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古剑名琴,常要藏之柜椟
任何历史悠久的文化都有脉络源流,对于明式家具而言,最为直接的源头就是宋代家具。隔了一整个元朝,家具风潮却仍然选择了回归宋代风尚,这之间的原因十分复杂,却也不言而喻——汉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这样厚重的文化,浸染进了万千造物的“血脉”,赋予它们“形神”,使它们能抵抗铁骑的践踏,甚至时间的洪流,成为不朽的传奇。
《十八学士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今天,我们就将以时间的尺度衡量家具的演变,摘取一段宋代家具的历程,一窥箱柜家具的独特风情。
在流传至今的宋代绘画中,关于箱柜家具的部分较少,但这并不代表那时就不流行使用箱柜,事实上,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都出土过木箱实物,《说文解字》中就有将“箱”释义为“大车牡服也”的说法,汉墓中出土的竹笥就是一种箱。
曾侯乙墓出土 漆箱
“柜”则一直到隋唐时期,仍然和“匣”等庋具名称存在混用现象,比如“买椟还珠”寓言中就用了“柜”字。直到南宋的戴侗在《六书故》中做了区分:“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柜,次为匣,小为椟。”可见那时人们对于家具的认知是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的。
刘松年的《唐五学士图》为我们展示了宋代书柜的样式,书柜造型方正,顶部还是盝顶设计,身量适中,需要搭配桌案陈设使用,整体框架明显可见是由各种木材攒接而成,看面对开双门,内部还分出几层,分别存放不同类型的书籍卷轴。
南宋 刘松年《唐五学士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蚕织图》中也有一例体量类似的柜子,应该是用来盛装布匹衣物的。其同样需放在桌案上,同样是盝顶方柜,但这件柜子的骨架结构简洁许多,基本已和明清家具中的经典柜式家具大体相若。尤其特别的一点是对开双门的上半部分门面呈现出网格状,这或许是一种装饰,也有可能是暗示其具备透光透风的设计。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用途外,箱柜还常出现在厨房,用来盛装碗筷、食物等。《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中还有一件造型和功能都十分少见的柜子,从其功能来看,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炉柜”,因为柜面内部略微凹陷,似乎能起到加热和保温的作用。
下方则明显是作储藏功能的柜,看面四块攒框装板的木板成“田”字型,且有明显的落差感,或许是四个抽屉。柜面和柜身虽然大小不对等,但四四方方,很有棱角,其云纹底足和壸门牙板还可见明显的早期家具特色。
南宋 《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箱子这种家具因为成熟时间较早,与前代区别不大,无论形状材质,几乎都能在前代与后代找到相对应或类似的设计,我们同样能看到宋人对于“盝顶”设计的热爱。
与其他箱柜不同的是,箱子常出现在“外出”场景当中,其设计中带有明显的便携属性,比如带金属拉手和提环。
宋 赵佶《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春游晚归图》
五代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虎丘塔出土宋代经箱的正面与背面
江苏武进前公社南宋墓出土的镜箱,则向我们揭开了宋代妆奁箱具的面纱。它的造型也十分方正,棱角分明,上部设盖,内装可活动镜架,使用时立起,不用时放下,下设双屉储物,功能多样,已经具备不错的工巧匠心。许多人认为,它就是明清家具中镜台的原型。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明显地看出宋代小型箱具对“多层设计”的重视,无论盛装普通琐物的,还是闺房之中的妆奁庋具,都要分出大小相同的多层,层层相叠,显得井然有序,亦便于取用。
北宋 苏汉臣《百子欢歌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苏汉臣《妆靓仕女图》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