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冬日,围炉为何?

乐活   2025-01-17 20:02   江苏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围炉而坐论古今



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写道:“予冬月著书,身则畏寒,砚则苦冻,欲多设盆炭,使满室俱温。”这也是许多古代文人冬月都会面临的窘境。


为了御寒,宫廷贵族们会建“火墙”、“椒房”,明清时期甚至还有了地暖,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更常用的取暖设备还是炭盆、手炉、熏笼这几样。


清 张鸣岐款铜錾花福庆纹手炉 研习社藏品


其中手炉和熏笼常是供单人使用,而炭盆,或者说火炉,因为还能同时供多人取暖,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种由“围炉”为基础延伸的休闲方式。


比如围炉煮酒白居易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的正是他围炉待友前来共饮的场景。炭盆、火炉本身就兼具取暖和温酒功能,所以围炉场景中,煮酒是十分常见的。


明 顾正谊《开春报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处世三大奇书之一的《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则模拟了一个与好友冬夜围炉谈话的情境,进而对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作各种评价议论,以启迪后人智慧。


虽然围炉能做的事还有很多,但【围炉夜话】绝对是最能体现“天时地利人和”的一种。寒冬之夜,屋外苦寒,屋内往往也唯有火炉旁侧能汲取几分暖意来抵御严寒,而身体舒服了,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精神层面的事。


若是观点相同,想法相契,那就是找到了世间难觅的知音;若看法不同,亦能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不断修正、更新,最终得到对事物更全面、深刻的认知,使自我进境。



《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濂曾和一众僧人拥炉夜谈,炉中虽没有温酒,但煨着的山芋味道更佳,让他赞不绝口。


后来他又向僧人问禅,僧人竟就以手中山芋作答:“芋相终在不灭,手芋嚼尽,谓无非无,无从有来,谓有非有,有从无灭”。



明代刘俊还曾以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访赵普为题作画,画中宋太祖与赵普围火盆而坐,火盆中就温着酒,旁侧地上还摆着些许食物,这种“围炉谈话”的场景设计,正体现了宋太祖礼贤下士的领导者风范。


明 刘俊《雪夜访普图》 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与家人围炉共叙天伦之乐,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幸事?火炉带来的融融暖意,正似至亲之间涌动的融融情意。


清 张镐《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烧火盆行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样的天伦之乐同样存在于宫廷之中,比如宫廷画家绘制的《弘历雪景行乐图》中,乾隆帝手持如意,坐于交椅,脚前方地上摆着一个炭盆,天真烂漫的子孙济济一堂,其中还有一个蹲在他身侧,目光就集中于炭盆上。


清 郎世宁等《弘历雪景行乐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使“围炉夜话”的主题更为丰富,人们往往还会主动进行一些相关的文化和休闲活动,比如“围炉博古”,品评鉴赏文玩字画,清代宫廷中的贵族妇女也十分热衷于此道。


明 钱贡《太平春色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陈枚《月曼清游图·围炉博古》 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围炉也不非得是一种“集体活动”,《胤禛行乐图册》中有一幅“围炉观书”,画的正是雍正脚踏炭盆、独自捧卷的场景。


这其实也算是一种与书卷作者的精神交流,万籁俱寂之中,唯有炭盆中偶尔传来的细微燃烧声,将现实世界的存在感降到最低,不更能让人专注于书卷中的大千世界吗?


清 《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 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古人而言,围着火炉进行各种文化、休闲活动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情趣,火炉驱散寒意的同时,亦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


而即便是在不缺取暖措施的现代社会,萧瑟秋冬,也总有些人会邀上三知交友,围炉煮茶,配上瓜果零食,谈天说地。


这是深埋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风雅情结。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官方商城 

明清家具研习社
明清古典家具垂直领域内容分发、信息交流、藏品分享交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