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房造物的设计思路

乐活   2024-12-11 21:00   江苏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就这四条,拿捏文房造物!




在纷繁丰饶的中国古代造物中,文房用品一定是值得单独拎出来讲讲的。

它本质上是为服务书写、作画等文房活动而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因为使用它们的主体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化艺术修养最高的一群人,其本身的艺术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终“自成一派”,是最能诠释何为中式风格的名片之一。

研习社文房置景


这绝非一件易事,要知道,中国古代文房用品的品类有数十种之多,但在仅十几平方的文房之中,不仅要笔墨齐备、纸砚具陈,还要各美其美、和谐共美,兼顾实用与审美两大功能,才能实现文人雅士追求的那种风雅格调。

今天,我们就借一些研习社珍藏的文房造物精品,聊聊它们的设计思路。


#1

 文房造物

“材有美”——天然材质


《周礼·考工记》中有一句各行当匠人世代传颂的圭臬:“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遵循天时、不违地气,即顺应客观的自然条件;材有美,即择选天然良材;最后的工有巧,才是人力可发挥的空间。


材与工的位置先后,正暗示了其本末之别。虽然人工处理能改善材料的天然属性,但这种改善是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材料的天然特质往往就决定了造物的上限。


清 二龙戏珠带眼随形端砚 研习社藏品

清 洒蓝釉辟雍砚 研习社藏品


基于这一思路,文房用品在选材上往往都会派出最为合适的“杀手锏”。


譬如虽然许多材质都可作磨墨之砚,但质地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贮水不涸的石材才是砚材的最优解;能盛纳多件文具、重要性不可替代的笔筒,常是以价格高昂、质色上乘的黄花梨、紫檀等木材制成,正是“好钢用到刀刃上”;因为古代常用的宣纸纤维较长,不适合用金属制作的利刃切割,所以文房刀一般都是以竹木制成的钝刀......


清 竹簧梅花纹文房刀


在完成实用功能的匹配后,文人雅士们仍然没忘记“材有美”的指引,他们对材质本身便具备的天然之美持高度肯定态度,而不会因为没有足够的修饰和雕琢就狭隘地认为其朴陋不堪。


从战国先贤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到西汉刘向《说苑·反质》中提到的“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至质至美”,再到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宁朴无巧”,中国人一以贯之地欣赏着这种天然之美。


明 黄花梨三足笔筒 研习社珍藏

清早期 紫檀素工笔筒 研习社珍藏


#2

文房造物

人造盛景——装饰图画


当然,光依靠天然材质无法成就文房用品“百花齐放”的盛景,更无法满足难调的众口,人力的加入能为器物创造无限的可能。


雕凿、绘画、揉捏......在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合作下,文房器物成为纹饰与图画的载体,桌上案头的一件用品,就是文人们品赏花纹、画卷的一处好地儿。


清乾隆 王文治款紫檀阴刻山水诗文海棠形笔筒 研习社珍藏

清 大漆螺钿人物故事方形盖盒 研习社藏品


#3

文房造物

“它山之石”——精妙联想


在文房造物当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饱含匠心的巧物,它们最具艺术价值的地方不在材质、也不在人工,而是能将材质与人工统一的巧妙设计。


这种设计往往基于功能或造型上的联想,在此我们举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树形笔筒。


常见的笔筒造型为圆筒状,竹木又是笔筒最常使用的材质,所以顺理成章地将笔筒仿造成树桩或树干造型。


外壁的瘤疤结节虽为人工打造,却惟妙惟肖,使整件笔筒宛如山野之中久沐风雨、野蛮生长的一截古树,为文房营造更浓厚的自然氛围。这一设计还出现在造型相似的画筒和功能类似的笔架中。


清 黄花梨雕树瘤笔筒 研习社藏品

清 红木树形画筒 研习社藏品

清 红木雕树形笔架 研习社藏品


#4

文房造物

器以载道——人文内涵


最后一条也是最能使造物脱颖而出、不流于俗的秘诀——融入人文内涵


前述的几条中,其实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这一点:对天然材质的认可离不开历代文人雅士对天然之美的持续解读和肯定;山水人物图画都是绘画领域的经典题材,人物图景反映的更是世间百态、百味人生;将已成为材料的木头复原成树木模样,体现的正是文人们推崇的“返璞归真”之道。


在文房造物中,人文内涵还集中地体现为一些约定俗成的造法,比如“天圆地方”反映的正是古人朴素的天地观和哲学理念;以卍字纹、蝠纹为代表的吉祥纹样和题材,则反映了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大家诗文、墨客书法,正是最能赋予造物文房气质、营造文房氛围的捷径。


清 瘿木整挖天圆地方水盂 研习社藏品

清 紫檀木雕寿桃笔架 研习社藏品

清 紫檀诗文笔筒 研习社藏品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官方商城 

明清家具研习社
明清古典家具垂直领域内容分发、信息交流、藏品分享交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