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工作有感21-30

乐活   2025-01-15 00:00   北京  
1.理想化与贬低
督导说了个有意思的比喻,描述来访者在使用分裂的防御机制时是怎样的表现:“在TA眼中,你一会儿像何仙姑,一会儿像村姑。”
2.团体督导带来的感动
团体督导中,带领者有句话让我很感动。
她对报个案的咨询师说:“非常感谢你愿意在小组中汇报个案,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也让大家感觉到,组员之间是很亲密的。你的报告,是你带给小组的一份礼物,我们不是在评判你,而是在一起倾听与感受这份礼物。”
3.简历突然增加几百小时经验,是为什么?

曾经看到有人吐槽,某些咨询师的简历太假了,才两个月就增加了500小时经验。

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吹牛逼,一种是像我一样懒,一年才更新一次简历,每次更新就会增加好几百小时经验。

4.用书面语写咨询记录

咨询记录可能有两份。给自己看的咨询记录可以随意一些。万一有纠纷,会作为证据出示的正式咨询记录,一定要用书面语,比如不能写“xx的老公/老婆”,而要写“xx的配偶”。

某天写咨询记录时,我卡住了,思考“约炮”的书面语是什么。一夜情?好像不够正式。与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约两次就不叫陌生人了。最后决定参考英语:Uncommitted sexual encounter,写成“缺乏承诺的性关系”,可以满意了。

5.心理咨询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意外?

到目前为止,我遇到的有:

a.正做着咨询,邻居突然开始装修。

b.正做着咨询,旁边咨询室爆发了剧烈争吵。不会是在做家庭治疗吧?咱也不知道,咱也不能问。

c.正做着咨询,停电了。几年了,只遇到一次这种事,侧面说明北京的供电很稳定。

d.线上咨询,网卡,这个很常见。

e.线上咨询,来访者的猫出现在画面中,甚至在镜头前走来走去,猛刷存在感。由于猫过于可爱,我们的目光都被猫吸引了。

咨询就像生活的缩影,生活中也会出现各种意外。处理办法是:询问来访者的感受,一切激发来访者感受的事,都是理解来访者的契机。如果自己有责任(比如自己的网络确实卡),表达歉意,想办法改善。

遇到的意外多了,也就平静了。

6.诊断是用来帮助咨询师的
同行说:“像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这类东西,对来访者不一定有用,但对咨询师缓解焦虑相当有用。”
我说:“是啊,就好比你走夜路遇到鬼,这时有人塞给你一本手册,你赶紧翻开,查查对面到底是哪一种鬼,发现是个无头鬼,多少能找回一点掌控感,不那么害怕。”
7.心理咨询与超度的共同点
我们的工作,和超度有共同点。
在一些故事里,某地总闹鬼,是因为鬼想提醒人,他需要被超度。如果有人看到这个鬼,帮他完成了心愿,他就不会再闹。
很多人都困惑过,一件事情过去好多年了,为什么自己依然放不下。也许当时的情绪是悲伤、愤怒、委屈,或者其它,这些情绪就像鬼,需要被看到,然后才能安息。 超度让外面的鬼安息,我们让里面的鬼安息。
心理咨询很有意思。做着这么有趣、有意义、永不重复的工作,居然顺便赚到了钱。之前我都没想过,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事。
8.学历好的副作用
咨询师群里,有群友说,担心自己学历不够好。
另一个群友现身说法,讲了自己因为是北大毕业而被来访者拒绝的例子:你这种学霸,根本不可能理解因为学习不好被看不起有多痛苦。
朋友也说,很担心看起来白富美的咨询师,不能理解自己的自卑。
这件事很有意思。在很多行业,简历越优秀,工作机会越多。但心理咨询行业不一定,如果不问,咨询师可能完全猜不到来访者为什么选择自己,或者为什么拒绝自己。
9.大学工作体验
大学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一句话可以概括:钱少事多离家远,位低权轻责任重。
离家远,因为有校区在郊区。
责任重,因为总有学生有危机,问题的平均严重程度比社会来访者高一个数量级。
那为什么一些同行还要做这份工作呢?
原因之一是,大学永远不缺来访者,可以很快积累经验。
原因之二是,孤独。个人执业拥有更多自由,也意味着更多孤独。每周去学校两次,经常见新的学生来访,和同行一起督导,有人催着交咨询记录,中午吃饭去熙熙攘攘的食堂,在人群中,感觉不那么孤独。
本来以为,在大学工作会接到很多恋爱相关议题,但没想到60%以上都是职业发展议题。每个学院来做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和就业难度成正比,学生来得多的有:文学院、历史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
10.寄居蟹
学校咨询中心主任,我一直当他是催咨询记录和通知工资已发的工具人。
直到某天,他说:“我的寄居蟹到了,打算养在办公室里。”我开始想:他喜欢养寄居蟹?为什么呢?他买了个啥样的寄居蟹?以后是不是要经常换水?
从工具人到鲜活的人,只需要一个细节。

银河系尽头的餐馆
以后主要发心理学相关内容啦~