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深剖衣架、盆架、灯架的设计之道
谈到居室之中的家具,我们往往着眼于“半生相共”的床,或是日常所需的桌案椅凳,又或是储存展示物件的柜格,而忽略同样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的架类家具。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就将明式家具分为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和其他类,而我们今天要谈到的这种“架类家具”,并非属于【柜架】一类,而是和屏风、提盒、官皮箱等等一起被王世襄先生划分到到了【其他类】。
《明式家具研究》书影
在他看来,明式家具中承担“架”这一功能的【天平架】、【衣架】、【面盆架】、【火盆架】、【灯台】(亦称灯架)还是很值得单独说道说道的。
架类家具有一大共通之处——都是为了其名称前半部分的“对象”所服务,以天平架为例,古代主要使用的是金银铜几类金属货币,常需要称重来确定货币价值,天平就是承担这一功能的主要工具,为天平设架,是为了确保天平两端能静止空中,方便使用,所以架子的稳定性很重要。
明刊本《三才图会》
从流传至今的绘画和实物来看,明代天平架有着比较统一的形制,即在带屉台座的两端各设立柱,以架起上部横梁,再悬挂天平秤,与提盒颇为相似。
台座能起到承托需称重物件和秤砣的功能;抽屉则正好便于收纳秤砣这种细小物件,以免遗失,使用天平时也能第一时间找到并取出;立柱、横梁与台座构成四方的稳定结构,台座使重心下移、稳定结构,中间则为天平留出足够的空敞,更便于使用者观察天平称重时的状态。
清 红木透雕龙纹天平秤 研习社藏品
关于衣架,《明式家具研究》中有提到:“明代的衣架,据《鲁班经匠家镜》、明墓出土明器及传世实物来看,有素衣架和雕花衣架两种。”从王世襄先生根据装饰多寡为衣架做简单分类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猜测:明代衣架的形制其实也是大体类似的。
莫高窟第85窟 晚唐 楞伽经变之净衣喻
事实也确实如此,雕花衣架往往只是在素衣架基础上增加工艺繁复的构件,其核心结构是相同的——两件墩子上各设立柱,再用几根横材加以连接。
顶部的横材为搭脑,中部的则往往被嵌上绦环板,称为“中牌子”,底部墩子之间还会设棂格,又可以摆放鞋履等物,可以说是拓展了衣架的功能。
清早期 黄花梨剑脊棱攒接中牌子衣架 研习社珍藏
清 黄花梨斗簇四合如意中牌子衣架 研习社藏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明代衣架是没有挂钩装置的,这是因为古人使用衣架是将衣服搭在上面,而不是像我们今天习惯的、用单个三角形小衣架撑开衣服,再将挂钩挂在横杆上,或是将衣领挂在树枝样的凸起上。
会有这种使用方式的差异,也主要是因为古今衣衫形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宽袍长袖流行的时代里,衣架常被置放在内室床榻的一侧,便于穿脱。
五代 61窟 南壁楞伽经变
河南禹州宋墓壁画《梳妆图》
盆架一类其实又可分出两种,面盆架与火盆架。面盆为净面所用,常放在内室使用,为其设架,主要考虑的是高度和稳定性问题。
从流传实物来看,面盆架的形制比较自由,高矮皆可,高面盆架往往是在六足矮面盆架基础上将靠后两足向上延伸,再加设多段横枨连接,顶部搭脑可搭毛巾,腰枨可挖槽放胰子盒,也是对其功能性的一大拓展。
清早期 黄花梨六柱面盆架 研习社藏品
清 红木透雕麒麟人物中牌子六足高面盆架 研习社藏品
工匠们还会在面盆架的腿足做文章,在三、四、六足都能实现稳定性的前提下,其中一些四足、六足的,还可以折叠,使腿部结构能收叠成一个面,既便于携带,又便于收纳。
清 红木折叠式六足盆架 研习社藏品
承托火盆的火盆架亦有高矮两种,矮火盆架往往是在方框下接几个矮足,结构简单,高火盆架则常像一个方形杌凳,在板面开圆洞,作为容纳火盆的空间,为了防止火盆的高温使木架燃烧,还会装些铜件支垫。当然,更为保险的方式是使用金属。
明清时期的灯架已经相当成熟,按使用方法可分为固定式、悬挂式、升降式三种:
1.固定式灯架由灯、灯杆、底座三部分组成,不能调节其高度。
2.悬挂式灯架由挑杆和底座组成,灯杆上端的木杆上则常常装有铜拐角,钉有吊环,用以悬挂灯火。
《仇画列女传·卷一·卫灵夫人》
3.最后一种升降式灯架,南方俗称“满堂红”,因为民间常常在喜庆吉日用它在厅堂照明。它的底座往往类似座屏,在横框上部设孔,再将立杆插入其中。灯杆顶部为放置蜡烛的托盘,下方往往在四角设角牙支撑托盘,同时为了防风,还会套上灯罩。
灯杆下端才是整件家具的精髓所在:此处设“丁”字形横木,两端出榫并置于底座立柱内侧的直槽中,灯杆可以顺直槽上下滑动,不致滑出槽口。灯杆下端才是整件家具的精髓所在:此处设“丁”字形横木,两端出榫并置于底座立柱内侧的直槽中,灯杆可以顺直槽上下滑动,不致滑出槽口。
清 紫檀升降式灯台 研习社藏品
在此基础上,还有工匠将其改造成更为精巧的“冉”字形,通过机械作用来调节灯台的高度,使光照位置和强度能适合不同场合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