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搞懂了“几”,就能分清桌、案、几
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王世襄先生将明式家具分为五大类: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及其他。
同一类别下的家具承担着相似的功能,比如椅凳是坐具,桌案是承具,但名称并不能囊括所有同类家具,比如椅凳下还有坐墩、交杌、宝座,桌案类也包括炕几、香几、条几。
研习社置景
“几”与桌、案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才能独成一类?我们或许可以从王世襄先生对“桌案几”三者的不同释义了解一二:
桌:腿足位在四角的为“桌”,有个别品种例外。
案:腿足缩进安装,并不位在四角的家具为案,但有个别例外。
几:冖形造型的家具,渊源于古代供人凭倚的几。
从上文来看,桌与案是以造法区别,但对几的描述却似乎很难让我们将几与桌案区别开来。在“桌案类家具”的详细介绍中,他又特别提到了“炕桌”、“炕几”、“炕案”的实例,其中炕几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三块板构成的,另一种则是腿在四角,类条桌造型的。
清 红木雕花纹炕几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黑漆炕几 故宫博物院藏
前者从构法上就与桌案有明显区别,后者与桌的区别则不在构法和造型,而在于长宽比例。这种明显的对比还出现在“条桌、条案、条几”中,《明式家具研究》中对条几的释义说得更为分明:
指由三块厚板构成的长几。或虽经攒边装板制造,但外貌仍近似厚板的长几。
清 黄花梨四面平炕几 研习社藏品
总的来说,炕几与条几无论造法如何,均符合冖形造型特征,即便与桌构法相似,我们仍然能从其比例和体量上进行区别。如王世襄先生所言,这一特征正源于一种《周礼》中就已经有相关记载的古老家具——【凭几】。
凭几一直都是床榻上的重要家具,《长物志》中便以【几榻】为卷六命名,还提到“古人置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不便适。”可见用于凭靠的凭几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宋 《槐荫消夏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凭几有两种截然不同、但本质近似的形制:一种是常放置于身前、造型平直的两足凭几;另一种则是曲婉如月的三足凭几(有人认为它是圈椅椅圈的原型)。
几类家具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演变而成,不过令人颇觉意外的是,作为祖宗的凭几,在构法上更似“案”,据其衍生的炕几、条几,在构法上却更似“桌”。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当然,凭几并未因炕几、条几的出现就被束之高阁,而是一直兢兢业业地扮演着床榻上的辅助角色,在一幅《康熙皇帝读书像》中,我们还能看到康熙皇帝身着吉服、正襟危坐于龙纹金凭几后的场景,几面呈圆弧形,面上还放着一本翻开的书册供其阅读。
清康熙 金漆三足凭几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康熙皇帝读书像》
当然,除了这两种外,几类家具中其实还有许多并不符合冖形造型这一特征的,即用于陈设盆景、香炉、文玩等物的花几、香几。这类家具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得更为广泛,年代久远的壁画、版画、绘画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宋 赵佶《听琴图》
因为这类家具往往承担着较强的装饰功能,所以在造型上会呈现出十分丰富的变化,几面除了基础的方形、圆形外,还有委角方形、梅花形、葵花形、六边形等等变体。
出于审美需求,腿足等部位的设计也是变化多端,纹饰更是繁复,就连陈设环境也不像普通家具一般需拘于室内,故能搭配不同器物,在整体上做到和谐美观,充分展现器物风貌。
清 小叶紫檀透雕夔龙纹高束腰三弯腿带托泥大香几(一对) 研习社珍藏
清 朱漆描金填彩梅花形三弯腿五足带托泥香几 研习社藏品
清 黑漆百宝嵌花鸟纹高束腰三弯腿带托泥香几 研习社藏品
与桌案相比,几类家具往往体量更小,但具体几何,需要对应具体需求,《鲁班经匠家镜》也说:“要看人家屋大小若何而定。”
有些特殊场合的香几体量十分不俗,比如王世襄先生就提到:“道宫佛殿,也设香几,焚香之外,兼放法器。因它并不时常搬动,又为了和高大的庙宇、佛座配称,故比家庭所用的香几要重拙一些,造工也复杂一些。”
还有一种几的造法与上述都不同,它的原料就是一段姿态怪异却恰可稳健立地、承托物件的天然枝杈,其与文人雅士追求的风雅意境相契合,所以在《长物志》等书中很受推崇。因原材难得,这种几的造型同样不拘,被称作“天然几”。
清 天然木长几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