砥,银花贴软枝。
成由巧匠手,持以镇书为。
弹压全繄尔,推迁实在台。
不能柔绕指,方册最相宜。
其又名压尺,通常以玉石、铜、珐琅、竹木、牙等材质制成,有的上面还会另作提携之纽。这种镇尺常成对出现,形似楹联,很适合雕刻诗文或绘画,通过诗文绘画的内容,还可起到教化作用。
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还特别介绍了一件可能是日本工匠制作的金银镇尺,说是镇尺,它更像是一个机巧匣,内部别有洞天,还储藏了刀锥、镊刀、指锉等五件东西,可见镇纸中还不乏工巧佳作。
清 紫檀木诗文镇纸 研习社藏品
清 紫檀雕龙纹镇纸 研习社藏品
镇纸虽小,却如文房之中的一颗“定风珠”——纸绢不移,笔墨才不会形神散乱,笔墨不散,方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